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5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有一次,我为柯庆施起草一篇机械工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现场会上的讲话,会议是毛泽东亲自指示要开的,并指定柯在会上代表中央讲话。讲话稿我改了几遍,柯认为满意,可是,在最后一次讨论稿子时,他突然发火了,而且火气很旺,说:“马达,你看过主席批示的电报吗? 你知道开这个会是谁讲话吗? 你说,你说……” 我顿时感到莫名其妙,也不知所措,他一口气批了二十来分钟,我坐立不安,浑身冒汗,等我冷静下来,把讲话稿拿过来再看一看。 哦,我明白了,原来讲话稿开头,只写了他是市委第一书记,未写政治局委员,因为柯是代表中共中央讲话的,由于多次修改造成的疏忽,改正一下就是了。 这时我又不禁感到好笑,好整人的人,太看重自己了,这也是身不由己,为名所累啊。 这里我要插一段故事。柯庆施在党员干部大会上,多次声色俱厉地批评有些干部跳舞。当时一些机关每个周末组织一次跳交谊舞的晚会,是休闲娱乐性质。 柯在大会上批评说,有些干部做工作没有心思,热衷于跳舞,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他指示市委机关今后不准跳舞。 许多干部不以为然,但也无可奈何,我的确没有看到过柯在市委机关跳舞。 可是,一次毛泽东来上海,准备住两三天,柯连声关照市委办公厅要组织舞会。 文化俱乐部( 现为花园饭店) 有较好的舞池,由办公厅通知,派汽车把戏剧学校、歌剧院、芭蕾舞学校等文艺单位的女同志,接来做舞伴。 我去看了,毛泽东跳舞如同散步,那些女同志一个个投入他的怀抱。 而令我惊讶的是,柯庆施居然违反自己订下的禁令,也走进舞池扭起来了。 在市委机关,有一位副书记和一位副部长喜欢历朝字画,常到文物商店去看看并选购一点,这件事被柯庆施知道了,在市委常委会上,他多次进行批评,说有的领导同志不去基层调查研究,却去淘古董,你们要风流,这是玩物丧志呀。 对于这种任意上纲的批评,到会的人听了无不惊讶。 柯庆施对报纸抓得很紧,他是认真贯彻毛泽东“第一书记要亲自抓报纸”指示的。 不过,他所谓的抓,主要是批评,而且习惯于上纲上线的批评。 那时《解放日报》的正副总编辑听到柯庆施要找他们谈话,都十分紧张,无事不敢走进他的办公室和家门,柯反而责怪他们:我家门口有棍子吗? 你们为什么怕到我这里来? 当时中东战争正在进行,《解放日报》国际版一条新闻的标题标得客观了一些,这本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今后注意就是了。 由于当时毛泽东在一次会上讲了国际形势问题,柯马上拿这个例子来批评,说这是你们站在哪一边的立场问题,是有没有阶级斗争观念问题。 又有一次,《文汇报》学术版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的文章,说社会主义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政策,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分配不当也会造成社会不公。 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可是柯庆施看了十分恼火,要我把《文汇报》总编辑找来责问:你们发表沈志远的文章是什么意思? 他是民盟,是党外人士,难道我们党制定的政策还要他们党外人士来解释吗? 我在场听了柯的话,感到不可理解,一个人头脑被“左”的思想堵塞了,连是非也不讲了。 从许许多多事实来看,柯庆施完全是按毛泽东那套“左”的思想体系去思想和行动的,有些方面在全国起着带头羊的作用。 柯庆施搞一言堂,爱整人,推行“左”的错误路线,在上海干部中是有议论的。 不过,在中央内部体制的过分集中和缺乏监督,党内民主又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必然会产生,而且也难以自行纠正。这种“左”的错误,尽管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但这种错误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或者只表现在若干事情上,而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其他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因而对这种错误的清算,不能只追究个人的品质和责任,而要从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上纠正错误及其影响,从改革体制和制度上去解决。
4、有政治头脑,勤恳工作,律己清廉 柯庆施在领导工作中,有推行“左”的路线的错误,但在个人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上,也有一些应该肯定的地方。 在我和他接触中了解到,柯庆施虽身处高位,但并非政客、官僚型的人物,也不是不学无术、吹牛拍马的人,他有政治头脑,考虑大事,善于遇事作分析,尽管受“左”的思想体系的羁绊,但和庸庸碌碌、忙于事务的人不能相比。 他每天一清早就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看报,在办公桌上放着当天出版的本市各大报和《人民日报》。 他白天开会办公,晚上在家看书,批阅人民来信和找人谈话,极少应酬和出外游玩,他唯一的娱乐,就是和秘书、司机等打一种叫“捉猪”“捉羊”的扑克游戏,方法比较简单,可以计分。 我的办公室在市委办公楼的隔壁,仅十几步之遥,晚饭后柯每天在宿舍院子里散步,他经常叫秘书把我找去,陪他一起散步,询问我一些问题, 比如,“ 我看到人民来信说猪肉涨价,你到菜市场去看过吗?”“有人反映,市区来往的货车空载约占一半,可不可以要市社科院派人去做个调查?”“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书,哪个版本写得好些?”等等。 