没有标准的孩子,怎么可能有未来?
文 | 魏智渊
图 | 来自网络
源 | 原创(知父母:zhifumu)
荐 | 知教师(微信公众号:sxweizhiyuan)
通过对成人的观察,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因素,即这个人是否有内在的标准。
标准者,尺度也。他会据此衡量要求自己和他人。例如,我们说一个女孩子,谈恋爱找对象,要有眼光。所谓的眼光,即是指标准、尺度。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也要有标准,有标准的老师,学生差不了。而所谓的标准,并不是这个老师怎么要求学生,而是他不能容忍什么。有的老师不能容忍噪音,他的教室就较为安静;有的老师不能容忍肮脏,他的教室就较为整洁。相反,一个教室吵吵闹闹仍然无感的老师,哪怕你让他意识到安静的重要性,他基本上也训练不出来一间安静的教室。因为他道理上已经明白,但是他并不拥有一种内在的标准,而这几乎是成年以后很难习得的。
如果你的孩子,未来参加工作后,动辄迟到,工作得过且过很能将就,凡事做到差不多就行,那么,很遗憾,这辈子就这样了。你不要指望讲几次道理他就能够改过来,这几乎是不可逆的,因为标准的形成,乃是在学生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青春期。
今天我是一个校长,我判断一个老师,很大程度上不是根据他的语言,而是根据他的行为细节。三两件事之后,往往就会有盖棺之断。如果他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就是另一副模样,那意味着,他缺乏一个内在的一致的标准,或者说,他拥有一个糟糕的工作标准。这样的人,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而一旦丧失了这种信任,也就丧失了机会。
那么,怎么帮孩子从小树立标准呢?
1
标准,首先意味着一种严谨的态度。
有一次见一个学生,他事业有成,承诺来车站接我。我还没有下车,他就一连串的道歉,说因为堵车的原因,他大概会晚到。然后他迅速地做了一系列的安排,确保我下车后有人在等我。实际上,他只晚到了一小会儿,见面后又连声道歉,十分不好意思。
他在单位很受领导器重(当然自己也是一个不小的领导),我是毫不意外的。因为他是优等生,我自己也是优等生,很明白优等生的逻辑。不迟到,是学生时代就形成的内在戒律。哪怕自己做了领导,也在诸如开会、教研等场合不迟到,甚至经常是首先抵达的。早到十分钟二十分钟,可以从容地思考与会议相关的一些话题,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如果要乘车前往会场,更是会严格计算好车程,留够各种意外时间。不过,我更多见到的,是踩着时间点来的年轻人,甚至晚到。
这些不是小事。因为不尊重时间,不只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更是表明他缺乏一种内在标准,缺乏一种界限感,或者说内在的紧张感。
在《小王子》中,小狐狸跟小王子讲驯养: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约定了四点钟见面,那么,三点钟的时候,就应该进入准备,这样的话,见面才有仪式感。(你想想,约会是不是这么个感觉?)
同样地,如果你是教师,你不应该等上课铃声响起,才往教室走。你应该在上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时,就开始「兴奋」,开始准备心情,并且往教室里走。而上课铃声响起,意味着你要开始讲课了。唯有如此,上课才对你具有某种仪式感。这意味着你让自己处在适度紧张的状态,而不是松弛的状态,这对上课状态非常重要。何况,你总不能等上课铃声响起后,再来维持纪律吧?你做好了准备,就对学生是最好的暗示。
而这种态度,要从小培养,最好是幼儿园,至少是小学。
例如:
不迟到;
承诺的事(例如作业)要竭尽全力完成它;
把字写工整清楚;
在约定的时间做约定的事情;
遵守并敬畏游戏规则……
这并不意味着死板,或者没有例外。而是意味着郑重、敬畏。例如,如果迟到了,一定要让孩子向老师致歉,家长也是。这样就会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让孩子对边界敏感起来。
这似乎有点傻,毕竟中国人擅长投机,很「灵活」,但是,你会更信任哪种人?
2
标准,更意味着一种朝向卓越的眼光。
直白地讲,就是知道对一件事而言,什么是好的,到什么程度是好的,不至于稍有进步,就沾沾自喜,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并期待奖赏,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
例如,对一份试卷来讲,60分是底线(当然你可以将底线提升),100分才是标准,而不是90分,或95分。对于一项技能(例如舞蹈等)来说,专业高手所能达到的水平(例如视频),就代表了标准。标准悬挂在那里,将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向往朝向之心。在《霸王别姬》中,已经放弃练习的孩子,看到了真正的角儿的表演,激动万分,宁可挨打,也要跑回去继续投入练习,就是看到了标准。
一切榜样,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标准。
在这里,万恶之源是比较。孩子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或沾沾自喜,觉得这次进步了,还不错,或灰心失望,觉得名次又下降了,自己又不行了。成人习以为常,且经常以名次激励或刺激孩子。殊不知,战胜别人并非目标,一切同伴都只是参照,真正的目标是标准。孩子应该考虑的是,我离标准还有多远?
