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这是著名作家和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次艰难的寻找。一位普通的战士雷锋,从一本《新民歌三百首》的诗集中读到了蕉萍的诗作《唱支山歌给党听》,摘抄在了日记中。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代热潮中,被践耳作曲、才卓玛演唱,作为电影《雷锋》的插曲,广为流传,响彻全国,至今长久不衰。从蕉萍的诗作署名开始被忽略到确认,到隐姓埋名的真实姓名姚筱舟的被发现,一位下放劳动的普通煤矿职工写作这首诗的经过,和作者从朝鲜战场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五十年后加入党组织的传奇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他坚持最初的梦想,虽历经生活的坎坷,入党的愿望始终强烈,终于梦想成真,令人感佩。作品真实反映这首经典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深刻记述了主人公平凡而高尚的精神境界,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感共鸣和时代心声。故事扑朔迷离,文笔简洁优美,弥漫着流水般动人的音乐气韵。和谷与焦萍(资料图)
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和 谷
原载《延河》2021年5期
连载/和谷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①
连载/和谷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②
连载/和谷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③
四、雷锋与蕉萍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荷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从他三岁起,祖父雷新庭、父亲雷明亮、母亲张元满、哥哥雷正德相继悲惨死去,弟弟饿死在家中,年仅七岁的雷锋从此沦为孤儿,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拉扯下,艰难地活下来。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雷锋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土地改革中分得三亩六分耕地,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进入刘家祠堂小学读书。合作化时,将分得的田地捐给他就读的荷叶坝小学。回到生产队后当了秋征助理员,之后相继担任安庆乡政府通信员、望城县委公务员、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推土机手。1960年1月8日,20岁的雷锋从鞍钢弓长岭矿山入伍,来到了辽宁营口的新兵连。后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驾驶员,相继荣立二等功,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60年10月底,军区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做忆苦报告。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详细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来时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读到日记的内容,被深深打动了,当即安排摘抄,分发给军区常委们阅读。不久,军区政治部机关报《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
之后,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向编辑董祖修布置了报社拟宣传雷锋的计划,并把五本日记交给他,让他看看能否摘录发表一部分。已是下班时分,董祖修接过雷锋的日记本拿回家去,当晚便在灯下阅读起来。他打开1960年雷锋参军后新使用的日记本,一下子便被扉页上贴着的黄继光画像吸引住了。那是一张剪自画报的黄继光画像,画像上的黄继光目视前方,充满英雄气概。雷锋在画像两侧空白的地方竖着写道: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雷锋日记中,有的话语充满哲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深夜,董祖修一本一本往下看。从雷锋那一篇篇充满着阶级爱憎的倾诉当中,从那一句句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诤诤誓言当中,深感雷锋绝非一般战士,而是一位真正把个人同整个阶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先进典型。董祖修向上级领导表示,日记完全可以摘登,他还想前往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一次,或许可以得到更多更新的东西,嵇炳前欣然同意。董祖修来到运输连,雷锋正外出作报告不在连队。经人指点,董祖修在连队找到雷锋的一只小箱子,又发现了几本笔记本和一些写在稿纸上的哲言和诗歌。
这时,从打开的日记本中飘落下一张小纸条。他捡起一看,是雷锋的笔迹,上面写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董祖修如获至宝,喜出望外。这四句话用春夏秋冬四季做比喻,把一个革命者对待同志、对待工作、对待错误思想以及对待敌人所应有的正确态度,精辟地表述出来,是雷锋形象的真实写照,是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他想,如果把这四句话同雷锋的事迹结合起来宣传,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前进报》编辑在研究这四句话时,认为虽然不出自雷锋日记本,但它并没有违背雷锋的生活实际,决定选用。1960年11月9日,工兵团党委在党委书记、政委韩万金主持下,在沈阳军区招待所临时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批准雷锋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26日,《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报道了雷锋的先进事迹。同年12月1日,《前进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发表了题为《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一文,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以此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12月13日,新华社发表题为《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的报道,《解放军报》发表题为《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发表题为《红色的战士》的文章。