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年北京语文八年级(下)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论语》阅读汇编(含解析)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微写作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

北京东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统一检测高一语文2021.1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2021年北京卷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名著阅读汇编

2020-2016北京中考真题古诗、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16北京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0-2016北京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2021初三人大附中零模测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年北京语文八年级(下)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9-2020年北京语文八年级(下)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1.(2020春•东城区期末)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巳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本诗通过卖炭翁的故事,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的   ,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晓驾炭车碾冰辙”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雪”的诗句,除了《卖炭翁》,你读过的诗句还有“   ”。(填出一句即可)

2.(2020春•西城区期末)阅读《石壕吏》,回答以下各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却忧愤深广,诗中的一个“   ”字概括了老妇一家艰难的生存状况;“   ”二字,表现了差役百般威逼、老妇一再哭诉的漫长过程,同时也暗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长时间未能入眠。

(2)对于《石壕吏》一诗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按照时间的顺序,由“暮”到“夜”,再到“夜久”直至“天明”,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

B.本诗的中间部分是差役和老妇两个人的对话,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妇的悲惨遭遇和差役的蛮横无理。

C.老妇的“致词”诉说了这一家的遭遇,既有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也有家中现在衣不蔽体的悲惨处境。

D.全诗以“独与老翁别”作结,交待了故事的结局,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一家人的同情。

(3)本诗叙述了一个由差役“夜捉人”引发的悲惨故事。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含“夜”字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

3.(2020春•海淀区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文中画线句子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2020春•延庆区期末)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主要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作品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鞭挞与抨击,表达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了卖炭翁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愿”字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C.《观刈麦》主要写了农民一家人辛苦劳碌割麦和一个怀抱孩子的妇人拾麦的情景,作品表达了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了人们割麦精疲力竭却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惜”字就是为了赞美人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美德。

(2)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都是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相同手法抒发内心不同情感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解答】(1)艰苦生活;同情

(2)示例:城外的荒野被昨夜的一场大雪覆盖,没膝深的白雪几乎让人无法行走。卖炭老翁赶着牛车,借着清晨的微光在雪中艰难行进,沉重的炭车晃晃悠悠地往前挪着,车后留下两行深深的辙印。

(3)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分析】参考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解答】(1)苦    夜久

(2)B有误,应该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妇的悲惨遭遇。

 

3.【解答】(1)本题考查诗意的把握。通读“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明确本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与后面写其济世情怀形成对照,更能突出诗人的宽广胸襟。

(2)本题考查句意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运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思是: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此句把“雨脚”比喻成“麻”,写出了雨水的密、连绵。

答案:

(1)暗淡愁惨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4.【分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答】(1)D有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对刈麦者的心理刻画,这种矛盾的状态从侧面暴露了刈麦者的艰难处境。“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不是为了赞美人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美德。

(2)对比,反衬,甲诗农民辛苦少获与自己的无劳而获,乙诗百姓的辛苦和炭的重与使者的骄横和交换物的少且不实用。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译文:

观刈麦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更多语文问题可添加作者微信询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