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社会创新研习营的日与夜 | 小样观察
ABOUT
日本社会创新训练营简介
为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理念,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创新视野,自 2018 年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事务处社会实践中心开始推出 “社会创新训练营” 项目,该项目于每学年的寒暑假举行。社会创新训练营已在上海、成都留下足迹,2019 年圣诞假期期间,中心更与日本早稻田社会创新研究会合作,带同学们走出国门,来到日本东京参观学习。此次行程,更是由无奇不游参与设计、带队出行。
本次训练营共有233名同学踊跃报名,经过笔试和面试,最终10名关注不同领域并正在孵化或管理项目的同学幸运入选。7天中,他们在东京走访了9个组织,与16位深耕日本社创的前辈深入交流,真切体察日本在社区营造、环境保护和商业向善等社会创新领域的发展。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无奇不游,和训练营成员们一起来到冬日东京,一起重温这场社创知识盛宴吧!
SCHEDULE
参访行程
Day 1
早稻田大学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行程及每日Vlog】
行程的第一天我们在早稻田大学听了三位教授的讲座和分享:小山淑子老师用亲历和经验为我们诠释社会创新的含义;中野佳裕教授则谈到许多地方活化、生态农业和后消费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友成真一教授用生动的章鱼壶理论给我们带来一场关于处理个人和外界关系的思考讨论。
Day 2
Transition Town Fujino藤野转型城镇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行程及每日Vlog】
第二天我们乘 JR 中央线看着窗外由都市高楼变成里山景象,终于来到了东京郊外神奈川的藤野。转型城镇(Transition Town)起源于英国,指人们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危机自发推动建立的生态社区。藤野作为日本第一个转型城镇,在经济、农业、食物和生态方面都做了许多出色的努力。这次我们探访了一些有趣的创变者,看到了藤野在资源活用和社区建设上活生生的例子。
Day 3
Peace Coin / Tsumugiya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行程及每日Vlog】
第三天的早上,Peace Coin创始人阿部喨一先生从运作方式到创立理念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个线上虚拟地域货币运营平台。在阿部先生构建的货币系统里我们看到了商业和科技向善的新思路。接着我们来到友广裕一先生自己搭建的木屋工作室里,听他讲述自己从一个没有人生目标的大学生到带领Tsumugiya挖掘令人赞叹的地域资源、陪跑许多地域创生项目的历程:活化街区的青空市集、连日本六本木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都在卖的地方工艺品品牌OCICA、基于communication design和一对一关系的设计创新项目,每一个尝试都让我们感觉温暖而有力。
Day 4
练马区资源循环中心 / D&Department / Shibuya University 涩谷大学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行程及每日Vlog】
第四天一早我们来到了东京练马区,在练马区资源循环中心里我们探索到日本成熟先进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奥秘。在循环中心的科普知识体验课上我们也了解到民意沟通和环境学习的重要性。下午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涩谷,我们参访了倡导通过长效设计(Long-life Design)挖掘并发扬各地地域特色资源和传统的 D&Department 以及基于生涯学习(Life-long learning)而创办、以社区为教室、促进居民对社区的理解和交流的涩谷大学。
Day 5
ETIC. / Shibaura House芝浦家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行程及每日Vlog】
12月27日,紧凑的办公楼里一群拥有创业创新梦想的年轻人为我们介绍了ETIC.——最初由学生组织发展而来、现在已经是日本领先的社会创新孵化平台。下午我们来到位于芝浦的SHIBAURA HOUSE芝浦家,这个五层楼的玻璃建筑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和社区营造交融的新价值。
Review
What we learned?
