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自然选择与伦理选择
“第一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即将于2021年7月17-18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为了便于参会者提前熟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知识,届时与主讲人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现推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附录中的两个核心术语:自然选择、伦理选择,以供查阅。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指人从猿到人的形式上的选择。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如何把人同兽区别开来以及在人与兽之间作出身份选择。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自然产生的。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用自然选择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科学解释。我们从进化论的观点考察人类,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出现是人类自我选择的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已经完成了两次自我选择。从猿到人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作出的第一次选择,即自然选择,然而这只是一次生物性选择。这次选择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人获得了人的形式,即人的外形,如进化出来能够直立行走的腿,能够使用工具的手,科学排列的五官和四肢等,从而使人能够从形式上同兽区别开来。
但是,人类的第一次选择只是从物质形态上解决了人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人的问题,即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问题。那么人在完成自然选择之后是怎样真正把自己同兽区别开来的呢?这是由人类的伦理选择实现的。人类第一次在生物性的意义上完成自然选择之后,还经历了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人类社会从自然选择到伦理选择再到科学选择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人类的自然选择是一种生物性选择,它奠定了人类向更高阶段进化的基础。人的知性是通过自然选择获得的,但是理性,则是通过伦理选择获得的。
斯芬克斯形象具有从自然选择到伦理选择的象征意义。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当人类经过自然选择而获得人的外形以后,人类也同时发现自己身上仍然保留了许多兽的特性,如生存和繁殖的本能。斯芬克斯因为有人的头脑而认识到自己不同于兽,但是由她的狮子身体和蛇尾所体现的原欲又让她感到自己无异于兽。就她的外形而言,她既是人,也是兽。她渴望知道,她究竟是人还是兽。她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人的困惑,斯芬克斯之谜也就这样产生了。显然,斯芬克斯之谜是人类在经过自然选择之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伦理命题,即是什么把人同兽区别开来的。俄狄浦斯用自己的悲剧对人同兽的区别进行了诠释,这就是把人同兽区别开来的理性,而理性是由人的头脑象征的,而什么是理性,又具体化为必须遵守的伦理禁忌,而伦理禁忌在当时又具体表现为不能杀父娶母。
人一直在重复着自然选择。婴儿的诞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初生的婴儿没有伦理意识,没有经过伦理选择,因此婴儿同兽无异。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生存的能力,有了伦理意识,于是开始进入伦理选择的阶段。童话的功能就是为儿童提供教诲,帮助儿童完成自然选择转而开始伦理选择。
伦理选择(ethical selection)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中,伦理选择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伦理选择指的是人的道德选择,即通过选择达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伦理选择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德选项的选择,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因此不同选择有不同的伦理价值。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在做出第一次生物性选择即获得人的形式之后,还经历了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人类的生物性选择并没有把人完全同其他动物即与人相对的兽区别开来,而人是通过伦理选择才真正把自己同兽区别开来的。人类的生物性选择与伦理选择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选择,前者是人的形式的选择,后者是人的本质的选择。人类经过伦理选择把自己从兽中解放出来后,伦理意识才开始出现,善恶的观念才真正产生。人的生物性选择与伦理选择说明,知性是通过自然选择获得的,但是理性则是通过伦理选择获得的。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能够正确地说出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因为他能够真正把人同兽区别开来,这是伦理选择的结果。索福克勒斯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乱伦故事,对俄狄浦斯伦理选择的悲剧性过程做了诠释。俄狄浦斯的悲剧表明,人类经过伦理选择从野蛮和蒙昧中走了出来,变成了具有伦理意识的人,但这个过程是悲剧性的。在圣经的传说里,亚当和夏娃偷吃伊甸园智慧树上的果子,从而有了善恶的观念,这表现的就是从自然选择到伦理选择的过程。伦理选择是人择善弃恶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途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伦理化过程。
在具体的选择中,由于选择的伦理性质的不同,其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亦不同。例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麦克白、奥赛罗等这类人物,始终是在善与恶的变化中进行选择。尽管是同一个人物的选择,但是他们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选择,每一次选择的结果也有所不同。正是在经历这种善恶不断转换的选择过程中,他们赋予了文学以艺术魅力和给读者及观众带来道德启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从人的本质的立场理解伦理选择,而且认为伦理选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构成。文学作品中只要有人物存在,就必然面临伦理选择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是选择,必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只要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选择,就必然增加选择的复杂性和导致选择结果的不同。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卢俊义等人在上梁山之前,都经历了是落草为寇还是为朝廷尽忠的伦理选择。再如梁山泊一众好汉在决定投奔梁山之前或之后,几乎都经历过不同的伦理选择。在高乃依的悲剧《熙德》中,罗德狄克和施曼娜这对情侣在他们的恋爱中,也经历了艰难的责任与爱情的伦理选择。中国古典戏剧《救风尘》中宋引章的从良和赵盼儿的施救,也经历了伦理选择的过程。这种表达伦理选择的故事在中国文学中不胜枚举,例如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喜剧《西厢记》《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等。在伦理选择中,文学的教诲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渗透其中。
