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电影】从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使命——《拯救大兵瑞恩》影评选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经由《拯救大兵瑞恩》,我们探讨何为使命,使命到底从何而来,进而思考我们自身的使命与意义……

 

论拯救小队使命之内化过程

善衡

《拯救大兵瑞恩》,片如其名,但欣赏角度决定着我们所看到的风景。对一个人来说是其被拯救的过程,对于群体(美国人民)来说是战争胜利美国精神矗立的关键一步,而对于个人——拯救小队的成员来说,无疑是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升华的过程。他们超越性的成长,使他们成为了美国精神的象征,而其成长历程,则寓于其使命不断内化的过程中。

 

当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毅然下达拯救瑞恩的命令时,他的命令对于拯救小队来说也仅仅是命令。作为军人,作为战争中的消耗品与棋子,违抗命令就是违背自己的身份职责,甚至违背了国家法律,他们基本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此时的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或说无法身体力行)命令背后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于是,第一次命令与个人意志的冲突便以抱怨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事实上,很难对他们的抱怨进行批判,因为它有它本身的合理性。从战争资源以及“个人权利至上”的角度来看,不救才是更好的选择。作为大众,作为普通人,我们中的大部分可能都会倾向于不救:八人换一人,简直不可理喻!因此,我将此种选择命名为“庸人的选择”,这可能也是世界上多数人平庸的原因。

 

再往深处分析,他们的服从难道真的是被迫的吗?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价值标尺,而德性化的过程也就是标尺外化的过程。从此种角度来看,冲突其实是在“知”与“行”两者之间了。但不管怎么说,此时他们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了米勒一人,其他人仅仅是在执行一个“FUBAR”(苦差)罢了。

 

显然,命令的约束力对接二连三失去战友的队员们逐渐丧失了作用,满腔愤懑在医疗兵韦德因重伤不治而死后彻底爆发了。机枪手莱宾跳将起来直接抢白上校米勒,并且梗着脖子要回去;站在上校一边的麦克掏出上了膛的手枪直逼莱宾,命其归队入列,现场一度十分混乱。这时,处于风暴中心的米勒突然问身边焦急地恳求他控制局面的厄本:“赌注有多少了?”

 

“我是一名老师。”在众队员静谧且惊愕的注视下,他平静地开口,说了许多。

 

米勒的一席话无疑使小队完成了一个关键性的转变。他从战前的和平谈到战争中的悲壮,揭示的正是战争与杀戮对人性的摧残与异化。“多杀一人,离家就越远”,这表现的正是战争中的人性之高贵,包括冲突的导火索——释放德国俘虏这一行为。

 

米勒所追求的与国家一致,是精神的矗立,即德性层的“战争胜利”,牵涉到民族价值的东西,而米勒所造成的小队转变与和解,就是德性层之使命由上而下传递的过程。这时,对于拯救小队来说,原先的命令成了使命(或者说民族使命经由领导者的个人使命变为了团队使命),队员们拯救的已不再是瑞恩一个,而是在战争中挣扎的美国人民的精神信仰以及饱受战争荼毒的、自己那濒临泯灭的人性。这里不得不提上尉米勒两句,他实际在使命的传递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米勒是整部电影中塑造最成功的形象,是美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丰碑式的人物。

 

至此,拯救小队已经完成了对使命本身的认识与绝对的认同,而影片最后悲壮的背水一战正是使命由内而外的外化过程,即“心理活动外在活动化”,同时也是对他们信仰与使命的严峻考验。

 

他们完全可以强硬地将瑞恩带离此地向上级交差:这样的做法无疑是能够被接受的,从任务的角度来讲,甚至是圆满完成。但他们的选择是留下:“我们留在这儿,为我们回家而并肩作战。”这时的拯救小队已经有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与胸襟。换句话说,他们在确立与明晰使命时已经具有了某种不可驳的内在驱动力。正是因为这种个体使命与国家使命的一致,使得个体与国家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进而完成了自身最后的涅槃与绚丽凄美的升华。

