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江苏省如皋、丹阳市2021届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2021 届高考模拟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2020——2016江苏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16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6-2020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古诗阅读汇编

2016-2020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江苏省仪征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各市2020、2019、2018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0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情景默写汇编

2020年江苏省高一下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昆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江苏省高一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江苏省扬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金湖中学、洪泽中学等)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要读名著,也要做阅读
索性结合名著讲阅读方法
从名著经典情节中,看考题类型,学解题技巧

5次课了解名著主要人物、经典情节、作品主旨与外延
5次课阅遍出题类型、掌握解题技巧

名著与阅读一起学——假期语文班课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接近1亿(9700万),这意味着中国2.5亿老年人中有38.8%的人已经上网。

然而“能”上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平台,老年人难免会晕头转向。

部分老年人沉迷于网络小说、短视频或游戏不能自拔,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瘾老年”;“食醋能洁白牙齿”“多吃辣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戒烟之后身体更坏”……在各种“震惊体”和养生类文章面前,老年人往往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还有些老年人平时省吃俭用,却在网络中被虚假投资利诱、被仿冒亲友诈骗。

无根据的事例、不科学的结论、粗糙的剪辑画面”,这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文章、视频为何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当面临海量信息时,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思维定式和生活经历所限,表现出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也较为有限。另外,由于年轻人工作忙,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较少,精神世界的空虚使得他们喜欢转发信息以吸引关注,创造谈资。

科技进步、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社会管理更加高效,如“健康码”这类的信息技术在此次防疫期间功不可没。但在便利了大多救人的同时,“无健康码不得乘坐公共交通”“无健康码不得进入商场”的管理方式,让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在公交车上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落荒而逃”。

疫情期间,买菜、缴纳水电费、取快递等很多生活事项,都需要通过“扫一扫”或者在五花八门的App上完成,这让很多老年人无法置身事外。

在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数字思维三道坎,其中是否掌握数字技能、是否具备数字思维主要靠老年人主观努力。一些从农村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帮儿女带孩子的候鸟型老年人,为了和异地亲朋保持联系、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城市,不得不“赶鸭子上架”,反而成为老年人中的“创新者”。

另外一些因为其丰富的业余爱好,在参加合唱、参与广场舞等业余生活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拥抱数字生活。有趣的是,调查发现,老年女性对新媒体(以微信为例)的接受度显著高于男性。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老太太们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似乎比老先生们强,这也导致了不同性别老年人幸福感上的差异。

相反,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成长与生活经历,使他们习惯于简单机械命令式的灌输,这与强调自主创新的数字思维背道而驰。此外,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精准网络诈骗”手段防不胜防,在家人的反复渲染下,不少老年人产生“科技恐惧”,他们拒绝新媒体的理由很简单:“现在不熟的电话号码一概不接,因为老年人容易受骗啊!微信里肯定也有很多诈骗,我不想学。”

对于老年人而言,记忆力、视觉能力、行动力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断更新迭代的软件、设备反而让他们觉得越来越麻烦。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项应用从产品设计到功能开发的各个环节都更加追新求变,更难顾及老年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所以,有时老年人拒绝新事物,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摘编自周裕琼等《网络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

材料二:

《吾老之域》报告显示,长辈们在数字产品使用上的活跃表现,主要来自两个途径:反哺与自学。这种现象,最直观的投射集中在微信。调查发现,目前子孙对长辈的反哺还停留在较浅层面,排名靠前的微信反哺功能依次为发红包、发语音、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工具性技能。相反,诸如发布、点赞评论朋友圈,选择公众号等偏重于内容性的反哺较少。

针对此,《吾老之域》报告呼吁青年人能够在老年人出现诸如轻信谣言等“不适”时,暂时将抱怨放一放,转而采取一种高质量陪伴的方式与其耐心对话。

家庭微信反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老年人都学会”,而是在过程中消解数字时代里老中青三代间固守的认知错位,促进形成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代际相处模式。无数数据显示老年人正在积极融入数字世界,家庭其他成员也应意识到反哺不能用蛮力,必要时需“妥协或接纳”。

(摘编自王聪聪、何桑柔《中国家庭已形成“数字反哺”》)

材料三:

囿于年龄、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老年人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相对迟缓,在使用上相比年轻人更是慢不少。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却不是一个命定的现实。这里面,既有老年人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新技术的意愿弱,也有社会环境和技术的因素,比如公共服务和技术进步忽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更有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和年龄歧视。不假思索地用“老年人”这种笼统的概念一概而论,不去用心地条分缕析,不仅强化了社会对于老年人与数字生活的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技术服务向老年群体的渗透。

