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以批评你,但是不可以打你!
文 | 魏智渊
图 | 来自网络
源 | 原创(知父母:zhifumu)
荐 | 知教师(微信公众号:sxweizhiyuan)
下晚自习了,还没来得及离开办公室,一位家长走进来,很生气地向我投诉,说数学老师打孩子手心,而且是女生,孩子都有了心理阴影。
这件事让人很难受。
学校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1.调查清楚事实。通常体罚会被认定,但如果存在附带的威胁(例如不准告诉家长)之类,无法获得证据,如果没有旁观的同学作证的话。
2.对当事人进行恰当的处理。所谓「恰当的处理」,是指承担明确认定的责任,也包括对老师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
3.中止并防止后续伤害。中止体罚容易,但还要处理后续可能出现的歧视、冷暴力、孤立等情形。
4.检查整个系统的漏洞,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
当然,这件事不是我在处理,会由年级主任进行处理(我们实行的是年级自治)。「知父母」是给父母们看的,我想站在父母而不是学校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防范和应对校园里的体罚事件。
一、校园中的体罚很难防范
关于体罚问题,我也做过一些工作。
例如,学校里设立了两条高压线:禁止体罚和羞辱学生;禁止收受家长礼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详细地解释给了老师们,甚至写成了文章《为什么不能体罚学生?》。管理当然不是写文章那么简单,文章只是一种协助理解的方式。我们将年级主任的联系方式发给了全体家长,同时,本学期又开启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将体罚作为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特别鼓励家长向学校举报体罚现象。
当然,我还有一些招数未使用,可以将这个问题进一步升级解决。只是因为文化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地采取强硬手段就能解决的,就适可而止了。尽管如此,体罚现象仍然未能杜绝。毕竟,我所在的不是小型学校,是有三千多学生的大型学校。
从根源上讲,只要应试教育始终存在,那么,「鸡飞狗跳」就会同时在家庭和学校上演。在这种背景下,老师要逼学生学习,体罚就很容易成为手段。更何况,在各种压力下,老师往往很容易动肝火,激情体罚难以避免。这真不一定是老师有多坏。我文章中提及的这位数学老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十分兢兢业业的老师,为了学生的学业成绩,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从人品的角度讲,在学校口碑也很不错。
这几年来,我们严禁对班级之间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比较,更从来没有将成绩与教师的工资或绩效之类挂起钩来。而且,绝大多数班级,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都是很好的。尽管如此,还难以避免体罚现象,那么,那些抓成绩抓出血来的学校呢?那些并没有刻意对体罚进行防范的学校呢?
我的意思是说,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体罚的根源始终在,体罚的动机始终在,体罚绝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不能掉以轻心。这还只是从学校的角度来讲。
从孩子的角度讲,被体罚,往往不会跟家长说,这又助长了体罚。孩子不会说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自己犯了错误被体罚,觉得理亏,就忍了,甚至觉得应该被惩罚,也是有的。更重要的,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造成的畏惧心理,怕跟家长说了,家长再找老师或学校,然后老师再变本加厉地对待自己,老师未必会如此,但孩子心里是害怕的。
从家长的角度讲,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被体罚,只要情况不严重,多数情况下也会选择忍受。(当然,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要打,不过,打打屁股就可以了,不过分就好。)因为孩子还要在这个班上读书,不想因为偶尔的体罚,影响了家校关系,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看法。今天你给学校反映了,校长处理了,明天他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因为种种原因,校园里的体罚很难被发现,也就不容易进入到学校管理者的视野。
二、老师可以批评你,但是不可以打你!
学校要加强对体罚的防范力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家庭怎么防止自己的孩子被体罚呢?
我觉得,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就像防范校园暴力一样,父母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孩子:
老师可以批评你,
但是不可以打你!
无论孩子是在小幼儿园,还是中小学,要一以贯之地让「非暴力」植根在孩子的内心。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需要无数次地跟孩子做这样的提醒。
怎么才能让这句话植根于孩子的内心呢?要经常跟孩子讨论:
「如果老师体罚你,你怎么办?」
孩子可能有各种答案,但真被体罚了,他才不会跟着答案走,而会跟着本能走,跟着恐惧走。因此,这跟防震或防恐演练一样,实际上是要模拟不同的情境,察看孩子的反应,并帮孩子构筑更好的反应模式。
例如,你可以与孩子讨论下列情境:
1.如果老师体罚你,你在第一时间会做出什么反应?你可能会有哪几种反应?你觉得哪种反应最好,最符合你的实际情况?
2.如果老师体罚你,你会告诉父母吗?为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告诉好还是不告诉好?为什么?
3.如果老师威胁你,你要是告诉父母或其他人,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你还会告诉父母吗?为什么?
4.你有没有担心过,如果你反抗老师的体罚,或者告诉家长,或者投诉老师,同学会怎么看你?如果同学不是支持你,而是反对和孤立你,甚至嘲笑你,你怎么办?
5.如果你们老师有体罚其他同学的行为,你会告诉父母吗?
