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93期)

福建商务 2023-11-16



疫情时代的失衡世界:投资向上 政策向下


随着新冠疫情时间维度拉长,疫情冲击正由周期性压力深化为结构性问题,三重失衡将系统性地改变世界。


失衡之一: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兴市场弱者更弱


随着疫情的长期化演进,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深度重构,新兴市场上中低收入国家将在三个层面遭遇压力。


第一,转型受阻。过去数十年中,借由全球价值链,中低收入国家能够以出口大宗商品为起点,逐步发展基本制造业,从而完成产业升级和居民收入提升。但是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低迷,延缓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积累,而全球FDI(对外直接投资)预计大幅下滑,又将阻隔国际资本、技术与本国资源红利的结合,因此产业升级将放缓甚至中断。


第二,“病毒关税”。近期全球疫情显示,病毒借由货物贸易进行跨境传播的风险大幅上升,预计将引致全球范围内更为严格的进出口检疫,拖慢运输、通关等一系列环节。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对于大部分贸易品而言,一天的延误就相当于加征超过1%的关税。


第三,供应链裂变。面对疫情的长期威胁,低成本不再是供应链的最重要参考,稳定性正在得到跨国公司的加倍重视。除了将部分供应链回迁至母国,跨国公司也已对全球供应链开启新一轮数字化改造,加强对海外供应各环节的监控、调节和联动能力。缺少相应人才、基建、技术支持的中低收入国家,将面临被数字化供应链排除在外的风险。考虑到每1%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通常支撑1%以上的人均收入提升,中低收入国家或将陷入长期困局。


失衡之二:全球投资格局蜕变,金融市场强者更强


在疫情时代的新世界,两条主线正在推动全球投资变局:在资金端,由于发达国家央行开启超常规刺激浪潮,全球流动性预计将长期保持充沛甚至泛滥;在资产端,疫情催化新经济加速发展,更多高成长性的标的将涌现于新赛道。这两条主线共同指向了“强者更强”的长期趋势。


从资金端来看,充盈的全球流动性并非雨露均沾,而是主要流向了各领域的头部公司。数据显示,在今年3月疫情冲击重创美股之后,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新经济,头部优势均出现大幅且持续的扩张。


从资产端来看,新经济的未来机遇主要集中于美国和中国,双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截至2020年6月,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中,中美共占约74%,成为未来全球高成长性资产的最主要源泉,较其他国家优势进一步拉大。


失衡之三:社会“马太效应”加剧,底层民生难者更难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从历史经验来看,全球性疫情通常会对贫穷、弱势的社会群体形成更为沉重的冲击,进而导致长期的贫富差距扩大。最新实证研究表明,这一效应目前已从多个层面显现。


在收入层面,较之于高技术、高收入岗位,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岗位更易受到防疫隔离的限制,承受更大失业压力。在性别层面,女性就业所集中的家政服务、酒店餐饮等行业,难以进行远程办公,因此女性岗位损失率超过男性。在年龄层面,在疫情时代,年轻人(20~24岁)的岗位损失率位居各年龄段榜首。从种族来看,美国数据表明,少数族裔的岗位损失率要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综合来看,在疫情时代,社会弱势群体陷入了“难者更难”的泥淖。由此出发,一方面,贫富分化的加剧将削弱消费引擎的修复动力。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失衡将进一步推动民粹主义的高涨,对内激化各层次社会矛盾,对外催化地缘政治风险。


失衡的世界:投资向“上”,政策向“下”


综上所述,在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已经步入并将长期位于一个失衡的世界。我们认为,在这一世界中,未来的投资与政策将因循两条截然不同的核心逻辑。


第一,投资向“上”,循强以求胜。在宏观层面,需要主动规避新兴市场中部分基础弱、政策储备少的经济体,更加聚焦于长期表现稳健、政策空间充裕的经济体。在微观层面,充分利用各领域头部公司的优势,把握市场分化中的结构性机遇。其中,考虑到较之于传统经济,新经济赛道中的头部优势更为显著,而中美经济将是新赛道独角兽的主要提供者,因此相应的战略侧重亦是大势所趋。