坦率地说,老年人与教字技术之间是有鸿沟,而问题的关键,首先是想不想去填上这条鸿沟,然后是如何去填上鸿沟。为不会扫码的老年人开辟专门通道是一种填法,组织老年人开展智能设备的学习交流也是一种填法。老年人手机的一度热销,也提醒我们,完全可以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技术服务和操作平台。

(摘编自张洋《别让偏见阻碍老年人的数字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人喜欢转发信息,是因为他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较为有限。

B.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的存在感强,这导致了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幸福感上的差异。

C.数字反哺指的是家中子女等晚辈教授父母等长辈学习使用数字产品的行为,现实中技能性反哺少于内容性反哺。

D.为不会扫码的老年人开辟专门通道,组织老年人开展智能设备学习交流,是帮助老年人逾越数字鸿沟的有效做法。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健康码”在疫情期间让大多数人享有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部分老年人无所适从,可见科技进步、数字变革往往是把“双刃剑”。

B.是否掌握数字技能、是否具备数字思维主要靠老年人的主观努力,而是否拥有数字设备则取决于客观因素。

C.面对老年人青睐漏洞百出的文章,轻信谣言、上当受骗等情况,年轻人要尽可能压制抱怨情绪,理解并耐心引导。

D.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会强化社会对老年人和数字生活的偏见,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数字技术服务向老年群体渗透。

3.下列材料中,对论据与论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通过老年人利用业余爱好拥抱数字生活的事例,来论证老年人要融入数字生活,需跨越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数字思维三关。

B.材料一中,通过老年人“科技恐惧”的事例,论证了部分老年人习惯于简单命令式的灌输、与自主创新的数字思维背道而驰的观点。

C.材料二中,通过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世界等现象,指出子孙对长辈的反哺停留在较浅层面,意在启示家庭成员应一起努力,消解数字时代的代际认知错位。

D.材料三中,用老年人学习新技术意愿弱、公共服务和技术进步忽略老年人需求的事例,意在从客观方面揭示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生活的原因。

4.材料一在论证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5.联系三则材料,你对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有哪些建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转向。

“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吗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美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姐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莱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在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莱,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儿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茶(即大众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定要吃芹莱,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莱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豆花房前屋后菜地里蓬勃的景象,青菜“青翠又水灵”,乡邻热情不拘小节,呈现给读者的是纯朴和谐的乡村环境。

B.豆花和兰花原本是好姐妹,后来竟然到了豆花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在利益面前,朋友之间的情感不堪一击。

C.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信守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留豆花这位老主顾。

D.兰花约豆花喝老爸茶,是因为豆花好久不去买菜,兰花察觉到了她的疏远;诉说卖菜的种种艰辛,是想用自己的不容易打动朋友,挽回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述人物内心感受,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豆花第一次付钱给兰花,“感到有个东西硌在心里”写出了豆花想要延续乡下送菜习惯与希望落空的失落。

B.小说的人物语言皆是平实质朴不加修饰的口语,却能生动展现人物的真实反应,如结尾“哦,好好,多少钱?”写出了豆花对买菜付钱已无任何尴尬不适。

C.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形容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D.小说第2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生活时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8.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请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兰花和豆花在城里产生的隔阂因为两把芹菜消除了,如果你要来续写小说,你认为她们的关系回到城里还会再次疏远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及,嶷然有声。举进士,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庆历三年,仁宗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会保州兵乱,以为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曰:“杜衍等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其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B.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C.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D.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戴上帽子,表示已成年。

B.疏,文中指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奏章。

C.左迁,降低官职。我国古代某些时期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同义词还有“致事”“休致”“下车”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以文交友。他考中进士后,与尹洙交往,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互为师友;与梅尧臣交往,吟诗作歌,相互唱和。

B.欧阳修为人正直。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上疏为其辩解,被贬为夷陵令。后范仲淹出使陕西,请他做掌书记,他笑谈进退,辞而不受。

C.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

D.欧阳修忠于职守。奉命出使河东时,得知有人想放弃麟州以节省饷银,他晓之以理,并出谋划策,使麟州得以保存,百姓得以安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2)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14.欧阳修被称为“党人”后,是怎样为自己辩护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梦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16.作品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写花灯之多如千树花开。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层境界中,用“____________”一句表现矢志追求的执着精神。

(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写作者经历十年沧桑,已经是“________________”,就算彼此重逢,妻子也难以相识。