东京社创之旅的日与夜
也是在芝浦家的最顶层,我们结束了5天的社会创新之旅。我们在有着270度落地玻璃窗的空间看着东京的日和夜更替,回顾我们的每日记录卡,互相摘取关键词,回忆着这些天领悟到的社会创新的“道”与“术”。
延时镜头下的日夜变化
第一天早稻田的课上我们了解到的 resilience(抗逆力/韧性)成为贯穿整个行程的理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样性” 等等这些频繁出现在介绍人口中的词汇构成了这种坚韧的力量,让人类凝聚共同面对许多挑战(Global Issues) 。
韧性理论给了我们面对社会问题的全球化思维,同时也让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转向本土化,这也是我们在参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的共通点。对地域特色和地方资源的关注不仅是日本城市集中现象的反思,也是我们呵护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去向。
对于社会创新的实践,我们也从分享人的经验中收获不少感动,“坚持信念”、“梦想陪跑”、“纯粹”……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勇气与可能也鼓舞着我们前行。
【 社会创新的“道”与“术”】
同学感想
夜幕降临,结营仪式也到了更加感性的环节,大家席地而坐,互相抒发着自己七天以来对社会创新、对日本、以及对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的感想。
· 关于社创 ·
杨曦
距离感
日本,尤其东京,在我的传统印象里是一个“不麻烦他人”的社会。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去做,哪怕麻烦自己一点也绝对不要打扰他人就是最大的美德,这样有距离感边界感的城市才是我所认知的东京。但是在这次行程中,许多社创项目都在一一击破我原有的认知。最典型的应该就是Transition Town Fujino。地域货币、废料生态屋、森部还有最后榎本英刚先生的分享都讲求的是通过最自然本真的方式拉近镇内居民间的关系。地域货币,通过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从而摆脱对金钱的依赖。以自定义价格的方式赋予了之前从未被考虑过应该有价值的事情足够的价值(比如接送小孩上学),从而能够让居民一开始有自发的动力加入整个活动中,而不是像政策性一般的强行将人纳入计划中。再通过居民间的口口相传与个人号召,自然而然地就能将整个万物币体系做广。这种通过自身活动的趣味性先把人吸引进来,然后通过口碑的方式在社区内传开,最后实现活动目的的体系在藤野镇里的许多活动中都得以体现,也十分值得学习。就像榎本英刚先生所说的 “If it’s not fun, then it is not sustainable.”。
慢哲学
七天的行程下来,接触了不同的项目负责人,我愈发觉得在他们心里社会创新的背后是另一套与现行的经济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是一种不同的哲学。经济价值体系强调快速扩张,强调市场竞争和市场占有率。但接触下来众多的 speakers 似乎都会更强调“慢”而非“快”,在内心即有一种对项目现状的满足感,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佛系”。乍一看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思想,但深入思考才会发现,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根本上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价值的衡量体系,寻求快速扩张、高规模和居安思危。而他们也并非在晃晃悠悠,而是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慢哲学”,来慢火熬粥,最后做出一碗让人垂涎欲滴的好粥。与快速扩张相反,他们更 focus 在把一个个眼前的问题解决好,把一个个眼前的项目给做好,把一个能够循环闭环的生态给建立好。
文涛
雨珂
纯粹
我在这次日本社创训练营中收获颇丰,最大的感触是日本人做社创的纯粹。在国内,人们都想尽快expand,项目似乎一定要做大才算成功,甚至有些人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名利在做社创。但是在日本,人们很清楚自己做社创的目的。有的是为了环保,有的是为了乡村,有的是为了教育,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都是为了他人能更好地生活,为了自己内心的充裕。转型城镇藤野的创始人榎本先生被问到“是怎样扩张的,是否有宣传推广的想法”的时候,思考很久,回答道:“我们在这里用心地做出改变,人们自然而然会被吸引过来。而且我们精力也有限,如果急于扩张,就没有办法‘take good care of ourselves’,这与我们创建藤野转型城镇的初衷是违背的。”不仅仅是榎本先生,peace coin 的创始人,涩谷大学的校长等等都用这样“佛系”的态度来面对扩张。在将来,我也要时时刻刻保持自省,不要因为小成就而迷失。记住我的起点在哪里,做公益的初心是什么。
人
这次日本社创之行的主题是社区营造,而参访过了许多企业和组织后,我们发现“人”是这五天里不断提及的主语。人本身作为社区和社群的内容应该是联系的也是自主的。人和人的沟通需求和情感交流使人们相互联结,而这种人本的内在关联会让这个社群有 resilience 的韧性。