同时,沈阳军区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一时间,雷锋的名字传遍了东北大地,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61年2月3日,雷锋应邀到海城驻军作忆苦思甜报告,与董存瑞战友、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亲切交谈。7月31日至8月3日,出席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2年1月27日,雷锋被批准晋升中士军衔。春节期间,雷锋在《前进报》发表《写给青年同志们的一封信》。在此前后,雷锋在《前进报》发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长》《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文章。2月14日,雷锋出席中国共产党工程兵十团代表大会。1962年8月15日上午8时,雷锋和新战士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乔安山,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两人在一个宿舍里同吃同住,情同手足。雷锋是乔安山的班长,他俩同开一辆车,一起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天寒地冻的日子一同睡在一个被窝里。雷锋总跟乔安山说,安山,要是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我早就死在那个山沟里啦,不能活到现在。所以我不管干什么,我要多干,什么事我都要干好,才能对得起党。车开进连队车场后,雷锋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让乔安山发动汽车到空地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指挥乔安山倒车转弯。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骤然碰倒了一根日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被倒下来的杆子砸在头部左太阳穴上,当场扑倒在地,晕了过去。事故发生后,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雷锋送到附近抚顺市第二医院抢救,各级首长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抚顺。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于当日12时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组织上对雷锋的牺牲结论为:因公殉职,意外事故。乔安山没有直接责任。当时告知乔安山,雷锋之死的对外口径是因公牺牲,要他保密。虽然组织上百般劝说他不要背包袱,但战友的死一直使乔安山抬不起头,默默为继承雷锋遗愿做贡献,抱愧终生。在雷锋的葬礼上,抚顺十万之众为他送行。雷锋牺牲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把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用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了转自《前进报》的雷锋日记。应当说,《前进报》给各报刊提供的日记摘抄,总的来说是准确的,是尊重雷锋原作的。但同日记原文相对照,发表的日记也有个别变动之处,是从四开四版小报的需要出发,在文字上做了删节和压缩。而在选辑过程中,由于一时难以查实,编辑将雷锋抄录报刊书籍的一些名言警句当作了雷锋自己所写日记的内容。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儿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及时将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又将核实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指定的学雷锋纪念日,引领全中国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雷锋的名字响遍全国。《接过雷锋的枪》《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曾广为传唱,有关雷锋题材的电影、话剧、歌剧、相声、快板等文艺作品风行一时,《雷锋日记》和《雷锋的故事》一版再版,并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即共产主义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政治上紧跟共产党,工作中努力,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别人,勤俭节约,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根据董祖修当年采访雷锋的记忆,1957年的秋天,雷锋在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开始学写日记,曾向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的一天,在团山湖农场办公室,雷锋主动把日记递给干部方湘林看。方湘林希望看到青春和爱情一类的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和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1963年3月中旬,董祖修接到核对雷锋日记的任务后,把当时军内外报刊上刊登的雷锋日记摘抄仔细查对了一下。《前进报》最初刊载时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报刊上,主要表现在:雷锋自己的话与雷锋摘录别人的话,没有区分开来,缺少必要注解。董祖修来到与报社同在一层楼上的军区文化部,请他们从军区文工团找来十位同志,以便帮助抄写。然后,董祖修把雷锋的日记本细心地拆开,排列了次序,并加上了号码。大约用了两天时间,雷锋日记的整个抄写和初步校阅进行完毕。董祖修逐篇细读,订正了个别标点和文字。这样,一份完整准确的雷锋日记抄件,便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了。之后,董祖修最关心的是装订日记本的事,亲手把拆开的本子送到印刷厂装订。印刷厂对雷锋的遗物十分珍惜,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规格,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董祖修把查对结果如实做了汇报,军区政治部领导为了慎重起见,特派他和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徐文一同前往总政宣传部,以便及时把宣传中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他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随身带到了北京,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核实雷锋日记。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编辑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并未注明。