(3)《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写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逢,胜过人间无数夫妻,赞颂两人高尚圣洁的爱情。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我的印象里翠湖似没有蚊子。夏天的夜晚,我们在湖中漫步或在堤边浅草中坐卧,妤像都没有被蚊子咬过。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偶尔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湖水涨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没,不能通过了。但这样的时候很少。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泼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B.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多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D.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

19.夸张是一种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条极大的大鱼从湖心跃起,发出泼剌一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语言表达

21.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但事实上,①________,因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忘记初心,②_________,而是因为走的那个人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正因为这样,不管他走的路程是远是近,他都把初心丢掉了。初心难得,是因为遗忘,也是因为对生活的妥协。但也正因为难得,③_________

22.下面文段有几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许多人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其实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困难。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的习惯,一定可以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因为只要阅读,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这些收获,必然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假以时日,认真创作,就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实现我们的“作家梦”了。

①坚持阅读,不一定就能积累许多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方发展依靠人才,也受制于人才,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外地人才不愿来,家乡孩子不愿留。大部分家长也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学有所成,留在大城市里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

一些网友对此表示担忧,并通过中国政府网建议,希望能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孩子们的爱乡情怀,在其心灵深处中播下报效家乡、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种子。

也有一些人认为“孔雀东南飞”是客观规律,应该尊重人才的选择。对于人才而言,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发光发热,在哪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再说,热爱家乡也不一定要留在家乡,只要心系家乡,反哺家乡的方式有很多。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假如你是某欠发达地区的一位大学生村官陈家旺,受本地一所高中邀请,对即将参加高考的本地高三学子作一个以“饮水思源,情系家乡”为主题的演讲,请以陈家旺的名义写一篇演讲稿。

  (2)某落后山区的一名高三学生李志鹏,受班主任委托,面向全班发表主题为“走出大山,拥抱更广阔的世界”的励志演讲,请以李志鹏的名义写一篇演讲稿。

  (3)即将毕业的某重点高校大学生赵静雯面临着两难抉择:是留在繁华大城市工作,还是接受家乡县政府的邀请参与家乡建设?经过慎重思量,赵静雯决定选择后者,但又担心父母的激烈反对,于是决定写一封信劝说父母。请以女儿赵静雯的名义,给父母写一封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准确严密;②生动形象;③通俗平易;④诙谐幽默。

5.①老年人自身:主观上要积极拥抱数字生活,提高数字技能和数字思维能力。②家庭中青年成员:积极对老年人进行数字反哺,耐心帮助。③数字技术行业:产品设计、功能开发等要顾及老年人的习惯和需求。④社会公共服务行业:消除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和年龄歧视,畅通数字技术服务向老年人渗透的渠道。

 

6.B

7.A

8.①情节的伏笔和照应。开头写乡邻随手送菜,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为兰花与豆花因卖菜、买菜产生隔阂埋下伏笔,与回到乡下后兰花给豆花送芹菜相照应。伏笔与照应使情节前后勾连形成整体,使结构紧凑,情节发展也更合理。②场景设置相对集中。故事情节集中在“城里”与“乡下”,菜市场成为集中展现矛盾纠葛的舞台,通过兰花与豆花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生活内容和对待彼此的态度结构故事,使结构紧凑,情节更具可读性。

9.示例一:会。

①从情节上看,二人的矛盾看似因“菜”而起,实则源自生活环境的改变。在乡村,人们彼此交换土地上剩余的物产,相互馈赠,关系平等,人情融洽亲密。而在城市,有着社会地位、买卖关系等人为划分的界限,隔阂必然产生。

②从人物性格上看,兰花直率简单,豆花心思细腻,二人沟通不畅是必然的结果。兰花珍视豆花这个朋友、老主顾,于是约她喝茶把事情挑明,而豆花心里憋屈却不会以同样的方式敞开心扉。性格的差异还会导致二人关系的疏远。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意在审视环境、身份、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的缺乏沟通和了解的现象,在对比中说明在城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更为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让她们疏远更有利于主题表达。

示例二:不会。

①从情节上看,二人的矛盾看似因“菜”而起,实则源自二人对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适应情况没有同步,兰花与豆花先后来到城市,兰花很自然地收菜钱时,豆花还无法面对,心里会硌一下。当二人同样适应城市生活后就不会再产生同类矛盾了。