就文学批评而言,对伦理选择的分析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批评的过程。例如在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克林放弃巴黎的都市生活而回到故乡从事教育的选择,是完全同游苔莎的选择相对的。他的选择最终使自己陷于伦理两难之中,造成了自己同游苔莎的悲剧。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将军在夫人的怂恿下做出了错误选择,谋杀了苏格兰国王邓肯,自己做了国王。麦克白及其夫人犯下弑君重罪,不得不承担违反伦理禁忌的后果,最终饱受心灵的痛苦而悲惨死去。
在文学作品中,伦理选择往往同解决伦理困境联系在一起,因此伦理选择需要解决伦理两难的问题。例如,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的过程中,他难以逾越伦理禁忌的障碍而无法在复仇与违犯伦理禁忌之间作出选择,从而导致自己的痛苦与悲剧。在霍桑的《红字》中,被指控犯了通奸罪的海丝特·白兰佩带红色A字的耻辱标志,面对牧师的审问不肯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这是她在伦理两难中做出的无奈选择。面对海丝特的不幸,孩子的父亲狄姆斯台尔牧师也处于两难境地,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心灵的折磨与痛苦。这都是他们处于伦理两难中无法做出选择而导致的结果。
伦理两难是难以做出选择的,一旦做出选择,就往往导致悲剧。《红字》中狄姆斯台尔牧师最后做出认罪的选择,因此他的悲剧也就降临了。伦理选择有可能是一种两难选择,但并非伦理选择一定属于两难选择。例如小说《简·爱》中简·爱尽管已经披上婚纱同罗彻斯特走进了婚礼的殿堂,但是当她发现她所爱的人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尽管她深爱着罗彻斯特,她也决心离开她。简·爱的选择只是一般的选择,而不是两难选择。再如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法庭判处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做四年苦役以后,他突然悔悟而道德复活,从而做出种种努力拯救玛斯洛娃。聂赫留朵夫的选择经历了一个从懦弱、犹豫、庆幸到悔悟、痛苦和复活的过程,但他的选择不是两难选择,而是理性选择。
伦理选择不仅是戏剧和小说的核心构成,而且也是儿童文学如童话的核心构成。儿童文学如童话的出现是由儿童文学的教诲功能决定的。儿童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因此儿童同样需要经历伦理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两个选择: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儿童文学(童话)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教诲帮助儿童从自然选择走向伦理选择。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教科书,发挥着引导儿童道德完善的作用。
婴儿的出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时候的婴儿虽然获得了人的形式,但实际上并不能把自己同兽区别开来,因此婴儿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同兽无异。只有当婴儿能够认识到自己人的身份并产生伦理意识的时候,婴儿才进入伦理选择的过程。这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人并把自己同兽区别开来的时候,人才开始产生伦理意识,才能具备伦理选择的条件。
不同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功能上的区别,即不同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教诲功能。例如,以动物或植物等形象出现的童话,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儿童形成人的概念,帮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人而同兽区别开来,善恶意识也在这时候产生。以人的形象出现的童话,则是帮助儿童产生社会意识、善恶观念、道德标准等,从而帮助儿童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还有变形的童话,其价值也同样在于帮助儿童从更深层次认识人、认识人的本质特征。一个人的外貌可能有美丑之分,但是人性则是一样的,人性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美丑。一个人只要心地善良,就能够变美。
对于儿童,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这是他们需要通过认知和理解而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美丑善恶的观念。因此,儿童文学就利用美丑善恶的故事,给儿童灌输美丑善恶的观念。例如安徒生的童话《世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的故事就是如此。皇后得了重病,已经活不了几天了,只有最美丽的玫瑰花能够拯救她的生命。全国有许多人送来了各色各样的玫瑰花,但没有一朵是所说的那种。从故事中讲述的玫瑰花,儿童有了玫瑰花是美丽的观念,同时也知道玫瑰花不是最美的。一位母亲说能找到这朵花。她带着她的孩子来到皇后床边,说“这朵代表最纯洁最高尚爱的花就开在我孩子甜蜜的脸蛋上”。这时,儿童从故事中获得了纯洁高尚的笑容比玫瑰花更美丽的观念,但它仍然不是最美的。故事中又说,当皇后的孩子生病的时候,皇后整夜在小床边守候哭泣,她那雪白的没有一点血色的脸就是最美的玫瑰花。这时,儿童又获得了充满爱的痛苦也是美丽的,但它仍不是最美的。故事最后说,皇后的小儿子在皇后身边坐下,手上捧着厚厚的《圣经》,小脸上和眼睛里满是泪珠,读着书中对基督的赞美:他,为了拯救人类,在十字架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时,人们看见皇后的脸颊顿时变得红润,无神的双眼也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什么是最美丽的玫瑰花?无论是读者或者听故事的儿童,都要经历故事中的伦理选择过程才能获得答案。通过有关什么是最美丽的玫瑰花的选择,在儿童稚嫩的心灵里,就产生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以及美和善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得到教诲。
聂珍钊 || 从自然选择到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
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麦克尤恩《水泥花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