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谷
人生如寄,叶落归根。故乡的孩子走得再远,总忘不了生养自己的地方,到头来还会回到最早出发的地方。
1938年出生的吴桂贤,满世界转了一大圈,走南闯北,一眨眼工夫,80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吴桂贤从一个乡下的苦丫头,一个如花似玉的纺织姑娘,走州过县,从渭城出发,出潼关,上京城,在中国政坛风云中可谓一代风骚。日后回到咸阳,重操旧业,又南下改革开放前沿,在深圳创立业绩。老来扶贫解困,慈善义举,名扬四方。 她的人生道路,堪称传奇,无疑,她是半个多世纪新中国妇女的代表。1978年,不惑之年卸任的吴桂贤,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曾独身一人坐火车回到河南巩义县探亲。人啊,总是在遇到焦虑的时候,想到故土家山,企望在那里重新获得信念和力量。当时正是秋天,她下车后,一人多高的青纱帐漫山遍野,一时找不到回家的路。土地不老,仍然这么生机勃勃。人为什么会变老,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青丝白发,不就是自然规律不可违么?面对一望无际的庄稼地,还有农舍,炊烟,鸟叫,幼年和少女时代的苦难与欢乐,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到哪里能找回来呢?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家乡的地畔上,抓一把泥土,吴桂贤泪流满面。她吃力地翻过一道道坎,走回来,走回去,在被风吹得沙沙响的玉米地里摸索前行,寻觅归路。终于,在一个小路口,碰到了一位乡亲。吴桂贤满头大汗,急切地问,老乡, 往湖坡村咋走?老乡上下打量着这个齐耳短发的妇女,不像当地种田人,立马问了一声,你是谁啊?老乡马上惊叹地说,桂贤呀!回来啦,我在电视上见过你,怎么一个人回来?吴桂贤随口说,我是胡坡村的闺女,回家看看。在老乡的带领下,吴桂贤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舍。家人、亲戚和乡亲们,很快知道那个在京城当过国务院副总理的吴桂贤回来了,这个荒僻的村子,顿时热闹起来。乡亲们拉着吴桂贤的手,问长问短,闺女啊,咋想起回来了?以后可要多回来。桂贤说,我是自小从这村里走出去的闺女,出去多年,梦里都回来多少回了,咋能不回来呢?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眼前的一切似乎一点也没有变,也变得一点也认不出来了。老一代庄稼人已经老去,甚至化作了脚下的泥土。在其之上,又年年岁岁长出五谷,新的一代又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吴桂贤没有食言。她忘不了生她养她的这片贫瘠的土地,忘不了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她关心家乡建设,之后多次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进入耄耋之年的吴桂贤,时隔多年,又一次回到了河南巩义探亲。在巩义举办的杜甫诗会上,她参加并吟诗。巩义的笔架山,为唐朝一位诗人准备了如椽的巨笔,自从这位诗人诞生,诗册里便有了民众的苦声。 吴桂贤已80高龄,仍有一颗童心。只是当初走出去的黄花闺女,如今已成为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然乡愁不泯。告老还乡,万里归来仍是少年。她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乡音未改,谈吐朴实,完全是一个纺织工人出身的劳动者的本色,令人敬佩。
当乡亲们问她是如何保健时,她说,要把小我变成大我。她接着讲了自己的养生经,也就是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小肚鸡肠,心底无私天地宽,心胸开阔了,自然没有思想负担,也就没有什么压力。这是养生的根本。 一起吃饭时,乡亲们共同端起酒杯说,祝老领导身体健康。吴桂贤马上说,我纠正一下,不要称我老领导,称我大姐就行。不要祝我身体健康,要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我们才有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吴桂贤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1951年和赵梦桃一块进入西北国棉一厂的。1959年12月,组织把我调到梦桃同志那个组担任党小组长。我俩在一起共同工作了3年,在这期间,处处都得到她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梦桃同志对党对毛主席无限忠诚的党性,忘我劳动的主人翁态度,助人为乐、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好学向上、永不满足的革命精神,使我永远忘记不了。2015年秋天,咸阳街道上,西北国棉一厂老厂区飘逸着女贞子独特的清香。在操场散步的人们发现,在原厂宾馆楼顶竖起的广告牌上,闪耀着吴桂贤题写的"梦桃实业"四个霓虹灯大字,到晚上发出醒目的光芒。在老职工的眼里,赵梦桃、吴桂贤,还有赵梦桃小组的姐妹们,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充满了温馨的回忆。
和 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顾问,黄堡书院院长。《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作《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舞剧《白鹿原》等多部。作品译为英文、法文。
来源:老年健康报 作家和谷 新浪博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