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鹤山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 高三语文试题
广东省2021届高三“六校联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年期中语文高一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年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评分细则
广东省鹤山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必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维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项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奢侈消费、资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态文化的时代内容与创新。绿色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由于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生态良好,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和高尚的心灵境界,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的宜居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出版科普读物及影像制品,开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和参与度,增强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自我的束力和社会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已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成缺的重要内容。必须继承、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以文化育人,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凝聚力、竞争力,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摘编自江泽慧《业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在传承中国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功不可没。
B.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它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维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供给等多项服务功能,实现质的飞跃。
C.中华民族只有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更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智慧才会始终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D.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绿色发展的思想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自然辩证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B.文章第三段主要从绿色发展理念、思想等角度论证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动力。
C.文章第四段论述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措施及目标。
D.文章第五段主要论证了我国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
A.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彰显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民为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等。
B.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就是向往美好的自然环境和高质量生活,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希望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住敞亮房子等。
C.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
D.中国在文化资源上是大国,但就文化而言却不是强国。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的支持,而生态文化兴盛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近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按照新规,在校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法案适用于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覆盖3岁至15岁的学生,并将于今年9月开学时正式生效。
法国通过禁止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的法案这一模式,是我国在治理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时可以借鉴的。对家长和公众关注的教育议题,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而不能拍脑袋决策。而在立法之外,也还需要重视相应制度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当然,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也会存在执行难的问题。诸如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学校怎么处理?学生在课堂上违规使用手机,教师能让学生交出手机吗?如果教师收缴学生手机产生冲突怎么办?这就意味着,推行禁令,如果做不到执法必严,就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对于中小学管理者来说,依法治教,才能维护学校办学秩序。
与此同时,还必须意识到,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还来自于社会和家庭,这不是靠学校禁令就能解决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校园内治理、校园外放纵,就会造成治理无效且加剧师生冲突。因此,陪伴孩子,特别是对孩子控制上网时间的引导,对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是家长必须履行的监护、引导义务。
(摘编自熊丙奇的《“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值得借鉴》,《光明日报》2018年8月6日)
材料二
据报道,武汉市太平洋高级中学推行手机不进校举措,帮助学生戒“手机依赖症”。每天早上7时,太平洋高中4名值班教师都会守在校门口,对到校学生进行检查。学生们在校门口自觉排成队,值班教师手握金属探测器,对书包、全身上下依次进行扫描,场景类似于地铁安检。由于师生配合默契,5秒内就能检查完一名学生。这做法也得到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拥护。
(2018年5月2日《长江日报》)
应对学校禁带手机入校的管理难题,帮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症”,通过常态化的手机正当使用教育,以及过度沉速手机游戏危害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固然是治本之道,但鉴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抵制、克服不良诱感的自控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在密切家校联系,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的同时,还必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譬如设置安检门,让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的校规能够每天都落到实处。
(摘编自刘义富《设安检门禁学生带手机入校并非一无是处》,(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7日)
材料三
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股飞说,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大家很清楚,家庭和学校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把手机从打发时间的“玩具”变成学习和成长的“工具”,“一方面要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空间,绝不能让手机一直‘长伴’在孩子手边,随时随地使用。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孩子正确认识手机,提升自控能力,让手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中小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判断与选择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一味地禁止并不是上上之策。”省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倪娟说,作为学校要积极研究对策,引导孩子如何用好手机,更好地促进学习。“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当在教与学层面研究手机等终端如何用于学习。而非简单禁止。”
(摘编自《善用手机,为孩子成长添伙伴》,《新华日报》2018年8月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了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该法案适用于幼儿园到初中的所有孩子,覆盖3到15岁的学生。
B.法国通过的校园禁带手机法案,对我国治理学生使用手机有借鉴意义,但并不是说只要法律出台,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问题就能解决。
C.要解决学生过度沉迷于机的问题,还要从学校的宣传教育入手,最根本的是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学校设置安检门也只是辅助措施。
D.要想解决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可以去掉手机中的“玩具”功能,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让手机成为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工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普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学生在课堂违规使用手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冲突,增加管理难度。
B.治理手机仅靠学校治理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这就需要社会和学校联合起来,辅以家庭力量,形成合力。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因此说,抵制、克服不良诱感的自控能力还比较弱,想单纯依靠学生自控很困难。
D.材料三与前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两则材料主要从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的角度阐述,而材料三则从如何引导孩子更好使用手机入手。
6.如何更好地解决禁止学生带手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C.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8.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跳过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末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描写月亮,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停转换。
B.第三、四句,诗人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柔美。
C.第五、六句中“空山静”写得妙,“空山”谓幽深人少的山林。
D.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热烈喧嚣。