 

影片最后,拯救小队只余二人。他们的死,无论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值得且问心无愧的。他们真正地为战争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完成了个人价值观的实现——“爱”。从儒家的角度讲,他们的行为正是夫子所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立己”之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达人”。

 

反观我们自身,我们的使命何在?找到使命、认同使命、践行使命、完成使命——这可能就是我们成长的大方向。

 

使命的奇迹

熙锴

一种精神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吗?或者说,一种使命感能给予人强大的力量吗?是的,在《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中,这被充分体现。拯救小队一行人历经跋涉,穿越战区,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因为这使命的力量,他们创造了不可能,创造了奇迹。

       

在这部电影中,使命感从何而来?正是在于“拯救瑞恩”上,当然,这所代表的不只是瑞恩一人,而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救一个人等于救了全世界,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他们的“拯救”,是以人为目的本身,人不是手段。虽然不知瑞恩是死是活,依然选择去救,只因坚信瑞恩有生的可能,这就是一种使命感,而非单纯的命令,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

 

同时,这也与美国精神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的使命正是扎根于美国精神之中的。美国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其对“个人主义”的推崇,也正因为人本身就是目的,所以,当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瑞恩家的悲剧后,毅然决然地派出小队拯救瑞恩。

 

这种国家使命,以命令的方式传达给拯救小队,刚开始,整个小队中,只有小队队长米勒认同参谋长的决策,小队中的其余人都体会不到这一使命,或者说他们已不抱希望。

 

是啊,在当时那样混乱的战争时代,这一行为是资源的真正浪费,他们要穿越战区去拯救一个生死未知的士兵,这很荒唐,不仅成功的几率小,且很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但迫于命令,他们还是上路了。

 

当拯救小队人数不断减少,当他们遭遇一次又一次打击,命令的约束力不断下降,他们开始消极、怀疑甚至将要解散。在这个危急时刻,经由队长米勒的话,大家感受到了使命,并因此重新团结,继续上路。

 

那么,米勒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又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力?他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和回忆,把宏大的国家使命缩小为了个体的使命,让每个人都有了“活着回家”的终极目的,至此,小队一行人都领悟到了这一使命。

 

从慢慢开始接受而至升华,从被迫接受到主动承担,他们奇迹般地成功穿越战区,找到了瑞恩后,他们并没有因遭到拒绝而直接返程,而是选择为使命献身,帮助前线军队守桥,守住更多人,也守住人们心中的精神。

      

他们都在为回家而努力着,每个人都值得被守护,尽管弹药稀少,依然坚守阵地,打退了敌军,只是代价也极为惨重,最初的八人小队,最后仅剩两人。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去完成使命,而使命也给予了他们强大的力量,使他们在不可能中奇迹般地找到了那一缕光,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自己。敌人的枪和炮,一次次地轰击着他们的心灵,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所守护的是宁静与和平,是家园,是一种美国精神。最后,他们完成了使命,虽然很多人都不能再目睹所守护的茁壮成长……       

 

正如电影所讲的,使命感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拯救自己,甚至整个因缘世界。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我们不断突破,不断成长,有能力去守护美好和和平。

 

一条命还是八条命?一一为何要拯救大兵瑞恩

子玚

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战争片,它讲述了米勒上尉带着队伍深入敌军腹地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土兵的故事。他们去寻找瑞恩的原因是瑞恩因亲兄弟全部战死而获得回家的资格,米勒小队的任务是把他送回后方,让他得以回家。

 

瑞恩是伞兵,降落在敌军腹地,因此米勒上尉的队伍需要穿过战区去找他。这样的行动伤亡必定是极大的。为什么要让八个人的小队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穿过战区去救一个兄弟全部战死的士兵呢?