②从人物性格上看,兰花直率简单,豆花心思细腻,二人都是善良且真诚的。豆花会因两把芹菜红了脸,为自己的狭隘而愧疚。兰花也会直率地向朋友表示自家种的菜绝不收钱。二人的形象都闪现着人性的美好,友谊会因矛盾的化解而加深。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意在反思由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时产生的冲突,并展现超越这种冲突的人情美、人性美。她们回到城里不再疏远更有利于表现情感会超越不同的文明形式。将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题。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小说意在说明在利益面前,朋友之间的情感不堪一击”错。兰花与豆花本是好姐妹,但在城市生活中好姐妹遇到了新问题,豆花虽明白“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买兰花的菜不能砍价让她“心里憋屈”。兰花卖菜不容易,可她“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这说明二人情感上的隔阂源自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将利益置于友情之上。理解文章内容应联系全文主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一致,不可主观臆断。

故选B

7.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写出了豆花想要延续乡下送菜习惯与希望落空的失落”错。由前文“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可知,豆花并无让兰花送菜的企图,希望落空无从谈起。豆花的失落源自她无法面对乡下彼此送菜的好姐妹要她付钱的现实,而这一隔阂产生的根源是二人虽然都来自乡下,但早到城市的兰花已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人面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情况没有同步。

 

10.A

11.D

12.B

13.(1)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直率,有人看他如仇人一般,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直言,当面赐予他五品等级的服饰。

(2)小人害怕欧阳修被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除作奸谋利的宦官。

14.①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②小人因共同利益结为朋党。③君主如果提携君子的真朋党则可达到天下大治。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勿为久留计”中,“为”是动词,宾语是“久留计”,“勿为为久留计”意思是“不要做久留的打算”,语意完整连贯,所以应在“计”后断开,排除BC

“今越职而言,罪也”是判断句,句式为“……,……也”,应在“罪”前断开,排除D

句子大意为: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做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范围了,是有罪的。”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同义词还有……‘下车’”错。“下车”指古代官员初到任。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欧阳修上疏为其辩解,被贬为夷陵令”错。文中说的是“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意思是“范仲淹因进言议论政事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援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罢黜。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呈交给皇帝,致使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由此可知,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而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信呈交给皇帝,这致使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切直”,恳切直率;“视”,看;“敢言”,敢于直言;“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2)“复用”,被动句,被重新起用;“诈为”,伪造;“奏”,奏章;“澄汰”,清除;“内侍为奸利者”,定语后置句,作奸谋利的宦官。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说“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意思是“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屏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由此可知,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共同利益结为朋党,君主如果提携君子的真朋党则可达到天下大治。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便聪敏过人,等到成年,更是超然出众,卓有声誉。参加进士考试,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范仲淹因进言议论政事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援救,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罢黜。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呈交给皇帝,(致使)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范仲淹出使陕西,请他做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过去的举措,难道是用来谋求一己之利的吗?一同被斥退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庆历三年,仁宗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屏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直率,有人看他如仇人一般,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直言,当面赐予他五品等级的服饰。(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自从对西方发动战事,议政的人想要放弃麟州以便节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天险,不可以放弃;放弃它,那么黄河以东的郡县,百姓都不得安居。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与黄河以东的士兵一起驻守在各个城堡中,紧急时能够用来呼应援助,平时可以节省运送物资,这从策略上看比较便利。”由此麟州得以保存。适逢保州发生兵变,(朝廷)任命他为河北都转运使。在与皇帝辞行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做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被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等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最畏忌的;谋臣不被任用,是敌国的福分啊。现在他们一旦被罢黜,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庆贺,臣下真为朝廷感到惋惜。”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后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小人害怕欧阳修被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除作奸谋利的宦官。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陷害欧阳修,外任欧阳修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取消了这次任命。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

 

15.A

16.①壮志难酬的郁愤。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驰骋边塞,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之悲。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从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

17.东风夜放花千树    众里寻他千百度    尘满面    鬓如霜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字:度、鬓、露。

 

18.C

19.①把柳树“绿”的特征放大,表现柳树绿色极深,仿佛饱含碧水,几欲滴落;②赋予静态的视觉以动态的联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之浓绿。

20.①原文先写声,后写形,符合常识。作者在夜间沿湖而行,会先听到鱼从水中跃起的泼刺之声,后循声而见鱼跃。②“泼剌一声”在前,突出人在宁静的夜晚受惊吓的原因,很真实;“忽然”能增加受惊的程度,更自然。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句中冒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冒号表示用在提示性词语后面,提起下文;

B.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C.冒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D.冒号表示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故选C

21.人们很难不忘初心;    不是因为走的路程太远;    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