16.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六国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候,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 )。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八、语言表达
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①___________,好则身体健康,坏则健康受损。睡眠质量如果长期不好,人就会渐渐失去活力、萎靡不振、神经衰弱。
睡眠同时是记忆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②____________,就会导致记忆细胞无法健康存活,甚至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比如失语症、痉挛、抽搐等。如果长时间睡眠不足,还有可能引发癌症。
单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睡到自然醒是最好的,不能自然醒都会折寿。人的生命就像燃烧的火焰,要有规律地燃烧。有规律地燃烧,火焰的生命就持久;③__________,火焰的生命就缩短。生活有规律,可以延缓衰老。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校团委举行“忆百年荣光,谱青春华章”主题演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在传承中国文化与生态智慧”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可知,题干扩大范围,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B项,“实现质的飞跃”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生态文化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维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项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知,题干无中生有,表述错误。
C项,“中华民族只有……才会始终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可知,题干表述过于绝对,且曲解文意。
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D项,“论证了我国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成缺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可知,文本并没提到“驱动力”而只是强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故选D。
3.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项,“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就是向往美好的自然环境和高质量生活,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希望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住敞亮房子等”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的宜居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可知,“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但等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就是“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选项缩小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的范围。
故选B。
4.D
5.B
6.(1)学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到校学生在校门口进行是否带手机检查,让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的校规能够每天都落到实处。(2)学校家长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的手机正当使用教育,以及过度沉速手机游戏危害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3)结合社会教育,密切家校联系,家长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正确认识手机,提升自控能力。
【解析】
4.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可以去掉手机中的‘玩具’功能”理解错误,材料三“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股飞说”“家庭和学校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把手机从打发时间的‘玩具’变成学习和成长的‘工具’”,材料中没有去掉手机中的“玩具”功能这一内容。
故选D。
5.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筛选文本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B项,“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理解错误,材料一指出“与此同时,还必须意识到,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还来自于社会和家庭”,选项只提到了社会,没有提到家庭,以偏概全。
故选B。
6.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审好题干“如何更好地解决禁止学生带手机的问题”,然后从材料中找出解决禁止学生带手机的内容。从材料二第1段的例子及第2段“还必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譬如设置安检门,让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的校规能够每天都落到实处”可得出学校应当让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的校规能够每天都落到实处。从材料二“通过常态化的手机正当使用教育,以及过度沉速手机游戏危害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可得出学校家长应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的手机正当使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从材料一“与此同时,还必须意识到,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还来自于社会和家庭,这不是靠学校禁令就能解决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材料二“在密切家校联系,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的同时”可得出结合社会教育,密切家校联系,家长多陪伴孩子,提升孩子对手机的自控能力。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7.AC
8.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孩子;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解析】
7.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主要是因为渡夫本来就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再者,他见我较年轻,怕我会有不测,所以留我一宿。D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渡夫并没有忘记昨夜的事情,“我”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打动。
故选AC。
10.B
11.B
12.C
13.(1)敬爱我家的老人,来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关爱我家的小孩,来推及到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天下很容易治理)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反复地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4.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施王道。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刑,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句意是: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B.过人:古义今义均为:超过一般人。
C.藏:古义,储存货物。今义:藏匿。
D.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C.“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错,从“王笑而不言”来看,此时他的主要的想法还是要以武力来称霸的。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第二个“老”“幼”,为名词,老人,小孩;“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2)“谨”,作动词,慎重办理;“庠序”,指学校;“申”,申诫,告诫;“孝悌之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反复地教导老百姓;“颁”,通“斑”,“戴”,用头顶着物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即“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须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中心意思能力。
根据“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得出选文主要内容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施王道”。
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难道(大王)您要动用士兵(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呢?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呢?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用这样的做法,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找鱼一样。”
……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在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5.D
16.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项“意境开阔,热烈喧嚣”表述错误;本诗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如“孤月”“寒江”等词,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17.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暇、鉴、锱铢、苟。
18.C
19.B
20.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A、B两项的主语是“心愿”,故排除A、B两项。
介绍砚的文化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
A.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岭上晴云”比作“絮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
B.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
C.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
D.用了通感修辞手法,“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觉。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错误有二:一是“演绎为……艺术品”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演绎”改为“演变”;
二是“砚……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宾搭配不当,应在“赋予”前加上“被”,这样句子就改为被动句“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终,表达正确的句子为: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1.睡眠质量有好有坏 睡眠如果不充足 没有规律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