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82年铜川文学讲座回忆 / 刘平安

黄堡书院 黄堡书院
2024-09-24


  1988年联合《长安》杂志举办《铜川杯》新诗大奖赛,评奖期间,北上延安,评委与文友延河桥头合影。左起《长安》朱文杰,《铜川文艺》刘新中,散文家杨葆鸣,上海老诗人黎焕颐及夫人,《铜川日报》张锦国,《延安日报》高建群,诗人梅绍静。


  1990年铜川市文联成立,《铜川文艺》移交文联,这是编辑部全体人员合影,左五为主编陆炳寰,左六、七为副主编姚晓舟、刘新中。


  和《铜川铝厂报》等企业报刊搞联合文学评奖。左起分别为作家马腾驰,铜川团市委干部,铜川铝厂领导,《铜川文艺》刘新中、作家王云峰,和谷,铜川团市委书记高中印,作家朱文杰、李祥云。


  1991年铜川文学创作研讨会期间,参观耀县水泥厂。前排左起商子雍、李星、田奇、耀县水泥厂书记、路遥、和谷、朱文杰。后排左起钟平、刘新中、黄卫平、苏盛柱、郑文华、芦苇。


  1994年,铜川重兴公园,《铜川文艺》会同铜川市作家协会召开文学作品恳谈会,邀请著名作家陈忠实参加。

  1995年至2000年,呈开放姿态,联合《延安文学》《秦岭文学》《塞上柳》《秦都》《华山文学》等,连续组织陕西省地市文艺期刊联谊活动,1997年,铜川会议合影,延安曹谷溪、阎安、霍爱英,咸阳李春光、沙石,宝鸡李风杰、白立,渭南王三毛、梁长安等皆在其中。


  2000年,陕西省文学创作(铜川)会议期间,左起徐烨、段新民、钟平、吴川淮、王世雄、雷涛、高中印、刘遵义、和谷、黄卫平、刘新中等。

  会同陕西省作家协会参观铜川作家协会及铜川文艺创作基地下石节煤矿,左起吴川淮、王冰峰、刘新中、作协司机、王维亚、徐烨、赵熙、闻频、晓蕾、作协创联部工作人员、王世雄。
1982年铜川文学讲座回忆刘平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大潮席卷全国,煤城铜川的文学活动也异常活跃。那时,我正在铜川师范读书。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也被这浓浓的氛围感染着。

对文学的兴趣,始于何时,我已说不清了。打小就爱听母亲讲古经。母亲在教会学校上过学,文化程度不高,可记忆力超强。她不仅给我讲《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孟姜女》这些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常常给我讲《圣经》中的故事,比如《亚当·夏娃》《诺亚方舟》等等。我也爱看小人书,尽管书不多,但凡遇见,便爱不释手,什么《鸡毛信》《红山岛》《铁道游击队》《雁翎队》等等看得不少。年龄大一点,又看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头》等样板戏剧本单行本,也开始阅读《山村枪声》《红岩》《艳阳天》《金光大道》《苦菜花》《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看《水浒传》时,中毒太深,在一截竹竿上套了一副废弃的车轱辘轴承钢碗,到处胡抡,险些惹祸。我所阅读的这些小说,大多是大哥从学校带回来看剩下的。批林批孔时,也写过打油诗,有一首诗还被选在县上的一份油印册子上。内容是“林彪孔子大坏蛋,两个西瓜一条蔓,红小兵,志气大,把瓜杀,把蔓拔。” 高中时,开始涉猎外国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还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母亲》等。也读了《创业史》《保卫延安》等。学习语文,兴致蛮大,作文也常常被老师点评。

