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8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陈行甲5年县委书记官场笔记之【7】网上群众路线

陈行甲 世外之友 2021-04-16
除了走地面的群众路线,我还带着全县干部走网上群众路线。十几年前在清华的课堂上,胡鞍钢老师曾预言,下一步拉开贫富差距的元凶将是数字鸿沟,也就是老百姓跟信息社会的接驳度。回到基层,我感受到老师的预言确实变成了现实。偏远贫困山区对信息社会的无知、无视,不断在拉大山里山外的距离。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和县委班子谋定而后动,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的帮助下,通过信息化实现了“农民办事不出村”。巴东山高路远、地广人稀,最远的村离县城250多公里,一个来回需要花2天时间,群众进城办事难的问题曾长期被百姓诟病。从2013年4月开始,巴东县将推进“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作为突破口,让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政务类、商务类等服务事项。自2014年起,在这个信息化平台基础上,运用“农民办事不出村+”理念,增加了金融、电商等多项服务功能。2015年7月7日开始,巴东每月选择一个偏远村庄举办“农村信息赶集”活动,编发农村“扫网盲”读本,并将“农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和一家电子商务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成集实体网店、信息发布中心、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中心。我辞职之前,巴东已在260个村(居委会)建成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26个部门100个审批服务事项授权村级受理,累计办结行政审批事项3.67万件,承办商务服务近7万件,使42万名农村群众从中受益。

       2014年4月,巴东的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引起了高层的重视,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周新群处长一行专程来到巴东考察总结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经验,回去后不久印发了第22期《党建要报》,刊登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湖北巴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专报上做了大段批示。随后中宣部新闻局组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组成新闻采访团来巴东实地采访,在巴东多个村子采访了整整三天。特别巧合的是,中宣部新闻采访团结束采访的日子正好是5月10日,这是一个全体巴东人都特别敏感的日子。五年前,邓玉娇正是在这一天把她手中仇恨的刀子捅向了两个官员,一死一伤,随后在全国网民的关注下以“民杀官的烈女”轰动全国,甚至可以说是轰动世界,“巴东”两个字随之传遍世界。当时的巴东县委政府忌讳说“邓玉娇”三个字,管这个案件不叫邓玉娇案件,而是叫“5·10”案件。5月10日,过去是巴东的伤心日。五年一个轮回,巴东在五年后的5月10日这天终于以正面登场。很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加《焦点访谈》播出《湖北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新华社发出通稿《湖北巴东:政务服务送进村,农民办事不求人》,《人民日报》在第六版要闻版头条登出《小山村通了信息高速路,湖北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让这个尝试真正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的典型经验。

       在村庄开通网络的基础上,我决定在全县开展新时期的扫盲运动—扫网盲。从2015年7月7日开始,每个月逢日月同数的这天,在一个偏远村庄举办农村信息赶集,每一次我都到场参加。说到赶集,大家的印象就是老百姓背着农产品,手揣毛毛钱或者块块钱,在集镇上沿街为市卖东西买东西。农村信息赶集则是在偏远村庄的村委会旁边的空地上,一字排开摆上8到10个竖立2米高的大Pad,我们在现场教老百姓学会用Wi-Fi上网,给大家派发由我来担任主编的《巴东县农民扫网盲读本》,教农民学会上网,学会通过网络了解山外的信息,学会通过网络买东西卖东西。全县有条件的村委会都开通免费Wi-Fi,接入名统一都是“gongchandang”,我想让老百姓知道,是共产党在给老百姓提供信息基础设施,让山村封闭的老百姓跟上互联网信息社会的步伐。一个难忘的尴尬细节是那年底我在州里工作汇报会上讲到巴东正在推行的乡村信息化建设,说到在偏远山村开通免费Wi-Fi,接入名就是“共产党”的拼音,当时就被主持会议的时任州委主要领导打断:“等你到了中央再用这么大的名字吧!现在你还用不起!”满座哗然。不过,这件事在基层老百姓那里是满堂彩,每一次信息赶集都是偏远乡村的盛大节日,附近村子的老百姓摩肩接踵来赶集,每次现场都达数千人。2016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建党95周年拍摄的大型专题片《筑梦路上》播出收官的第31集,题目是“决胜小康”。在这一集的开头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讲话之后,从第五分钟开始,第一个例子,就是巴东的农村信息赶集下乡惠民。坐在电视机前,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意味着巴东这几年在基层党建上的探索,已经写进了党的历史,我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作为党派到这里的党代表,没有辜负党的重托。