第二,政策向“下”,助弱以求稳。世界越是失衡,越要求政策走向均衡。即使不考虑政策空间的有限性,一味地“开闸放水”以维持金融市场繁荣,也将导致社会“马太效应”进一步放大,动摇经济社会的稳定基石。


由此,长期来看,针对疫情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仅重在规模,更重在结构。在全球走出3月份的美元流动性危机后,政策措施能否重心向“下”,更加强调结构性、有效救助底层民生,将决定经济金融能否行稳致远。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贸基本稳定。


《意见》强调,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帮助外贸企业纾困,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外贸企业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要落实地方属地责任,因地制宜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工作,重点帮扶本地区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外贸企业和中小微外贸企业。


《意见》提出三方面举措:一是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二是多渠道支持转内销。三是加强信贷保险和资金支持。


《意见》要求,各地方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出台针对性配套措施。商务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要营造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良好环境,引导拓展国内市场空间,促进公平竞争。


(来源:国际商报)

特殊之年 中国外贸正在悄悄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球贸易遭遇罕见重挫。在2020这个极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外贸正在深度变革。


变化一:线下转线上


这几天,“网上广交会”让全球外贸人眼前一亮。大约2.6万家外贸企业走上“云端”,全球参展商、采购商足不出户谈生意、做买卖。


线下转线上,不是对传统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全新的结构设计和流程再造。外贸企业齐上线的背后,是新技术、新平台以及新营销、新服务的有机融合。


对许多外贸企业来说,成不成交暂且不说,能把拥有63年历史的广交会整体搬上“云端”,已经非常了不起。“通过广交会平台的导流作用,我们公司自己的网站迎来专业客户成倍地注册增长,这意味着我们的潜在订单越来越多。”


最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助力“线上外贸”。比如,就在6月13日,海关总署对外发布公告,决定在北京、天津、广州等10个地方海关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监管试点,新增两个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方式代码。


变化二:出口转内销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至32%。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继续下挫到87.6,成为这一指数推出以来的新低。


跨境贸易不好做,各国各家都一样。但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有14亿人口的国内大市场。如果能更好激发国内市场潜能,打造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那么我们的外贸企业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活得好。


事实上,中央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内外贸有效贯通”。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统筹内外贸发展”,并对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缴税等作出相关部署。6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明确“部署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


这次国办专门发文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从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障等方面作了清晰部署,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


变化三: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随着疫情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对外贸企业来说,有些面临订单短缺的“冰山”、有些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的“高山”、有些面临融资难题的“火山”……


市场越冷,越要抱团取暖。记者调研发现,有的外贸企业以地域为单位抱团,有些以产业链供应链为抱团依据,出现了“共享订单”“共享工厂”“共享工人”等现象,有效共同抵御风险、降低成本。


加快出口退税速度、扩大企业信贷规模、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直贷业务、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支持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复工复产……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的一系列部署,始终锚定稳住外贸基本盘,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在支持培育贸易新业态中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而这些,正是处在深度变革的中国外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证。

        

 (来源:新华网)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再“瘦身”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日前发布,全国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条目从2019年的40条缩减到33条,自贸试验区清单条目从37条缩减到30条。


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是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过去三年,全国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缩减了30个条目,每一个条目的取消或者放松都会扩大相应外资进入中国的机会,也会带来外资流入。随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越来越短,进一步缩减的难度也在增加,对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反过来看,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对国内监管制度改革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放的深入有赖于改革的深入,深化改革就是深化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缩减不仅仅扩大了对外开放的广度,也增加了对外开放的深度。


