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这样“集中西绅士于一身”的人,已成绝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他1930年出生在北京,亲历了屈辱的日本占领,目睹了家族的衰弱,见证了国民党政权的败逃,亲身参与了民间外交事业。


改革开放之后,他又以半百之龄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成为中国欧洲学研究的开创者,潜心于中西历史文化比较。他眼里看的是欧洲,心里想的是中国。


他说:“治西学者不谙国学,则飘浮无根;治国学而不懂西学,则眼界不开。文化割弃了传统,是贫瘠的文化。”


言行如一,他既治西学,精通欧洲历史文化,也谙国学,书画堪称一绝。


他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孜孜思索。尤为令人惊叹的是,他大部分的学术硕果都是在以“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完成的。


内敛温润却又深邃如海,有人说他是这样“集中西绅士于一身”的人,已成绝响。


他就是陈乐民先生。



“我们处于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则无力出生。为此海德格尔坚持认为,哲学家必须考虑自己所处的时代,必须意识到这个时代所有的黑暗。”


这是陈乐民先生遗留的诸多思考碎片之一,已足以引人深思。陈乐民先生写的书系统集成了关于欧洲文明、中西之间、启蒙、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探究思考,其思广阔深邃,其文典雅素朴。


吴敬琏说:“我读陈先生的文章如沐春风,就好像回到了当年19岁、20岁的时候......从中得到了知音之感。”


陈乐民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哲兼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却因生前过于低调,不愿当谋士,而被大众所忽略。

另一方面,他对欧洲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的看法,也为他惹来非议。他说:


“中华帝国封闭性之严重,使它如同一只密封的罐头,必待外力才能开启。19世纪中叶,中西文明迎头相撞,中国历史的‘自我循环’才停了下来,出现了‘中西之交,古今之异’的局面。”


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缺陷以及现代化道路的判断,常常被扣上“西方中心论”的帽子。然而他却衷心不改,老而弥坚。



如果一个社会只剩下一种声音,那一定会是灾难;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健康的社会,那就一定需要陈乐民这样清醒的知识分子。他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角度,重新观察西方与中国。陈乐民,绝对不应被忽视。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陈乐民作品新编》+《士风悠长:陈乐民文心画事》,与陈先生一起放眼世界的同时,接续文化传统。


◎《陈乐民作品新编》——回答 “西方何以为西方,中国何以为中国”


陈乐民先生是极为少见的真正既懂西方,又懂东方的人。“西方何以为西方,中国何以为中国”是他毕生思考的问题,这套书就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里面既有陈先生的人生回忆,又有反映时代变迁的备忘录;既有对欧洲文明的深解,又有对中国发展的关照;既有关于启蒙的思考,又有对中西哲学的对比、剖析;既有对读书、读史的感悟,又有对故旧、师友的追忆。


◎《士风悠长》——陈乐民书画选集,一位东方知识分子的志趣胸襟


本书集中展现了陈乐民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相浸的一面。陈乐民先生并不是书画家,书画只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他在著书立说之余,坚持用毛笔在陋室书巢中挥洒出一方书画天地,这些“文人字画”基本是他的“自娱”,其中许多连家人也未尝见过,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现出一个人——他的人生际遇、他的心路历程、他的志趣胸襟、他的思索与抗争,以及他对国家和家人无言的挚爱。


陈乐民先生是“一身跨两代”之人,既是“旧知识分子”的最后一代,又是“新知识分子”的第一代。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窥见陈乐民先生甚至遥望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正在远去的身影。其中,《士风悠长:陈乐民文心画事》为钤印本,《陈乐民作品新编》赠钤印书签,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含独家好书):



▍延伸阅读

阎连科:后悔没有早点阅读陈乐民

朱航满:士风悠长陈乐民

历史混沌,余生漫长

古代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读懂宗教的意义——无神论者的必修课

抗战期间的“桃花源”: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张维迎:如果都削尖了脑袋往体制内钻,就是国家的不幸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宿敌吗?

索罗斯:我有钱,仅仅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错了……

假如庄子活在今天,他会如何写“现代版《庄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