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岛观点 | 顾远:学习就要多吃苦?还得看是哪种苦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顾远及近 No. 32
学习就要多吃苦?
还得看是哪种苦
by 顾远
现在是四月,很多父母便已经开始操心起了孩子的暑期安排。最近有父母给我发了几个军训营的信息,问我的意见。我看了一下,问他们为什么想到要送孩子去参加这种营呢?他们的回答居然不约而同: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逆境中的意志力。
这些话经常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挂在嘴上,当作不证自明的东西,似乎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可如果我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拿“吃苦耐劳”来说,它一直被当作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常还会和“多难兴邦”之类的表达一起构成一种对待个人生活、对待家国命运的悲情叙事。
在这个叙事模式下,个体只是所发生一切的被动承受者,只需要体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而无须或是被禁止追问何以我们总是要吃这么多苦,耐这么多劳?
最近几年的集体经历也让“逆境”变得更加鲜活,使“抗挫”能力变得更加迫切。在高度动荡和不确定的大环境下,父母们更加忧虑孩子的未来,担心他们会耽于安乐而对生活的种种艰辛准备不足,所以早早地就要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这些父母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如果没有具备对“苦难”做出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味地通过学习“吃苦”去适应苦难,那么我们带给孩子的种种体验培养出的不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是逆来顺受的卑微服从;我们培养出的不是一个自由人,而是一个受虐狂。
当然,还有很多父母,他们的目的是更积极的。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跟我咨询孩子小升初的事情。这段时间全国各地小升初政策公布,父母们最操心的大概就是这件事情了。这位朋友经常和我抱怨公办学校的各种问题,对创新教育也是有了解的,并且将来打算把孩子送出国读大学。
我问他:“既然你的孩子以后都不会参加高考,为什么你现在不去尝试更多的教育可能性,反而还是要这么在意应试?”朋友给我的回答是:“虽然成绩没那么重要,但是应试的体验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坚毅的品格。”
这种想法相当典型。这类父母之所以要让孩子们体验吃苦耐劳,培养逆境抗挫,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坚毅品格的体现,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莫不如此。
不管是卧薪尝胆、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还是十年寒窗、学海无涯的俗语名言,更不用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学习就是苦的,想要有所成就,必然是要吃苦的。
没错,但是此“苦”非彼“苦”
我在“群岛客”的社群里一直带着各种共读活动。今年我们一起共读的是“现代人”系列丛书,边读边反思现代性带给我们生活的种种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这些书都是名家的思想结晶,内容抽象而有深度,所需的知识储备也很多,对很多群岛伙伴来说读起来相当不易。但是大家的感受正如其中一位伙伴在自己的公号文里写道的那样:“现代人系列的阅读进入了‘上坡’阶段,觉得力不从心,又为脑力得以激荡而欣喜。”
瞧,学习的过程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如果一直很快乐,更有可能是因为一直处在舒适区里而成长有限。好的学习经常会让人坐立不安,是会让人觉得“苦”的。但是,那是“辛苦(hard)”,而非“痛苦(bitter)”。
有人可能会说,“痛苦”也是有的吧。书读不懂,题目做不出,思考一片混沌,项目陷入僵局……,难道这些时候我们不是都会说自己“痛苦不堪”吗?
的确如此,但区别在于此时我们是在“自讨苦吃”。这是我们自主选择的学习,所以我们接受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的艰辛,痛并快乐着;我们自己挖下的坑,我们愿意自己去填,但这绝不等同于跌入别人故意挖的坑里,然后告诉我们这叫“挫折教育”。
那些想要积极地培养孩子们坚毅品格的父母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如何让孩子们体验吃苦受挫,而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想要探究的主题、想要成长的方向。当孩子们找到了这些,他们会愿意为之主动地吃苦耐劳,在逆境中抗挫。
所以,我们完全不必一方面明知应试教育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非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抗挫的能力和坚毅的品格。这种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在一次次痛苦不堪地学习过程中把孩子们的内驱力和生命力消磨殆尽。
要知道,人天生是有学习能力的。所谓“厌学”并不是孩子们真的厌恶“学习”本身,而是厌恶那种让自己痛苦不堪的特定的学习。如果换成更适合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他们将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
此时,又有一种声音冒了出来。我曾听到一位教育者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你要是喜欢跑马拉松,你自己一圈一圈地绕着操场跑五十圈都不会觉得苦;要是你违反了校规,学校罚你跑五圈你都会叫苦连天。所以管它是‘辛苦’还是‘痛苦’,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是可以自己调节的。你们不要抱怨学习苦,你们应该首先调节自己的想象。“
这个说法颇有些迷惑性,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绕进去。这段话指出的现象是真实的。“辛苦”还是“痛苦”都是人的主观感受,和跑步这件事情无关,也和跑五十圈还是五圈这些客观数据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地调节自己的主观感受。
我们的感受确实和事情无关,相同的事情我们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感受和我们对事情性质的理解密切相关。一个人之所以跑五十圈都不觉得痛苦,是因为那是ta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爱好,是自己愿意去尝试的挑战。反过来,这个人跑五圈都不情不愿,都叫苦连天,是因为此时跑步的性质变成了惩罚、羞辱、规训……
要我们忽略事情的性质,按照他人的意愿或者某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来“调节(扭曲)”自己的感受,这可谓是一种标标准准的PUA。
当我们在沙漠旅行,漫天的飞沙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体验,但是当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雾霾时,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不要抱怨,众生皆苦,心中无霾便没有霾”,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所以,“苦不苦”首先要看为何而苦,其次要看是自找苦吃还是被逼无奈,最后我们更不能自我美化那些本不该也不必吃下的苦。有了这些对于学习之“苦”的反思,我们才能更加自主地踏上那些看似艰难却充满惊喜与意外的学习之路。

订阅「顾远及近」专栏:

No. 31 为什么教育者里 i 人这么多 ?

No. 30你以为孩子们学到的就是你教到的?

No. 29 有些题目做对了比做不对更糟糕
No. 28 为什么孩子总是做不对那些题目?
No. 27 孩子想睡到自然醒,可以不上早课吗?——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之
No. 26 爱国主义是天生的吗?
No. 25 怎么说话不吵架?——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之一
No. 2 这个时代还需要人文教育吗?
No. 1 关于”教育内卷“的散步漫谈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