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本质 | 和女儿的谈话(3)
文 | 魏智渊
图 | 来自网络
源 | 原创(知父母:zhifumu)
荐 | 知教师(微信公众号:sxweizhiyuan)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关系,又惧怕关系,总是不由自主地卷入到这种撕扯中,消耗掉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数计。例如,你可能偶尔或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得体的话,不恰当地批评或恭维了别人,然后心里就很生自己的气:「天哪,我怎么会这么蠢?」
市面上有许多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书,我因为从此培训工作的缘故,也读了不少。其中比较好的几本,条分缕析,讲得比较清楚,我也推荐你读过。然而,哪怕是最好的分析人际关系的作品,也差不多是方法论的。之所以经常感觉到讲得很好,但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本体论的思考。即问题的关键不是「怎么和人沟通」,而是「我是谁」。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这个话题,即人际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能有些问题,需要修正。因为需要层次论的起点,是孤零零的个体,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想当然:人得先活下来,才能去发展社会关系。然而这背后的方法论,可能仍然是原子式的。或许,需要层次论的起点应该是「关系」。甚至,连人本身,也是关系的产物。正如维果茨基批评皮亚杰一样,我想,将来或许有人也会出来批评马斯洛。
为节约篇幅,我想直接切入主题,我想你是有这个阅读力的。
不是先有了你我他,再有了你我他的关系,关系在此具有优先的性质。更进一步地讲,你就是关系,离开了关系,自我空空如也。因此,对关系的审视,往往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这也是为什么别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功模式很难移植到自己身上,因为你们是不一样的人,具有不同的生命气质和价值观。
那么,人际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想先说几种定义,我相信每一种定义一定揭示了一些什么东西。
有一种定义,说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观点,根植于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设。人际关系确实具有交换性质,如果你希望拥有一个核心的稳定的朋友圈,那往往是因为大家相互需要。你在人际圈中的价值,通常取决于你能提供什么。例如:权力、财富、美貌、魅力、智力、才能、背景,甚至只是一些性格特质。
利益分析有助于打破一些幻觉,例如:「啊,他是喜欢我!」在一些交往中,尤其是合作关系中,利益分析十分有效。例如,绕过许多甜言蜜语,包括收买或表白,考虑「谁是受益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他能帮你避免一些非理性的干扰,更理性更务实地理解和处理一些事情和关系。
你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吗?当然需要,实际上,你一直都在考虑这个,所有人都是。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是因为我们也有一套自欺系统,将对利益的考虑掩盖起来了,仿佛自己是一个普济众生的理想主义者,而忘记了我们比自己以为的要复杂得多。
那么,从「利益」这个角度去思考人际关系,我需要提醒你一些什么?
只有三句话——
尊重他人利益
注重长远利益
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
从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最忌讳的是贪小便宜,追逐当前利益,将自己对利益的追逐,建立在别人利益受损的前提下。
因为你学习的专业与经济学有关,我觉得有必要在此多说几句。
人类是目光短浅的动物,你要成为目光短浅的动物中之目光长远者,就要将一切思考尽可能地放置在有长度的时间中,越是重要的决策越是如此。火车站旁边的餐馆,肯定没有小区门口的餐馆好吃(火车上就不能说了)。为什么?因为前者的客人是流水,后者的客人是静水,处境不同。而多数重要的人际交往,都发生在熟人之间,或圈子之内,就像小区门口的餐馆,品牌很重要。每一笔生意,都是既收到了现钱,又投资了未来。
在一段关系中,对方越能从与你的交往中获益,关系就越稳定。如果你设了圈套,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对方从这段关系中利益受损,或者说,获得的利益与你获得的利益不成比例,那么,这段关系就是不稳定的。因为对方不傻,不可能一直被你卖了还给你数钱,他醒悟过来也是迟早的事,正如一段话所说,你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人,或者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个人,但你无法在所有时间里欺骗所有人。
这并不是说你扮演一个傻瓜,任由别人宰割。一旦你是利益受损方,不用我教,你也会调整关系,甚至中止关系。毕竟,对公平的追求是根植人性的。但是,比这一切重要的,是你不要侵凌别人,这要作为一个绝对原则,哪怕一开始,别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侵凌。一旦出现了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的不公正的交易,你也要尽快和尽可能地进行调整。在这里,遏制自己的贪欲是很重要的,而遏制自己贪欲的最好的办法,是养成慷慨的习惯。例如,如果你可以拿到十块钱,就永远只拿八块。另外的两块钱,就是你表达善意的方法,也是你树立个人信誉的成本之一。今天貌似是损失,但明天却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2
将人际关系的本质定义为「利益」,显然遗漏了些什么。
因为在理性人的假设中,有几个漏洞。首先,理性人背后的假设,往往同时是一个自私人的假设,这并不符合事实。人是自我中心的,但首要的属性,不见得是自私的,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容易被理解的观点,不展开。其次,从2017年很热门的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不仅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或者说,人的所谓理性,也都是有限理性。
我不想背书,所以跳一跳,直接进入到下一个结论。
换个角度,人际关系的本质是「需要」。
因为你的需要定义了你,所以,这也是一个不断追问「我是谁」的问题。段正淳不断地需要女人,所以,他的自我定义就是「情种」(或者「流氓」,这取决于需要的性质,是着眼于情,还是性)。
因此,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地追问自己,你究竟需要什么?什么才是让你感觉到幸福快乐的东西?它是稳定的吗?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
例如,钱是所有人的「需要」,但是,它不应该成为核心需要。钱应该让人自由,但不应该成为枷锁。在金钱面前享有自由,是特别重要的一项修炼,这并不意味着浪费或挥霍。今天是我使用「随手记」APP的第487天,我并不节约,金钱应该是让我感觉到舒服的东西。但是,我记下哪怕打赏给别人在内的每一笔钱,是为了采集数据,做财务分析,而绝不是为了积累财富,我也没有什么财富可以积累。如果你不断地修正对待财富的态度,对自身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就会特别有益。
那么,我的「需要」是什么?
