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雷锋的蕉萍》读后感
陈广建
《延河》杂志2021年第五期头条刊发了和谷老师的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这是一篇大作。5月29日,文友张治国邀我和高改荣老师一同去南凹晓园拜访和谷老师,有幸得到和谷老师赠书,拜读之,读后有感,谈谈一些浅见。
本文是著名作家和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次艰难的寻找,写出了一段长逾百年的历史。之前读过和谷老师的《柳公权传》,和此文相合,敬佩老师如椽巨笔写出了史家风范。一位普通的战士雷锋,从一本《新民歌三百首》的诗集中读到了蕉萍的诗作《唱支山歌给党听》,摘抄在了日记中。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代热潮中,被践耳作曲、才旦卓玛演唱,作为电影《雷锋》的插曲,广为流传,响彻全国,至今不衰。从蕉萍的诗作署名开始被忽略到确认,到隐姓埋名的真实姓名姚筱舟的被发现,一位下放劳动的普通煤矿职工写作这首诗的经过,和诗人从朝鲜战场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五十年后加入党组织的传奇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姚筱舟坚持最初的梦想,虽历经生活的坎坷,入党的愿望始终强烈,终于梦想成真,令人感佩。《寻找雷锋的蕉萍》真实反映这首经典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深刻记述了主人公平凡而高尚的精神境界,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感共鸣和时代心声。
和谷老师写人物传记,擅长以人引史,以史显人。一个人物的成长过程,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无论是柳公权还是姚筱舟,他们的故事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和谷老师不畏艰辛,广泛查找资料,在行文中把一条鲤鱼畅游的江河波涛也拨动起来,让读者看清鲤鱼身边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根水草,也弄明白鲤鱼有时激流勇进有时藏匿不前的缘由。或许凭借自身的渊博知识和博闻强志,和谷老师只需打开记忆的阀门,那些历史的烟云便会飘然于纸上。姚筱舟老师身上葆有的坚韧品质,自有其形成过程,和谷老师的笔上溯清末,远探诗人的祖籍江西,跟着诗人去了鸭绿江外,而后又回到铜川煤矿之下;《唱支山歌给党听》一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和谷老师写出了柯仲平与王老九等人的创作历程,个人的成绩受人追捧,成为了时代的符号,诗人与诗人互相影响,民歌新潮成为了抽打旧社会的鞭子;诗歌的发表也颇有机缘,和谷老师写了包含《陕西文艺》历史在内的《延河》杂志的办刊之路,一代代编辑们开拓传承,陕西文学长盛不衰;蕉萍的名扬四海与歌曲的传唱密切相关,和谷老师又写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们的辛勤付出。一篇报告文学,让读者读得酣畅淋漓,那些本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轰轰烈烈的场景又浮现在纸页之上,让人神游。读《柳公权传》也有此感觉,由一个人读到了一部中唐乃至整个隋唐的历史,可谓大书也。
和谷老师有史家直书的精神。文中虽有为了更好表现人物形象而虚构的细节,但是对大的事件不避讳不歪曲。中国的史家上溯董狐和太史公,都有此等精神。和谷老师与我、治国、高改荣老师聊到书中涉及到的矿难时,痛斥当时宣传部门的荒诞造假,义愤填膺,令我们肃然敬之。阅《延河》杂志,文中果然直书。
和谷老师是一位诗人,以诗人写诗人,自有情味。我和治国、高老师也读诗,偶尔也写诗,读了《寻找雷锋的蕉萍》之后,交流甚多。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身似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蕉萍,其中况味,都在几千年的古典文化中,在杜工部身上,在李义山身上,在后主身上,在易安身上,酒香够冽。“诗人总是情感丰富,也可以说是情种一个,风流倜傥,大多是人们心目中品格端正的好人。”一支山歌,宛如流水般动人;一篇文章,文辞优美,弥漫着音乐气韵。从煤矿工人到文艺人,从姚筱舟到任敬,和谷老师礼赞了铜川故土的几代歌唱者,致敬老一辈奋斗者的拼搏精神,同时又有提携晚辈的热心肠,如此故土情怀让人亲近。
陈广建
陈广建,81年出生,陕西铜川人,语文教师,王益区作协副主席。2001年开始写作诗歌,2008年开始写作小说。有诗歌和小说分别入选《陕西文学年选2013年卷》,短篇小说《气球》发表于《延河》。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