 

在电影中,这个命令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下达的,他在做决定时也与其他人进行了争论。如果让人去找瑞恩,必然会造成重大的伤亡,而且没人知道瑞恩是否活着。但是,马歇尔读了南北战争中林肯的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一个与瑞恩遭遇相同情况的土兵的母亲的,信中提到了美国建国以来秉承的尊重并关照每个公民的精神传统。马歇尔上将决定遵循美国的传统,找瑞恩,并将他带回家。

 

当然,从某种角度讲,不去找瑞恩可能对战争更有利。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战争资源的浪费,也不用米勒八人小队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瑞恩一个,毕竟,这项命令明摆着就是让米勒用自己和战友的命换瑞恩的命,从士兵个体生命的角度看是毫无道理的。

 

然而,从更高层级来看,马歇尔的这个决定可能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这个命令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保护瑞恩这个战争资源,而是为了激励美国士兵和人民。人本主义精神是美国的传统,而拯救瑞恩的行动就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可以坚定美国人的认同感,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从马歇尔的角度讲,这场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是保护或贯彻美国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扎根于美国的精神传统之中。这样来看,马歇尔做这个决定也没什么问题。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米勒上尉的救援小队就不止是八个人了,而是代表着美国精神。他们的使命实质上是落实美国的价值观,并宣传这一价值观,让人们知道美国始终秉承着人本主义的精神,美国不会拋弃他们的每一个士兵。米勒上尉他们是为了美国的价值观而战,所以说,这事就不是拿八条命换一条命那么简单了,这关系到美国的价值认同,士兵们不是为让瑞恩活着而死,而是为美国世世代代所认同的价值观而死。

 

士兵们在初始阶段当然很难理解这次行动的真正意义,在一次次行动与事件中,他们开始真正明了命令背后的使命,并为之而奋斗,为了保护他们所相信的独立与自由而牺牲个人。人们都希望拥有幸福的生活,但他们为了幸福的生活而死。

 

所以说,战争对于谁来说都不是件好事,即便是正义的一方。

 

说“使命”

秉宸

一九四五年,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正坐在办公椅上为一个行动犯难(是否应该下达命令):他的麾下有一名正在战区前线兄弟全部阵亡的士兵瑞恩,现在,马歇尔想让瑞恩回家,陪着可能再无亲人的母亲。

    

可问题是,无钱电并不能直接联系到瑞恩所在的队伍,可让瑞恩回到家里的想法逐渐坚定于内心,于是,他下命:让人带领一支小队穿越前线战场找到瑞恩,把他带回来,不论险阻,活着带回来。

   

最终,米勒与他的小队接受了这一任务。途中,部分成员难以理解任务对他们的意义,觉得这个任务丧失了公平性,战争中,士兵同样也是异常宝贵,失不复得的资源。他们不认为参谋长马歇尔应该下达这样的命令,根据穿越德美复杂战场的风险和可行性来看,这对所有人来讲无异于送死。内部的意见不合是整体行动最大的绊脚石,对领头人米勒来讲是他所遭遇到的致命问题。最终,米勒凭借“使命”让成员们信服,脚踏实地为让瑞恩回家而努力,而奉献。

    

那“使命”到底是什么呢?仅仅是将一名已经没有兄弟的大兵带回家?还是说他们本可以成就更多?

    

行路愈加困难,没有背后大部队的支撑,叫不来及时的支援,孤身一支小队穿行在庞杂的战场,只为找到瑞恩并带他回家。

    

而磨难越多,火炼真金,所有人对行动和自身的使命更加确信、认同,相信自己就是使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虽途中不少成员牺牲,但带给队友悲伤的同时也给他们更强烈的意志去完成看似遥遥无期的任务。而活着的人,也在路上相互支持,咬紧牙关坚持多一秒、一天、一周……小队在悲痛与幸存中越发稳固起来。

    

战前,成员们或许都过着美好的人生,有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圈。例如米勒上尉,他便是一名老师,受人尊敬。而二战爆发后,国家征兵,大家都应命入了伍,今天又站在了一起去为一个目标而进发。彼时,也有其他的盟军士兵、小队为反法西斯的事业而战,这也是所有盟军的使命,不论国家、种族。