我发现,是学习。这可能跟我从小一直是好学生有关。我可以忍受贫穷,但是无法忍受自身的无价值。这么多年来,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都尝试去解决那些困惑我的问题,从如何上好一节课,到怎么去理解一个生命。根据我用软件进行的统计,哪怕到现在,我平均每天也至少会购买一本书,大半的书买来甚至都不读,只是花几分钟翻一下而已。
这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即当我处于以学习或自我进化为主题的交际中时,我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另外有些交往,则经常给我隐秘的痛苦,本能地尽量加以避免。
那么,你的「需要」是什么?
你可能会脱口而出。但是,我担心的是,你说出来的,可能是「欲望」而非「需要」。「欲望」是伴随着本能和情绪自然而然反应出来的,但核心需要,则是生命逐渐成熟后,才慢慢意识到的。
一旦意识到了,许多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那么,从「需要」这个角度去思考人际关系,我需要提醒你一些什么?
只有三句话——
尊重别人的需要
照顾自己的需要
建立界限分明的人际关系网
尊重别人的需要,需要洞察力,更需要避免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别人。
照顾自己的需要,需要自省力,更需要避免为了迎合别人而无限制地委屈自己。
所有不自然的关系都需要支付巨大的维护成本,整天活得小心翼翼,能幸福吗?有时候不妨通过直接沟通了解对方的需要,或者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需要,然而加以协调。在不断的协调中,边界就越来越清晰了,双方也会越来越自在。
最好的关系,是所有人的需要都被最大化地满足的关系。
3
我来给你指导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能还算是一个笑话。
因为我从小性格极度内向,直到现在也不擅长跟人交往。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对于人际关系有了一些别样的想法。例如,我曾经以为,别人也以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是我的一个缺点。我现在早就明白了,这不是缺点,乃是一种特点。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将人的认知分为两类,一类叫非社会认知,一类叫社会认知。例如,当你在复习功课,认真学习,或者沉迷于一项技艺中时,激活的是大脑中的非社会认知系统。而一旦你停止学习,进入所谓的「什么也不想」(这是不可能的)的休息状态时,社会认知系统会自动启动。而社会认知系统,主要就是思考和评估人际关系。说得简单点,人一旦忙起来会忘记人际关系,专注于事务,一旦闲下来,就会思考家长里短。而大脑也是有带宽的,注意力是需要分配的。所谓的「不擅长交往」,就是我在更多的时候关闭了社会认知系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了学习上。我成绩好,无他,但专注耳。现在的中学生或大学生,深受人际关系困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事生非」。注意力不在学习上,就必然在人际关系上,今天跟这个关系好,明天跟那个关系好,后天谁又说我什么坏话了,乌烟瘴气。不成熟的老师,会陷入到各类官司中不能自拔;成熟的老师,则会通过有挑战的学习,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顺便就解决了人际关系问题。单位里也是如此,溜须拍马的,工作怎么能做好?他们的带宽,都比揣摩人际关系占据了。而真正沉迷于工作中的人,又怎么有足够的带宽去思考人际关系?说话不注意,伤人是难免的。因此,许多高手人际关系都不好,容易不招人待见,就是这个原因。昏庸的管理者,有时候不明白他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员工。我现在越来越讨厌一个单位里那些「无用的好人」,就是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羽毛,而对事情的成败,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关心。过去大家庭里婆媳矛盾突出,妯娌或邻里间,充斥着勾心斗角,而且多发生在女人间,就是因为她们不像男人那样,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这并不是说不忙,毕竟家务活不少,而是说大脑是闲的,因此总是会激活社会认知。
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
是说人际关系,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重要。认为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丧失自我的结果。
有时候,我也想去刻意地维护一些关系。我读过的一些书里,也有大量的关于如何维护人际关系的指导,我又读了不少心理学,懂的道理和方法都不算少。但是我发现,逆着自己的原则与本性去照顾别人的情绪,让我觉得很痛苦,至少很不快乐。
后来我想通了一些事情,概括起来就是——
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客观基础;
任何一段需要刻意维护的关系,都应该顺其自然或果断放弃;
与你尺码相同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像我们几个总校长的关系),凡是需要反复解释的,尺码已不相同;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敢失去」,可以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人而生活,并且随时可以重建生活;
与人为善,无论别人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以向整个世界释放善意和作出贡献,来让生命获得圆满。
4
我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任何一本书里都有。我认为,本质的东西比方法显然更重要。当你守住了本质,你就自由了,快乐了,然后,你的自由心向外流溢,就会生成自己彼此舒服的一些方法。
在技术的层面,有什么需要提醒的吗?