无论体罚是否会发生,这种讨论都是一种有益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会迁移。毕竟,孩子再长大些,乃至于以后走上社会,可能会遭遇许多类似的情况,甚至更恶劣。孩子也需要从当下的遭遇中习得经验,以便未来更好地独自面对。
当然,父母不只是要和孩子讨论,也要细心观察孩子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万一有什么问题,要及时追问。
此外,父母加强防范意识还有几种方法。
一是了解自己孩子的老师,以往有无体罚学生的现象。如果有过,那么,体罚一定会再出现,无非会不会降临在你的孩子的头上而已。这几乎是规律。
二是向老师传递「你不要碰我的孩子」的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当然不是威胁,不妨采用若干技巧。你可以微信转发关于反对体罚的文章,转发时委婉地表明你的态度。你也可以在每接触到一个新班级时,直接但礼貌地向老师表达你的期待。例如:「我知道我们学校反对体罚,我才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我很感谢和期待这样的文化。某老师,如果孩子犯什么错误,请您务必及时跟我沟通,我们齐心协力来解决。」如果你听到有体罚其他孩子的传闻(特别注意,这些传闻不一定属实),你也可以给班主任留言,甚至直接在班级群里留言:「我听到有传闻,说我们学校的老师中有体罚现象。虽然不是我家孩子,但作为家长,我也十分揪心。我很喜欢我们这个团队,我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努力,用爱和智慧,为孩子们保驾护航。」有些话可能令人不快,但是,有些信息还是应该传递的。
三、如果孩子被体罚了,怎么办?
首先,要分清楚惩罚和体罚。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体罚是另一个概念,是通过攻击孩子的身体来企图达到教育效果,或者发泄教师的愤怒。体罚不仅伴随着身体伤害,而且经常伴随着心理伤害。(有些与身体有关的惩罚,不能轻易计入体罚范畴。例如罚站,可能就是必要的,但必须在老师的视野之内以确保安全。再比如体育课上罚跑步或做俯卧撑,只要不是恶意地让孩子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也通常在许可范围内。)
体罚不一定造成心理伤害,就像有些孩子,老师生气了,踢几脚,一转身又活蹦乱跳。纵然如此,我仍然主张,哪怕是轻微的体罚,父母也应该作出反应。(造成严重身体和心理伤害的体罚,可能需要走行政诉讼或法律程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讨论的是绝大多数一般意义上的容易被忽略的体罚。)
这个反应,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可以逐渐升级。
但通常首要的,是跟当事人沟通。例如,一般性的体罚,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跟老师直接沟通,就比采用另外的方式要好。通常程序上这样的:
1.澄清事实:我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这主要是聆听老师讲述的故事及解释。根据孩子一面之词兴师问罪,是最常见的错误。通常任何故事都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相互参照,才有助于还原真相。
2.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看到孩子怎么样,我的心里如何感觉。
3.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期待。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父母跟老师沟通的目的,本来就是表明态度,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果老师表达了歉意,沟通顺畅,这件事就算是解决了。
如果问题严重一些,或者与老师沟通进了冲突,那么,就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年级主任或校长,讲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诉求。
父母容易做出的错误反应是什么?
是走向两个极端。或忍气吞声,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或以非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即试图让对方受到惩罚(而不是承担责任,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例如,本来可以直接跟老师沟通的,先跟校长沟通;本来可以直接跟校长沟通的,直接到教育局投诉,校长是通过教育局,而不是家长才知道这件事的。甚至直接找老师麻烦,给老师好看。等等。这些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只是激化了矛盾,让孩子后续的学习受到影响。
对我来讲,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几个根本的出发点:
1.解决问题。
2.让孩子经历成长。
如果家长怕惹老师,那么,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以后应该这样解决问题。
而就解决问题而言,除非问题特别严重,否则,要将善后工作作为问题解决的一部分。所谓的善后工作,就是你并没有打算转学,那么,你就要同时解决好与老师的关系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妥协,或者反过来讨好老师,而恰恰意味着理性地应对。
原则很简单:孩子被体罚,我必须寻求一个公道,并且让老师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老师为此承担了责任,无论内心深处是否真正认识到错误,我仍然愿意向老师表达善意,并继续信任老师;我也会对孩子后续的情绪和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帮孩子学会更好地应对后面的学习,包括与老师重建积极关系。
总之,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遭遇种种问题,包括体罚。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留下阴影;处理得好,则可能让孩子经历了一次深度的学习。在这个问题上,家庭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因为你今天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就是孩子未来处理问题方式的模范。
最后我想说,错误已经铸成,承担责任之外,重要的是——
学校从中学到了什么?
作为当事人的老师从中学到了什么?
父母和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需要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是为了错误不再重现。
(全文完)
这是广告
(点击可见招聘广告)
《玩游戏,学数学》系列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王志江团队作品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专业设计
尤其适合幼儿园及小学家长、教师
看看别人家的老师是怎么帮孩子建构数学观念的
一不小心,好妈妈就真的胜过了好老师
知父母关键词(点击可进入)
谈写作 | 亲子关系 | 人际关系 | 期末成绩 | 攀比 | 早恋 | 虐童案 | 看脸时代 | 难过 | 姐弟关系 | 陪孩子作业 | 飞越疯人院 | 十本书 | 户外 | 沟通 | 挫折 | 成功与幸福 | 教师节 | 背书包 | 起床 | 暑假作业 | 住校 | 开学 | 教师妈妈清单 | 家校关系清单 | 好妈妈与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