第一天在早稻田听小山淑子老师分享她对社创的理解时,她就提到日本灾后社区建设的能力。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相似的情感联系,人们才会对同样遭受灾难打击的其他人产生同理,并且相互帮助自发重建这个家园。
在藤野转型城镇我们也听到了创始人类似的想法:在产业成长型社会里我们更多是依赖资本和效率来生存,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可持续的社会的本质在于尊重资源和生命,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才能自由自足地掌握人类自己的发展。
无论是灾后社区还是藤野小镇,人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都为整个社群带了生机和温暖。社区营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后的落脚点是使社区里的人通过紧密联系产生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便是人类足以抵抗灾害、商业、科技对这层关系冲刷的坚韧力量。
奕珺
梦菲
柔软和弹性
首先,保持柔软和弹性的思考,没有明确划分的对错,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暧昧而模糊”的,需要根据时局不断转换。友成教授的“随随便便”地与我们探讨着我们想在日本找到的“答案”,一步接一步地打碎我们“思维上的僵局”(break the bricks in our head),他的“章鱼壶”理论更是形象化的提醒着我们,人的本性上的柔软与不堪,形式上的骗局与诱惑,构建联系中“放下自我”的困难与力量……
其次,是“韧性”(resilience),即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点也与前者息息相关。我们常常忽略施助者和受助者的“陷阱”,往往安于从“局外人”的角度去臆想他人的社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突破这一“陷阱”的核心之一是认识万物中存在的“韧性”。尊重当事人并发现他身上的“关键点”,从“当局者”角度去观察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增强社会的“韧性”能更稳定且可持续地推动社会发展。
多元
真的是太珍贵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经历,十分触动。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分享者所以让我信服,其实也没有什么信服一说,而是尽可能开放去倾听不同成长环境下的人类心路历程,因此感到被启发和被提醒。换做是一个未知身份的陌生路人和我细细说这些那些,我可能也会愣住、被触发去想,“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看自己的生活呀”。
比如友成真一的如此随意特殊的上课方式和章鱼壶理论、友广裕一的“我只做我才能做的事情”想法、藤野电力的铃木先生的自学成才经历和惊艳我们的按摩师本职工作、傍岛飞龙的天真且专注的万花筒世界还有自称村长自建村庄的可爱等等。好几次和大家的讨论中我都强调了那份多样性带给我的力量和勇气,由此我也更清晰了解到自己所关心的、所向往的及我拥有的特质。自知去接纳去承认自己的复杂多元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一路走来能如此幸运也多亏了这些可爱的人类与他们的行动,便相应希望能将这份幸运传递,将这份开放包容、舒适自在的开阔感也分享给身边的人,share our pride!
阿棋
· 对日本 ·
若怡
冬日的东京,从一个参访点到另一个参访点,从一场意义深刻的对话到另一场充满新奇想法的交流,思想的火花在言语的交流间碰撞,很多可执行的社创计划也在慢慢萌芽。
在本次训练营中小贾选择的主题是“社区营造”中的“地方创生”,主要负责的参访点是 Tsumugiba,但在参访过程中小贾发现日本的很多地方都带有“营造”的元素,例如酒店房间的设计布局,狭小的空间内,淋浴间、卫生间、卧室、化妆台、阳台等皆被容纳在内,甚至能够将冰箱合理的放置于其中,当这种“充分利用空间”的设计理念融入地方特色元素,很多奇妙的小火花就一点点迸发了出来,从东京的不同角落映到这次社创团队的每一次讨论里。
很奇妙,一直以来都认为日本是个矛盾的国家,影视作品里的小确幸和刻板印象里的冷漠十分割裂,在这次旅行中看到的事实却告诉我,或许这正是某个民族特性的一体两面,然而究竟是什么呢,再深思却也没有答案了。如同我们早上出发的时候看到的满大街神色冷漠的 salary-man,在和同事一起坐在归程的地铁上也会有开玩笑的诙谐一面一样,或许正是因为高压的社会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才会想要追寻“人与人相处的美好”,格外地重视羁绊吧。
我仍然记得从藤野回东京的那个晚上,我坐在另一节车厢的优先坐席上昏昏欲睡,这时候列车到站上来了一帮下班的大叔,有两个人坐在对面的空位上,另外的人就围着聊天;我迷迷茫说听到对面有个大叔说“最近的年轻人呀……要不要找个年轻人给你让座比较好?”之后一个激灵站起来让座,结果对面的大叔们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然后笑着说“不用不用,我们开玩笑的”,有个大叔还自信地跟我说“别看我这个样子,我才三十多噢!”(虽然秃顶看着怎么也不像就是了)。我懵懵地坐下之后,心想:“呜哇……这些人看上去这么严肃,还会开玩笑啊!”
总之,这个疑问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学日语的兴趣空前高涨起来,希望我能履行和山山的约定!