1981年暑期,在等待高考发榜的焦躁中,我们村来了一位文化人,他个子很高,慈眉善目,虽近花甲之年,可精神矍铄。由于母亲茶饭做得好,队上将他安排住在我们家新盖的厦房里。他叫李尤白,山西河津人,是抗战时期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多年前被下放到耀县,在文化馆工作。当时,他承担着陕西民研会《谜语类聚》一书的编辑工作,乔志忠和郭建民当他的助手。乔志忠是铁一处的职工,郭建民是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们都是文学爱好者。从此,我一个毛头小伙与这帮文化人混搭在一起,听他们谈社会、谈人生、谈文学,也帮他们誊抄资料。李尤白先生知识渊博,为人谦和,他常常与老百姓拉家常,他对村民们很热和,村民们对他很敬重。期间,李老将刚刚完稿的《梨园考论》一书,交由我二哥用蜡版刻印成册,寄给曹禺、贺敬之等戏剧大家征求意见。我二哥时为民办教师,钢笔字写得很好。《梨园考论》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李老托时在耀县广播站的女儿凝颖将书送给我们,并致信家父问好!我上师范时,李老送我一个笔记本并题书“发愤读书、振兴中华”以勉励。看到文化人编书、写书,自然对我影响不小。

上师范时,有条件在学校图书室阅读大量文学名著,这加大了我对文学的兴趣。自己也开始尝试着写小说、诗歌,并向当地唯一的市级文艺期刊《铜川文艺》投稿。学校也有文学兴趣小组,有同学作品在《铜川文艺》发表,我们都很羡慕。1982年国庆期间,学校举办征文比赛,参赛作品全部由作者誊抄在稿纸并张贴在墙报上,文章不署名,然后由全体师生不记名投票。我的散文《自豪吧,因为我是中国人》荣获一等奖,另一篇散文《希望之光》荣获优秀奖。征文比赛,一等奖只设两名,我可谓获得大满贯。这时候,我开始对文学有了一种莫名其妙地向往与冲动,就关注起陕西比较活跃的作家们,省上的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和谷、商子雍、莫申、子页等,铜川的有姚筱舟、朱文杰、刘新中、黄卫平、高兴谦、李祥云等。一天,文学老师传来消息,《铜川文艺》编辑部与西安《长安》文艺编辑部联合举办文学讲座,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别提有多高兴了,大家相约来到工人文化馆后院,在一座二层小楼,找到《铜川文艺》编辑部。有位老师,戴着一副近视镜,得知我们是师范学生,很快给我们办好了证件,并叮嘱我们按时听课,他和蔼可亲的面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0月10日上午,我们兴奋地来到七里铺红星剧院。剧场里座无虚席,黑压压一片。舞台正中摆放着一张课桌。第一堂讲座,由陈忠实老师主讲,题目是《短篇小说创作》。他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是迷人的事业。着重谈了自己对文学偶然的迷恋以及早期的创作道路:初二爱好文学;六十年代写过几篇散文,“文革”期间看见他所敬仰的作家柳青、杜鹏程等被批斗游街,从而对文学感到绝望,不禁发出“中国连柳青这样的作家都不要了,我还想干什么?”的喟叹!后来当过教师,又到公社工作,1979年开始重新走上文学道路。二是不断地突被。他着重从小说的结构、人物的感情、艺术的修养等方面谈了小说创作的感受。他提醒大家,作家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作品当中。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是绝对不会保密的。因此,要探索写作的奥妙,最好还是去分析作家的作品。三是从生活到艺术。他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剖析了作家创作欲望的来源。四是深入生活。他指出,创作决定于作者生活的积累和对生活的理解。创作的生命力就在于作者拥有生活的多少。生活枯竭了,创作的生命也就枯竭了。五是练好基本功。包括把握好语言的风格、描写与叙述的关系、人物描写的角度、情节的跨度与疏密以及人物性格的差异等。五是愚人的事业。他强调,作家需付出一个人六十年为一单元毕生的精力。讲座中,陈忠实老师结实的关中话,掷地有声,时不时道出警句,赢得掌声。

下午,贾平凹主讲。题目不记得了。只记得,讲课前,铜川作家将他围在剧场门口,他们似乎很熟悉,正在一起闲聊。贾平凹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很想一睹他的风采,可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根本挤不到跟前,只能远远地望着。讲座中,贾平凹也谈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感受,谈了文学创作的一些理念和技巧。遗憾的是,听讲的人太多,等我们进入剧场时,已经没有了空位子,我们只好站在过道里,故而没有做好笔记。