    

也许战后没人能再记得他们,但使命的达成和创造的荣誉会证明这群人的血汗没有白费。

    

“使命”,这个概念最早遭到了小队的质疑,随着行动的不断推进,其对小队的粘合作用就越明显——是使命让他们相遇,并肩作战,互相扶持。最终,小队所有人都扛起了肩头的使命,经过怀疑重新坚定的信念与使命,不再是不坚定、不确信的一句空话。

 

到最后,小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但也几乎全队覆灭。瑞恩回了家,小队也尽到使命,以血肉成就了美国引以为傲的价值观,立下后代美国人的精神丰碑。

 

救or不救

欣怡

当第二名队员牺牲,拯救小队内部发生前所未有的冲突: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用两条甚至更多人的性命,去寻找一个生死未卜的人?这值得吗?

 

一开始,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瑞恩兄弟仅余生死未卜的瑞恩一人时,参谋长下令派人去寻找瑞恩,并将其带回。

 

从之前打字员统计死亡人数和一个家庭参战剩余人员可以知道,瑞恩并不是那个特殊的人,而是被寻找的无数人中的一员。

 

那么,此时,在你看来,哪种选择才是最合适的?是救还是不救呢?

 

不救的话:一,因为瑞恩处于一种生死未知,甚至死亡概率更大的状态,让八人小队去救一个人,可以说是对战争资源的浪费,某种角度讲,这是一个选择合理性的问题;二,这种情况对八人救援小队的队员来说,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不公平,好像是把士兵作为拯救瑞恩的工具,是完成某事的手段,这可能属于工具合理性;三,从价值合理性的角度来讲,这八人小队,他们每一个的生命都是无价至上的,他们的生命权也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如果救:一,所关乎的可能是人性的光辉,人是目的本身,而非工具,不因瑞恩仅仅是一人而不救;二,某种角度讲,救一个人,就等于救全世界,在这个价值序列里,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被尊重被保护的,今日,八人去救瑞恩一人,明日,这八人中的任何一人遭遇到瑞恩这样的情况,仍旧会被新的八人小队去拯救,谈到这里,忽然想到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默勒牧师在犹太人墓碑上写下的一段话,“当他们(法西斯德国纳粹党)抓共产党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后来,当他们要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三,这样的决策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这可能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在电影中,瑞恩当然是要救啦,那八人救援小队的行为到底如何理解呢?既然他们加入了军队,那就需要服从命令,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毕竟军人是命令至上,只能服从。刚开始,占据他们心间的主要也是服从。只是,随着行动的逐渐展开,他们开始找到行动背后的意义,他们的行动,代表了美国的价值,他们的使命不仅仅是救瑞恩一个,更是救整个世界。

 

为了崇高的使命,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守桥,哪怕身死,也在所不惜。从这个角度讲,救瑞恩的过程,也是他们的自我拯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他们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他们不再是战争中杀戮的机器,而是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真正勇士,为了崇高使命,奋不顾身。


昆仑电影作品汇总

《魔戒》,对人生的极致揭示

人性,人性——电影课《少年的你》作品编选

【电影作品】向生命的深处漫溯——《肖申克的救赎》作品选

【电影作品】最美的年华与爱邂逅——电影课程《罗马假日》作品选

【电影作品】爱情与死亡——电影课程《泰坦尼克号》作品选

理性与感性纠结中的突围——电影课程《廊桥遗梦》作品选

【昆仑电影】生命在蓬勃——电影课程《阿甘正传》作品选

【昆仑电影】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电影课程《卡特教练》作品选

【昆仑电影】活出我们的无限可能性——电影课程《疯狂动物城》作品选

【昆仑电影】人性、偏见与善——《罗生门》观后

【昆仑电影】正义与法律——《杀死一只知更鸟》影评选

【昆仑电影】朝向真正的民主——电影《十二怒汉》观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