他从不问吃喝玩乐的事,也不谈与工作不相干的事,边走边谈,思想开放,听得进意见,对话也很自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感到,他不是坐在主席台上“做戏”的那个人,而是一门心思考虑工作的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还原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柯庆施在一些场合,跟着毛泽东的指挥棒“吹喇叭”,但他冷静下来也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突出的一个例子,是1961 年初,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需要调整,柯也感到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问题。他既对自己盲目鼓吹高指标感到有失偏颇,也对有人主张“大跃进”要下马表示坚决反对。 这时薄一波送给他一份关于上钢一厂的情况报告,这份报告缺乏分析,列举了一大堆困难和问题,结论也比较悲观。 柯看了以后,要我带一个工作组去上钢一厂蹲点调查,反复交待我:情况要摸实,原因要找准。 我们深入调查了两个多月,比较全面客观地作了了解。 在我们调查期间,他要我向他详细汇报了三次。这次调查,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柯庆施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柯平时也经常下厂,和其他许多领导干部一样,看看、听听、说说就走过场了,但也有比别人认真的地方。 在我接触的领导人中,柯庆施是有头脑、有主见的,他事先反复酝酿,从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领导意图,到大体的思路,到修改定稿,一般没有“朝三暮四’’的事。 在市委常委会讨论文件时,对有些不合理的意见,他不是全包下来,一股脑儿往起草人身上推,而是择善而从。 有一次,柯庆施陪毛泽东到上海郊区视察,毛突然发问:“柯老啊,你可知道,为什么叫上海呀?” 柯一时语塞。回到办公室,他连忙要我去查上海地名的出处。一时间到哪里去查啊,我翻了上海县的地方志,并未有详细记载。 毛泽东知道后笑着对柯说,上海这个地方原是海滩渔村,既有上海村,也有下海村。 后来我又查了有关书籍,果然如此。 柯庆施的生活比较简朴,除香烟不离手,偶尔喝几口老酒外,没有什么更多的嗜好。 成天开会,找干部谈话,也从不到宾馆酒楼和娱乐场所。 除了按规定,他享有一些烟、油、肉等特殊供应外,应该说他是廉洁的,不像有的领导干部讲排场,搞宴请,下乡时大吃大喝。 有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在临近春节的一天晚上,我被柯叫到他家里谈修改报告的事,忽然市府一位主管行政事务的干部拎着一只金华大火腿送来,他一进门,柯就问你这是从哪里弄来的,未等来人的回答,柯声色俱厉地说:“你给我拿回去,不然我打断你的腿。” 这位干部吓得拔腿就跑。 我看在眼里,心想,大家都说,到柯庆施家串门的人很少,大家对他有点敬而远之,柯不搞拉拉扯扯、请客送礼的事,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要全面评价一个人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个人的思想、工作、生活、品质,像一副多棱镜,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看清楚的。 接触可以多一些了解,但也只是点点滴滴而已。 有人说“上海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而柯庆施是错误路线的代表”,说“柯庆施在1965 年就勾结‘四人帮’”,我认为这种种说法,既缺乏事实根据,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精品帖推荐】1、胡耀邦:历史是混不过去的!2、当年放弃国籍,嫁入一夫多妻制王室的中国顶级棋手诸宸,现怎样了3、池莉:漂亮误终身! 4、1960年天安门广场“白日点灯”案5、听华国锋讲不为人知的往事 6、假如没有邓小平:你我命运会怎样?7、易中天:历史是由流氓导演并主演的 8、驳历史上“粟裕三次擅权”的谎言9、冯骥才:一个八岁的女孩被押上了刑场10、秦国历史第一渣人、大阴谋家赵高11、哈儿师长范绍增一辈子娶了40个老婆,享福到晚年到83岁 12、一代战神——林彪将将 13、考个近古:黄桥决战、皖南事变背后的拳打脚踢! 14、王树声在西路军战败后返回陕北的秘闻15、秦晖:秦给中国创造了一个“总枷锁” 【原创】1千古体制仍属秦2、地域溯源-泰兴故土上消失的宁海古城 3、江西奇侠“细黑”传奇4【授权发布】周总理泰国养女的中国情缘5、民国背影:金庸逝去,风采犹在6、“军国主义”是“明治维新”的必然“变种”?7、秦国历史第一渣人、大阴谋家赵高 8、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黑人皇后——李陵容 9、“长江断流”不是两次,是五次!10、打工人的“眼泪” 【付费频道】【谶学故事】唐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亲历的“咒术杀人”案|【口述灵异故事】苏北小镇的“鬼叫餐”事件|【谶言故事】唐天宝六年极其诡异的“血田事件”|【谶言故事】"惨烈无比""的李唐王朝奉天保卫战,战争胜负决定魔幻一样的细节!|【谶言故事】《资治通鉴》记述的“柳谷口异象之谜”|【谶言故事】 病 已 当 立(汉)|【诡奇故事】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叶琪上将离奇死亡后,李宗仁为其招魂!
其他
马达:柯庆施是何许人也?
马达,中国著名报刊活动家,中共上海市委原副秘书长,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文汇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东方早报》首席顾问马达,2011年9月6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有一次,我为柯庆施起草一篇机械工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现场会上的讲话,会议是毛泽东亲自指示要开的,并指定柯在会上代表中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