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编辑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之后,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还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编辑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1963年4月,最后确定了《雷锋日记》的初稿,共选辑121篇,约四万五千字,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次印刷二十万册,每册定价三角。这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书籍内页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的题词。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雷锋的日记,作为反映雷锋精神的文字,成了读者了解雷锋的最直接的方式。其直截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随着时代的变化,《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一度讨论的话题。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时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除了弥漫的政治激情,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等更多的日常生活。总政宣传部已初步确定正式出版《雷锋日记》一书,设想在出版前言中,从正面说明这是依据雷锋日记的原文,对已发表过的雷锋日记进行详细校对,并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而选辑成书的。这样,就可以借此机会把原来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使今后的宣传有个可靠的依据,使学习有个准确的版本。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九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中国青年出版社公开出版的《雷锋日记(1959-1962)》,其中收入了雷锋1960年×月×日日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的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显然,雷锋在摘抄时,对蕉萍的原诗《唱支山歌给党听》,作了字词上的个别修改。原诗“母亲只能生我身”,删去了“能”字,原诗“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则增添了“的”字。原诗“党号召我们闹革命”,修改为“共产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未摘抄原诗的第三小节:“母亲给我一颗心,好像浮萍没有根;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
蕉萍的这首小诗,一定深深吸引了雷锋,打动了他的心,他与作者蕉萍产生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才把它摘抄在自己的日记里。二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素不相识,诗的文字符号却将他俩紧紧联结在一起。这便是诗的力量,文学艺术的魅力,让任何陌生人通过文字产生共情。1963年5月的一天,姚筱舟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出版的《雷锋日记》。认真阅读时,意外发现了一则“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日记。他惊奇地叫了起来,这熟悉的词句,与自己曾经发表的一首小诗几乎一模一样。是两个相隔千里的作者写作思维的偶然雷同呢,还真是雷锋摘抄修改了姚筱舟在《陕西文艺》“总路线诗传单”上署名蕉萍的诗作?他坐下来仔细一字一句地对照,原诗作与《雷锋日记》在哪里有小的区别?只是修改了其中几个字词,摘录了其中的两段文字。姚筱舟认定,雷锋是从署名蕉萍的这首诗中抄录的,毫无疑问。自己发表的一首小诗,能够让雷锋读到并摘抄进日记,能入雷锋的慧眼,这使姚筱舟感到了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此时,姚筱舟也想到,如果去申明雷锋这篇日记是摘抄蕉萍的,到哪里申明?找编者还是出版社?人家会查找核实日记的来源和出处吗?如果寻找原作者蕉萍,自己的笔名不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的处境是会变好,还是会更加尴尬呢?何况,有谁会相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会抄你一个偏远煤矿上受过处分,且有复杂的社会关系背景的人写的诗呢?人家以为你一定疯了,白日做梦,痴心妄想,造谣生事,骗取功名利禄,那样的话就更难活下去了。他这么一想,便打消了几次提笔写信询问的念头。罢了,也许有一天,事情总会水落石出的。至于蕉萍是谁?陕西宜君焦坪煤矿在哪里?雷锋也许想到,这个署名蕉萍的诗人,一定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相同的阶级感情,把党比作母亲,他由衷地赞赏这位诗人的才华,冥冥之中,二人彼此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他在日记中摘抄下了这优美的诗句,把它牢牢铭记在心,激励自己去努力工作。日记时间是1960年×月×日,是雷锋忽略了具体日期,还是编者出于某种考虑隐去了日期,不明确。雷锋似乎不大可能从1958年6月26日《陕西文艺》“总路线诗传单”直接读到这首诗,那时他在团山湖农场学开拖拉机,爱好写作,还在这年3月16日的《望城报》发表了处女作《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应该是在1960年初入伍后,雷锋在辽宁营口的军营中第一次读到了1959年6月由《诗刊》社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定价八角二分的《新民歌三百首》。之后,雷锋摘抄的这段文字,便编入1963年5月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雷锋日记》,流布于世。曾经印刷发行160万册的《雷锋日记》,可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唱支山歌给党听》更为亿万人熟知并引吭高歌,则源自上海实验歌剧院作曲家朱践耳谱曲之功。(未完待续)连载/和谷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①
连载/和谷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②
连载/和谷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③
和 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顾问,黄堡书院院长。《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作《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舞剧《白鹿原》等多部。作品译为英文、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