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一方净土——露天电影!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7


俞乃思专栏:

散 文



露  天  电  影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一带农村过文化生活的唯一方式便是观看不花钱的露天电影。而在四乡八邻中,我们卧龙墩村庄算是放映场次最多的一个自然村了。那时,村里时根堂叔与县电影公司一位姓古的放映员结成亲戚,于是,村里隔三岔五放一场电影,叫外村人看了既羡慕又忌妒。

每次放映前,我们这些没事干的乡下娃子未等太阳下山就扛着长板凳早早地来到村打谷场,为自己,为家人抢占最佳观看位置。有时还争先恐后为大人挖地洞、栽竹杆、拉银幕、布喇叭线。手磨破了,脚碰肿了,也毫无怨言。待到天擦黑,放映师傅调试机械时,我们又调皮地伸出被母亲嗔怪为“乌龟爪子“的小手,拦住放映机的光束“鬼叫”不止。但是,在放映的过程中,我们又是不能将影片从头看到尾的一族,未等银幕出现“剧终”二字,便耷拉着小脑袋躺在母亲的怀里做着到南京、去上海等大城市的梦……

那时候,似乎也只在那个时候,我国影片体裁单调,除了几部革命样板戏拍成了电影,便是几部誉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故事影片。如《春苗》、《决裂》、《第二个春天》、《战船台》等。尽管如此,我还是从这些影片中,知道了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洪常青、方海珍、江水英、严伟才、赵勇刚、柯湘、英嫂、陆长海等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些工农兵的优秀代表,生气勃勃、昂首挺胸地走上银幕中心,走进了我幼小的心中。

到了 80 年代初,我国电影事业全面复苏,无论从创作体裁、风格,还是在发行数量上都有较大突破和提高。我观看露天电影的热情也随之“一浪高过一浪”,不仅去驻军 205 部队看《高山下的花环》、《道是无情胜有情》,而且去国营铜陵顺风山铁矿看《少林寺》、《明姑娘》,甚至还参与了那次赤沙与我们村抢《侦察兵》、《咱们的牛百岁》影片放映的“搏斗”。

这期间,我已进入青春期,看电影已不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常常被影片扣人心弦的剧情所感动。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一次在街道观看郭凯敏、张瑜主演的《小街》,当女主人公的秀发被红卫兵无情地剪掉时,我也跟着张瑜流起泪来,以至于当晚回家后把张瑜的彩照从《大众电影》杂志上裁剪下来,张贴在自己的床头。

后来,随着乡影剧院的建成,我便结束了看露天电影的生活。而如今尽管躺在豪华舒适的沙发里欣赏“家庭影剧院”,但我怎么也找不到过去观看露天电影时的那种激情、那种“狂喜”的劲头。

哦,露天电影,给我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精神生活带来富足的“一方净土”,我将永远怀念、留恋她!



总编辑:骆圣宏

特邀编辑:李建丽


文/俞乃思

俞乃思,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人,60年后。30余年来,已经陆续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作品,其中有些在全国和省、市评选中获奖。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张晓惠专栏

北上海(十)丹凤眼来找阿良了(盐城/张晓惠)

邰映红专栏

尼亚加拉瀑布游记(成都/邰映红)

瞿海燕专栏

遍地是床(南通/瞿海燕)

程双红专栏

古宅魔影(十四)最后的最后(河南/程双红)

陈航专栏

灵堂前面斗戏法——《陈家大屋》连载(四)(岳阳/陈航)

俞乃思专栏

露天电影(芜湖/俞乃思)

张亦怡专栏

夕阳下的姑娘(福建/张亦怡)

上期回顾

张晓惠专栏

北上海(九)最后的上海宝贝(盐城/张晓惠)

邰映红专栏

多伦多游记(成都/邰映红)

瞿海燕专栏

一个人的从警史(南通/瞿海燕)

程双红专栏

古宅魔影(十三) 初秀失踪了(河南/程双红)

李建丽专栏

孤独的方向,闪现你的影子(泰安/李建丽)

陈航专栏

凉塘命案——《陈家大屋》连载(三)(岳阳/陈航)

俞乃思专栏

霓裳小镇用工的转变(芜湖/俞乃思)


名家在线稿约

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说得过去的文学作品可以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我们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

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

编辑:李建丽

微信:zhenxi13142199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