乐怡
· 关于伙伴 ·
卓然
感谢各位哥哥姐姐们在这7天对我的“宠爱”和宽容,从你们身上我真的看到很多可能性,也学到很多,文涛学长对我此次行程影响很大,他让我深刻感到商业或者经济的思维在 social good 中是不可或缺的。大家经常问我为什么选心理学,我都回答说不喜欢经济。的确,但是文涛学长以及一众经管的学姐们让我看到想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心是不受专业所限的,而且相关的知识还会帮助自己在社创或公益事业上做得更好。这也同时警醒我不要固执于自己狭隘的定时思维,要去看到、接受、拥抱更多可能性。
在这次社创训练营中,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不同类型的闪光点,让这次旅程变得丰富而难忘。从起飞前刚刚熟悉,到回程时一路欢声笑语,七天的时间让一群分布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各怀技艺的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还贡献出了很多很有趣的梗。回程的路上小贾和阿棋回忆着七天里的梗,嘴角控制不住地上扬。犹记结营仪式的时候,一团红色的羊驼毛线将团队中的个体连结成网,还有花姐和山山寻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的章鱼明信片,太多记忆被串联在其中,凝结在一起。感谢这一次与大家的相遇,在十二月的尾巴,在隔海相望的日本,拥抱东京雨后的第一抹阳光。
归程穿过日本海的时候正值日落,小贾一抬头发现月亮挂在头顶上,小小的一弯月牙勾勒出夜晚的温柔。
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呀!
若怡
乐怡
这么多兴趣、性格、经历都各不相同的人集结成一个团队,却能融洽地相处。第一天在早稻田参观完,回到三楼共享空间分享的时候我就被团队的力量震撼了,而在之后的每日分享中体验更加深刻——每个人关于所见所闻都有独到的见解,许多视角都让我大有启发,感谢花姐设计的分享环节让所见所闻在反刍中可以得到二次消化,实在是太赞了!
同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闪光点,还有好多好多我想要get的技能,如果要掰着指头数我能说上好一会儿!然后又会自惭地想小易怎么就选了我和这群人一起呢呜呜呜(章鱼壶理论警告)。这让我又想起初入SPC的震撼,在大家都追求GPA、追求简历的时候可以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从另一种角度扩展自己人生的厚度,向我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实在是受益良多。虽然于公益领域而言我还是个小菜鸡,但是循着前辈们的脚步或许也能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吧。再次感恩这次旅行让共同的经历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爱大家!
Daily Vlog
结营仪式&温情回顾Vlog
总结
5天充满着干货的日本社会创新之旅即将结束,可通过以下几点来总结此行:
1. 最爆肝的学习节奏,长途飞行后深夜修改PPT、全英文为早稻田大学师生讲解中国的社会创新和每日开会反思;
2. 最积极的学习态度,每场提问环节太精妙,不忍心喊停;
3. 最忠实的便利店顾客,行程饱和,提问停不了,便利店就是我们的饭堂;
4. 最有效率的工作组,每日Vlog当天剪辑完成,直播负责人实时群内讲解直播,摄影师高质量出片;
5. 最有戏的翻译,听自带弹幕和注释的早稻田大学留学生山酱翻译,真是享受,同时也心疼从早到晚为我们翻译了五天;
6. 最搭配的训练营成员,每位同学关注的领域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但大家各自提出的观点都让同伴深受启发;
7. 最不同凡响的社创大神们,此行邀请到的每位分享人都透露着坚定淡泊,个人魅力和经历都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8. 最美结营仪式,往下翻就能看到这个溢于言表的Moment了;
9. 最不想说再见!
此行15人
不说再见
不忘初心
活动策划
Gobeyond意指“超越”,音似“够别样的”。Gobeyond无奇不游致力于链接以社会议题为核心的全球资讯;营造以社会创新为视角的新出行体验;倡导以社会友善为理念的新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人人都可以理解社会议题;更多人可以实地感受社会创新的魅力;越来越多人为社会友善打call。社会创新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案 / 房奕珺(2018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罗婉玲(2016级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魏雨珂(2018级经管学院、祥波书院)
排版 / 杨曦(2017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编辑 / 王山(早稻田大学学生、WSIC早稻田社创研究会发起人)
刘卓然(2019级人文社科学院、祥波书院)
宋乐怡(2017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贾若怡(2018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视频制作 / 谢梦菲(2018级经管学院、祥波书院)
贾若怡(2018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易碧帆(学生事务处)
摄影 / 王旻若(2019届毕业生)
日本社创训练营成员
活动策划 / Social Practice Center, CUHK-Shenzhen
Gobeyond
WSIC
议题科考团 | 后疫情时代,我们怎样让社区不再受伤害?
别样城市攻略第四期:曼谷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