2020年全国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相比2019年取消了七条,放松了两条,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部分领域开放时间表提前执行。按照2019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规定,金融业的证券、期货和寿险三个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需要在2021年以前取消。在2019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后不久,有关部门就宣布金融业的股比限制取消提前到2020年。因此,金融业三个条目在2020年负面清单中被取消在市场预期之中。此外,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也在既定的开放时间表中。这些领域的开放经过了长期规划,影响深远,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二是一些自贸试验区已经先行开放的领域被推广到全国。在自贸试验区进行了探索性开放之后,有关主管部门对开放的风险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控,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将开放推广到了全国。例如,对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种子生产,之前要求须由中方控股,新版负面清单放松到中方股比不低于34%。


三是对于部分以往虽然没有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开放过,但是外国投资者希望扩大开放的呼声比较高的领域,有关部门经过评估认为开放风险可控,在监管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新版负面清单中取消了相关限制。例如在基础设施领域,取消50万人口以上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规定。


四是进行了一些技术调整。例如,新版负面清单把2019年负面清单中涉及航空运输的两个条目合并成一条,使得条目设置更加科学。


未来,哪些领域存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判:一是已经明确了进一步开放时间表的领域,比如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明确提出,将在2022年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二是在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中先行开放的领域。此外,从已出台的政策中,也可以看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方向,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越来越短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背后,是中国越开越大的开放之门,随着负面清单不断压缩,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必将不断提高。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港澳船舶进出内地港口按国内航线管理


中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杨新宅2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交通运输部已印发《海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和保障能力,推进海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三方面重点工作内容:一是将港澳船舶按照国内航行船舶管理;二是推动大湾区引航互认合作;三是推动内地与港澳三地共同举办“大湾区海事节”,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大湾区多元文化交流合作。


杨新宅表示,推进海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全面深化内地与港澳海事管理机构交流合作,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标准互认、执法互助的合作共赢新格局,有力推动大湾区航运协调发展。


《意见》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大湾区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协同发展,船舶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交通安全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粤港澳海事管理机构合作机制有序运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到2035年,大湾区水上交通安全便捷,航运要素高效流动,粤港澳海事管理机构合作机制高效运行,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船舶污染防治能力达到国际一流,全面建成海事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海事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试验区、海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杨新宅强调,为实现以上目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海事协同合作机制;二是加强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三是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绿色发展;四是持续提升水上应急搜救能力;五是助力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航运发展环境;六是坚持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天津港集团正式加盟“丝路海运”联盟


6月23日,从天津港集团获悉,该集团正式加盟“丝路海运”联盟,联合厦门港务集团共同推出“两港一航”服务标准,与航运、物流等各界企业全方位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联动,进一步贯通南北、促内需、稳外贸,更好对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天津、厦门两地港口“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同为国家批复的四个国际航运中心之一,是中国沿海集装箱枢纽港,肩负着国家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使命。2018年,两港与中谷海运建立了“两港一航”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南北内贸中转枢纽,以优质的效率和服务成为了港航合作的标杆。


今年5月,天津港集团与厦门港务集团签订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两港一航”航线提升、“丝路海运”品牌打造、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供应链业务合作等多个领域全面加强合作。今年前5个月,天津港和厦门港“两港一航”精品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3%。。


此次天津港集团正式加入“丝路海运”联盟,投入两条“天津—东南亚”集装箱航线参与运营,并将不断开拓“丝路海运”航线,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天津港集团与厦门港务集团共同推出包括5个方面、10项指标的“两港一航”服务标准,协力打造内贸“两港一航”精品航线服务一体化,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增强京津冀、东南沿海等国家战略地区的互联、互通、互享,将两港打造成环渤海和东南沿海的内贸区域枢纽港,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港口方案、打造港口样板。


天津外代公司与厦门外代公司签署《物流服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在港口资源以及内陆物流服务功能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市场,在货运代理、港口作业、物流配送、信息共享、陆桥运输及口岸协调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往期回顾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92期)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 (第91期)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90期)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89期)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88期)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87期)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86期)


编辑 | 庄晓婷

审校 | 徐  潇

供稿 |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