10月24日,一大早,我们提前来到剧场,占好座位,聆听了李建民老师主讲的《短篇小说创作特点》。一开场,他便讲到,文学就是在克服困准。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不断攀登文学高峰的过程。他指出三点,一是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具有独特的观察能力。而对生活有没有独特的发现?这就是创作的“秘诀”。二是思想是作品的灵魂。他引用了胡采说过的一句名言:作者可以写被碎的心灵,但是,作者自己的心灵不可破碎。要求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水平,锻炼分析能力,提炼作品主题。三是创作需高技巧。他集中就短篇小说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处理素材做了阐述。

下午,李子清老师谈了诗歌创作。在谈及诗歌灵感时,他说诗是“捉”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坐”出来的。诗是长期积累偶而得之的;在谈及诗歌创作技巧时,他说:国无法则乱,诗有法则亡。并引用了“人贵直,诗贵曲,不要像做人那样写诗,不要像写诗那样做人”这首诗说明“诗贵含蓄”、不直露。还点评了铜川作者的诗作,指出不是诗的九类形式,如:节日诗、假情歌、运动诗、政策诗、标签诗、说理诗、晦涩诗、大民歌、模仿诗等。记得,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写了一首诗,“‘嚓嚓嚓’,鬓角剪去了,足有二寸!变丑了?不会!不会!真奇怪,齐耳的卷毛理去,你怎么反而更英俊?啊,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真——善——美!”。先别说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一位学员的作品,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得到老师的点评,这都是十分荣幸的事情,大家自然会投以赞许的目光。这位同学,已经在陈家山煤矿工作,听到举办讲座,从百十里外的矿区赶回市上来听课,足见当时人们对文学的挚爱。

10月30日上午, 商子雍老师主讲《短篇小说创作谈》。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当你一踏上文学道路时,就像背上一条沉重的纤绳,苦恼的时候多于快乐的时候。文学工作者之所以常常陷于苦恼之中,因为,他们总是在探索新的艺术境界。一旦达到较高一级的程度,快乐也只是一时的。他指出,成就一个作家,需要多种因素,比如天资、勤奋、环境、机会等。文学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热恋,作者既要经受住失败的考验,也要经受住成功的考验,还有各种各样的批评以及流言蜚语的打击。否则,他的起点也就是他的终点。然后,他谈到作家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的问题。他说,生活积累往往比艺术修养重要得多。创作有灵感,而这种灵感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积累之上。没有生活积累,只凭一点冲动是写不出来好作品的。他还谈到小说的主题、情节、细节,他形象地指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就像一个完整的人一样。文章的主题相当于人的思想灵魂;文章的结构相当于人的骨架;文章的细节相对于人的血肉。主题就是在情节中流露出来的。细节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个性,景物则可以反映人物的心境。

下午,和谷老师主讲。题目是:《散文创作漫谈》。和谷是我们铜川乡党,听他讲课格外亲切。他先谈了自己的经历,老家在黄堡镇南凹村,中学毕业后回乡当过农民,在小煤窑绞过把,去城里掏过粪,后招工到一家水泥厂,当过矿山工人,做过通讯员、统计员、销售员,爱好广播稿、快板诗、短剧写作。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在校刊发表过诗作,还与贾平凹合著抒情长诗《工农兵学员之歌》,毕业后被分配到共青团陕西省委工作,编辑过《陕西青年》杂志。当时,他的《故乡的柿子》等散文在文学界颇有影响。和谷老师从散文的一般概念、散文的诗意和意境、散文的感情色彩、散文的语言风格、作者的艺术修养等五个方面漫谈散文创作。他讲到,作家在生活中提取文学,读者则在文学中发现生活。他提出,写散文要用写诗的方法,在观察事物及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想象。散文的语言要质朴,要通过说话的方式,很平谈、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等等。他的许多文学理念一直影响着我们。

这类讲座,以后还举办过多次。我还听过路遥、子页的讲座。记得,文学讲座期间,台上,陈忠实、贾平凹等老师不停地抽烟。台下,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也在不停地抽烟,整个剧场一度烟雾缭绕。抽烟似乎成为作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我抽烟的毛病就是那时候惯下的。还记得,西安来的作家大都身着米黄色风衣,很洒脱。接着,铜川的几位作家也身着米黄色风衣,很扎势。于是,我们这些文学青年也想方设法买回来穿在身上。一时,这款风衣在铜川流行开来,黄色风衣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十里长街,拿块砖头随便一扔,至少能砸到好几个,而且,多半是文学爱好者。这虽为笑谈,可见当年文学大潮澎湃之势,也可印证文学讲座的穿透力。