      除了教农民上网,我还不惜羽毛带头做人民群众喜欢的“网红”。巴东地处偏远,山峦叠嶂,地无三尺平,发展工业空间有限,农业也只能靠特色农业,但是巴东地处长江三峡的巫峡口,大山大水孕育着大美,这里千年文脉不断,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是一张绝对的好牌。旅游是注意力经济,必须向外界宣传推广,否则无论你多美,孤独地美着也是不行的。为了节约宣传成本,同时考虑到宣传效果,我自己出镜录MV演唱用于巴东旅游推广的县歌《美丽的神农溪》,这首歌原打算请一个知名歌星来唱,4分钟,对方要价20万元,我让旅游局长去讲价,讲不下来,我有点心疼这钱。电视台台长刘波说:“在神农溪听陈书记跟艄公对过歌,陈书记唱歌还不错,又有知名度,要不请陈书记唱个试试。”到底是非专业,我在录音棚录这首歌的时候有一个音唱破了,不过录音师说破了正好,书记为旅游代言,重在参与,嗓子越破越接地气。放到网上,一个晚上的点击量就达到了15.5万次,这是一个一般的二线歌手都难达到的点击量。后来我又和清华校友策划翼装飞行世界杯巴东分站赛,自己上阵持“秘境巴东”的旗子直播从3000米高空跳伞,宣传巴东的奇山异水。这些举动给我个人带来一些争议,被媒体称为“网红官员”。相比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我个人的那点毁誉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人民群众是喜欢的。后来每逢假期,神农溪、巴人河等各主要景区爆满,所有停车场完全塞满之后,公路上还停了几里路。很多干部加班加点搞服务,大家乐此不疲。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5月茶店子村有个农民新开的农家乐,曾一天接待了300多名游客,收现金12500元,他们家除盐和味精之外,全是自家产的,纯收入应该在60%以上,他们一家忙到很晚收工的时候,这个农民数着数着钱就哭了,幸福地哭了,因为他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想到会有今天。

       我在巴东的这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巴东执政的后期,全县的民风相比最初出现了几乎180度的逆转。“干净、自强”的巴东精神深入人心,信访量断崖式下降。我走之前,巴东共举行了17次不同偏远乡村的信息赶集,每次我都必须到现场,每次都有上千名村民参加,最多的一次现场达5000人。现场极偶尔也有老百姓向我反映情况的,但更多的是老百姓争着和我握手,围着我照相,无论老少,大家都叫我“甲哥”。几乎每一次都会有好多老百姓把他们的孩子塞到我怀中,让我抱着他们的孩子照一张相,说是好鼓励孩子将来好好念书。有意思的是,民风变了以后,当年在某些干部眼里的刁民好像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有一件典型的事最能说明这一转变:2015年12月11日,巴东发生一起协警持枪意外伤人致死案件。经微博爆料,当天各大媒体云集巴东,一些媒体直播翻炒,给事态带来舆情发酵的险恶态势。这次事件被很多人认为比邓玉娇事件更敏感、更有炒点,可能很难收拾。可是,我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完全全地妥处。在省有关部门的事后总结报告里,有这么几句话:“所幸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同志政治形象清廉, 在巴东民间和舆论场凝聚了广泛的正能量。‘相信陈行甲、相信巴东政治生态’成为本次事件的‘压舱石’,帮助公众回归理性,而不是瞬间否定,为事件平稳处理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精品帖推荐】1、在战争面前,狗日的性! 2、雷颐:爱国还是误国? 3、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终选择了北京?4、王小妮:寒门无退路5、明朝灭亡前,满朝文武皆“影帝”(深度好文)6、知人善任的蒋介石和他的博学多才秘书们,最后还是输了7、北宋酒鬼石延年花样百出的酒故事8、图说琉球国的过去和现在9、赵宋你不守信用,韬光养晦有个锤子用? 10、吴思:我在乡下极左的日子11、柯华:我所知道的陈毅12、当知识分子成为小丑13、蓝英年:且与鬼狐为伍  14、开国中将王近山鲜为人知的婚姻传奇15、李鸿章,从裱糊匠到替罪羊
【杂谈】1、《无依之地》观后无感2、地域溯源-泰兴故土上消失的宁海古城 3、货拉拉司机可能无罪——法律要不要为舆论偏航?4、公元92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屠龙”传奇5、范海辛: 令人不安的数字货币张玉环PK马云——怒斥阴暗小人!6、鸿都门学,世界上第一所艺术类大学是太监们创建的!7、【重磅连载】婚姻男女之“风和雨说再见(22)8、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黑人皇后——李陵容 9、“长江断流”不是两次,是五次!10、皇帝平均寿命“看国运大法”
【付费频道】【谶学故事】唐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亲历的“咒术杀人”案|【口述灵异故事】苏北小镇的“鬼叫餐”事件|【谶言故事】唐天宝六年极其诡异的“血田事件”|【谶言故事】"惨烈无比""的李唐王朝奉天保卫战,战争胜负决定魔幻一样的细节!|【谶言故事】《资治通鉴》记述的“柳谷口异象之谜”|【谶言故事】 病 已 当 立(汉)|【诡奇故事】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叶琪上将离奇死亡后,李宗仁为其招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