要防止非本质的东西你对的反应的干扰。
举个例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说话可能让你很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你很可能作出剧烈的或者微妙的反应。例如,还击或者排斥对方。你的这种反应是非常自然的,但自然的并非就是最好的,你需要训练自己去深度理解对方的深层动机。他是讨厌你吗?他是自卑吗?他只是有性格缺陷吗?他是误会了吗?他是缺乏人际沟通经验没有意见到别人不舒服吗?只有完成这种解读,你才能采取更理智的回应方式:还击、忽略或表达善意。而在绝大多数情境中,都不需要还击,不需要消耗你的认知资源,只要忽略或表达善意即可。有时候,你忽略或表达善意,会更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尤其是在他被其他人有意排斥的情况下。
那么,如果那个说话让人不舒服的人是你呢?
说话必须让人舒服,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误区。在这方面,确实是有原则的,你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对方的利益、人格和情绪。如果你说话让人不舒服,你确实需要检讨和逐渐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尤其是检讨造成自己这种说话方式的原因:我是因为格局不够作出过激反应了吗?我是因为自卑而故意用这种过激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存在吗?要知道,强大的人总是安静而从容的,过于情绪化的反应,只相当于蚊子和跳蚤,动作很大,却没有杀伤力。
在这里,有一些原则:
离你越远的人,你要越客气。例如,对小商小贩,对出租车司机,对许多可能只是一面之缘的人,或者与你的生活及工作关联不大的人。对这些人你要保持足够的尊重,不要在他们面前显示或证明自己,谦逊低调是非常有用的,哪怕是假装的。
但是,对离你比较近的人,在尊重的基础上,则尽可能保持简明、直接的说话方式。如果你一味地委曲求全,那么,可能换来的是别人的得寸进尺。你必须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了解你的感受及利益诉求。这在短时间内,或许会让别人不快,但时间久了,别人就会适应你的风格,反而降低了交际成本。
例如,我今天是校长,我许多时候的言辞就十分直接甚至激烈。委婉让人舒服,但有时候会伤害效率。直接或激烈的表达当然有副作用,但是,当你尝试让所有人满意的时候,可能就是你最失败的时候。
而且,这也是一种筛选。有些人会理解你,并与你更坦率地互动,有些人会回避你,甚至讨厌你。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知道谁是你的战友,是会和你一直战斗到底的人,而谁是你要边缘化的人,甚至是你要「目送」的人。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不断地调整自己,并不意味着就会变成一个完人。我们总是带有一些缺陷,一些令别人无法接受的部分。但没办法,这就是我们,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纳,并感谢那些竟然能够接纳的人。
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了,有没有最重要的一句话?
有。
尽可能(但不勉强)让每一个遭遇我们的人,因为遭遇我们而感觉到进步或快乐。
我们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快乐。
(全文完)
相关阅读
这是广告
(点击可见招聘广告)
《玩游戏,学数学》系列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王志江团队作品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专业设计
尤其适合幼儿园及小学家长、教师
看看别人家的老师是怎么帮孩子建构数学观念的
一不小心,好妈妈就真的胜过了好老师
知父母关键词(点击可进入)
期末成绩 | 攀比 | 早恋 | 虐童案 | 看脸时代 | 难过 | 姐弟关系 | 陪孩子作业 | 飞越疯人院 | 十本书 | 户外 | 沟通 | 挫折 | 成功与幸福 | 教师节 | 背书包 | 起床 | 暑假作业 | 住校 | 开学 | 教师妈妈清单 | 家校关系清单 | 好妈妈与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