在这次活动的激励下,我对文学的热恋越来越浓。我的小诗也开始在《华山文艺》《文化宫月报》《铜川教育》等报刊发表。参加工作后,有幸结识在同一个工厂工作的刘新中老师。我在子弟学校当教师,他在车间当主任。中国最高诗歌刊物《诗刊》发表过他的诗歌《红箭头》,这在铜川文艺界引起极大地轰动。后来,我们先后调往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在刘新中老师的引荐下,我认识了著名民间文艺家王世雄先生,也结识了已调往《长安》编辑部的朱文杰老师,并经刘新中老师举荐在《长安》文艺编辑部实习过,这才知道,当年给我们办理听讲证的那位老师正是朱文杰,铜川的文学讲座活动是他组织的,缘份啊!这期间,我的诗歌在《铜川文艺》《铜川日报》等报刊多有发表,其中,一组诗歌参加过《铜川文艺》“铜川诗歌大展”,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缄默的黄土地》,还是朱文杰老师写的序。与农民诗人郭建民合编诗集《山乡情》。调入市文化局后,又有作品在《诗歌导报》《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与李尤白先生合作的剧评在《蒲剧艺术》发表。想一想,那时才二十六、七岁!作品发表得多了,就出版了诗歌集《山那边人家》、散文集《烟云长路》等,参与组织编辑了《这方山水——可爱的铜川》系列作品集,算是踏上了文学的道路吧!

到西安后,或因工作关系,或因个人情感,我常与王世雄、朱文杰、刘新中老师见面,也有幸结识商子雍、商子秦、路有为等许多老师,还与和谷老师共事多年,在长期为陕西文艺界著名作家、艺术家服务中,我耳濡目染,获益良多。特别是,这些当年或给过我文学教诲,或给过我人生点拨,或给过我事业帮助的,我所敬仰的老师们,他们高贵的品格、丰富的学识、敬业的精神更是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有他们做榜样,我虽有歇息,可从来不敢懈怠,先后出版了散文集《途中》,长篇纪实文学《沙窝纪事》等作品,也合编了《<唐僧译经记>专家学者纵横谈》《带着春天的花香》等书籍。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整整四十年了!回首往事,倍加感怀。无疑,四十年前的那次文学讲座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犹如种子,扎根在一位十九岁青年的心灵深处;犹如火炬,照亮了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前行的道路。

每每与老师们参加文学活动,当别人介绍我是作家、诗人时,我常常说,在老师们面前,我充其量是一名文学青年,一名“资深”文学青年。

2022.10.12





 作者近照

刘平安,1963年4月生于陕西省耀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任陕西省文联秘书长(二级巡视员)。出版诗集《缄默的黄土地》《山那边人家》、散文集《烟云长路》《途中》、长篇纪实文学《沙窝纪事——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合编诗集《山乡情》、散文集《沙窝窝·金窝窝》、评论集《<唐僧译经记>专家学者纵横谈》《带着春天的花香——黄卫平纪念文集》等。

                        


    


长篇小说《谷雨》

作者:和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7年9月

签名本 58元(包邮)内容简介:长篇小说《谷雨》是一部类似阿斯塔菲耶夫《鱼王》的长篇小说,为当下乡土题材,横跨百年,反映渭北农村历史和现实的文化根脉传承与嬗变,带有家族、家风小说和地域风情性质。全书共17章,以新的目光透视旧景,以其自白往事的充满诗意的抒情风格,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本源与道德价值和浓郁的乡愁。

                                               



《人民日报》版散文集《秋声》

作者:和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8年1月


签名本 50 元(包邮)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和谷先生《人民日报》版散文集。其中收录了著名作家和谷先生1982至2017年近40年间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的40余篇优秀散文。文字优美,才思隽永,用白描的手法,纪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令人振奋的发展历程。


联系电话:191 0919 0056(微信同号)


来源: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