在这种情况下,每离标准近一步,孩子就会增加一分信心。而无论孩子进步有多快,仍然能够感觉到自己与标准的差异,这有助于保持谦卑。而所谓的谦卑,是指对标准的敬畏。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痛苦,但这痛苦,是自身此刻的能力与标准之间的差距带来的痛苦,而不是生命本身在与他人比较中被否定所带来的痛苦。
那么,关键就是,如何将标准置于孩子内心?
关键是,孩子要看到标准,并能够被标准所激励。丑小鸭在看到白天鹅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激荡的:
一天晚上,当太阳正在美丽地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他们白得发亮,颈项又长又柔软。这就是天鹅。他们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展开美丽的长翅膀,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飞向不结冰的湖上去。
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他在水上像一个车轮似地不停地旋转着,同时,把自己的颈项高高地向他们伸着,发出一种响亮的怪叫声,连他自己也害怕起来。啊!他再也忘记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就沉入水底;但是当他再冒到水面上来的时候,却感到非常空虚。他不知道这些鸟儿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要向什么地方飞去。不过他爱他们,好像他从来还没有爱过什么东西似的。他并不嫉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标准就是你想成为或抵达的东西。
不要讲道理给孩子,让孩子直接看到希望他去的地方。一个想演戏的孩子,去看真正的大师的戏剧,这就是标准;一个想写作的孩子,去看真正伟大的作品,这就是标准。
一个老师,与全班同学分享班级里涌现出的最优秀的作品(有时候何妨是他山之石),这就是让孩子领会标准。但是,如果老师说,某某同学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同学,大家都应该看他学习,努力地接近他甚至超越他。那么,这就不是标准,很可能会演化为诅咒。孩子们要么觉得自卑,觉得人家那么优秀,怎么可能轻易接近呢?要么觉得不屑,也不过如此,我只是没努力罢了,再说了,我的兴趣也不在于此,还有,他考试还可以,可是足球场上就像个呆瓜,笨死了。
错误的教育,让孩子对卓越无向往之心,反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甚至轻视、嘲弄、排斥或不以为然。内心无标准,就没有内在动力,只能靠外部动力去推动,自然就会产生大量的浪费。
3
有些父母自身很努力或者很优秀,孩子就觉得不能堕落。因为父母无形中树立了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将标准置入孩子内心。所谓的家庭教养,无非如此。相反,如果父母的行为和精神是粗鄙的,整天张口闭口要求成绩,孩子的精神品质,也就无形中粗鄙下去了。
一旦孩子内心没有了标准,就会追求舒适,或习惯于停留在舒适区,尤其当外在压力消失或减弱的时候。
考公务员、养老、佛系……这就是归宿。
他不会喜欢挑战,会更在乎别人的眼光,尤其是乌合之众的眼光。万维钢在一篇文章中说道:
很多年轻人追求一种散漫的风格,干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在打打闹闹中学习的人很酷,这是非常愚蠢的。能够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我看到那些中学生,在校园里走路都很散漫,就觉得很心痛。人的步履,很能反映出他们的内心状态。不过,在这个物质富足的时代里,这似乎是必然的宿命。一方面,会涌现出更好更快的学习者,另一方面,多数人根本不必认真学习,也衣食无忧。不过,生命的意义仅止于此吗?
一旦孩子进入大学,或走出校门,生命状态往往就宿命般地注定了。他读再多的心灵鸡汤,再励志的文章,也解决不了生命中本质的问题。
就像我虽然经常写一些教育类的文章,我知道对多数人是没用的。哪怕他知道你是对的,想尽力改变,也几乎是改变不了的。你能影响和改变的,恰恰是和你一样的人。这就像童话里的「帮助者」,能帮助的,是那些已经在路上的人。(我会越来越多地写星标文,并不在乎多少人读到我的文章,也是这个原因。)
最后,祝愿我们能帮孩子内化标准,让世间少一些「差不多先生」。
(全文完)
这是广告
(点击可见招聘广告)
《玩游戏,学数学》系列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王志江团队作品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专业设计
尤其适合幼儿园及小学家长、教师
看看别人家的老师是怎么帮孩子建构数学观念的
一不小心,好妈妈就真的胜过了好老师
知父母关键词(点击可进入)
体罚 | 谈写作 | 亲子关系 | 人际关系 | 期末成绩 | 攀比 | 早恋 | 虐童案 | 看脸时代 | 难过 | 姐弟关系 | 陪孩子作业 | 飞越疯人院 | 十本书 | 户外 | 沟通 | 挫折 | 成功与幸福 | 教师节 | 背书包 | 起床 | 暑假作业 | 住校 | 开学 | 教师妈妈清单 | 家校关系清单 | 好妈妈与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