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提升课堂:散文中的议论
高一必修上文言文《赤壁赋》《师说》《劝学》《登泰山记》翻译及习题练合集
高考语文写作提升课堂:散文中的议论
余光中说:“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和头脑,笔下才能兼容感性和知性,才能‘软硬兼施。”(《散文的知性和感性》)也就是说,散文需要有情感,也需要有理性。
感性和理性从来都是无法完全割裂的。人类对于理性和感性的调和美的追求,出于人的天性。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绽现。
透过散文中的议论,我们能够看见作者的灵魂。散文中的议论,是很重要的点睛之笔。那么,写作散文的时候,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到议论呢?换句话说,散文中的议论一般会承担哪些使命呢?
1.点题扣题
散文中的议论,常常是为了点题扣题,让文章自然圆融,浑然一体。譬如丰子恺的散文《渐》,开头就是用议论点题:“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又如林希的散文《泪的重量》的开头,也是用议论扣题:
“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
“那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灵魂的泪。”
又如下文:
红炉一点雪
李碧华
有个深蕴禅机的句子,色彩鲜明,充满美感:红炉一点雪。雪花飘舞,有一片刚好在火红的炉子上。
在還没落下去之前,先把它“定格”。我们便发现它是“存在”的,虽然在瞬间,它立即融化,归于空寂无有。
人的生命,不论长短,都像是这片雪花。它自天上撒下来,历程千万里,可以称之为“长”;但飘落堆积姿态快速,不可能回头,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便已经面临消失,故而亦可以视为“短”——一两秒?百数十载?熊熊炉火,不由分说,便吞噬它了。
它存在过,却来不及留下任何痕迹。当片片雪花你挤我搡地争着投向艳色,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美,这倒是真的。
红炉一点雪,虽是唯美,但把人生的意义缩小了很多倍。生命本就是个辉煌的过程,为何只把它屈就在一片雪花融化的温度里?
在巨大的、火红的炉子上空,我们还是看到了那一点雪。谁是主角谁是背景谁是刹那谁是永恒?也许正因为渺小而努力,我们才成了生命的主角;也许正因为即使只拥有刹那我们仍肯认真,我们才拥有了生命的永恒!
画线部分的议论就是不断地在扣题点题,使得对于“红炉一点雪”的哲理思考形成了文章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层层深入,触动人心。
2.引发思考
散文中的议论有时候是为了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也呈现作者的思想流程。譬如下面的文章:
大学梦
一考生
大学梦,是莘莘学子寒窗十二载挑灯夜战的坚韧背影。
大学梦,是知识青年被手电筒照出的微寒光景。
大学梦,是爷爷掏出的发黄的高中课本,满载少年郎上进的愿望。
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青春不败的承诺,我们披星戴月,只争朝夕,春江花朝与秋月,独守书斋未央夜;东篱把酒黄昏后,题典书山为我守候。我的大学梦,在不远处招手。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震撼了我。
先是北大才子陆步轩在街头卖肉,后有留美博士在宝鸡山中养鸡。大学,进去了,出来了,为何是这样?我还有必要坚守那个梦吗?
再后来,听说北大厨师业余苦读英文,竟获托福高分,现被外企聘用。大学,没进去,未坚守,竟也能成才。
终于明白,大学是开端,不是结束;是再深造,不是断笔台;是终生学习,“终生不断奶”。这才是大学梦的真谛。
大学,不但要靠梦想才能进去,还需怀揣梦想,才能延续生命的辉煌。
我开始抱定钱钟书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宏愿在书海中泛舟,不再功利,不再心急。大学是梦,但更需信念的负重,我已准备好。
我开始崇拜黄霑先生伟大的人格,身为81岁高龄的词作家,黄先生不忘在等身荣誉后反省自己,毅然决定去大学深造,喜获文凭未几日,竟长辞于世。人虽去,精神永存。
我开始了解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知道,生命是一次长跑,社会是一所学校。纵使一时进入不了心中的名校,仍可体验生存的大学。大学梦,永远允许我们追求。
我会一直记住黄宾虹先生的话:“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进入了大学,更应勤奋努力,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进入了大学,只是人生的再一次冲刺!
大学梦,我在接近。
大学梦,我看得到。
大学梦,原来是如此需要我们把握住。
大学梦,原来应一直做下去,直到年老!
这是高考模拟考试的一篇考场作文。作者选取了丰富而新鲜的语料,不断变换角度,思辨类比,表现了真正的大学梦并不仅仅是在大学校园里才能实现。语言灵动潇洒,襟怀开阔旷达,积极上进,斗志昂扬,充满了阳光的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感,思想有深度,内在的精神有强烈的震撼力,知识面广,文质兼美,气韵十足。画线部分的议论句呈现了作者的思想流程,也引起了读者步步深入的思考。
3.层次递转
散文的层次递转,往往意味着作者的思考向纵深发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到一般。这样的层次递转,往往要借助议论句来实现。譬如:
其实,真正沉睡着的魔鬼并不是地底深处的碳,而是人们心中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想,它比现代化更具杀伤力,却也更难解决。
当死神真的穿着黑衣、手持镰刀来将绿色的生活从我们身边带走,它也只能草草地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而我们也将更加无可奈何。也许到那时,“天人合一”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因此,朋友,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为了和谐的绿色生活一起努力,让它不再离我们而去。
(江苏一考生《绿色生活》)
文章从众所周知的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落幕入笔,以“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开篇,引人思考,直入主题。在文章主体部分,又用几组对比(绿草地上飘絮纷飞的蒲公英与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奶奶家后院的欢乐与霓虹给人的奢华等)揭示出作者对强势的工业文明将恬淡的农业文明驱逐的一种忧虑。引文中画线部分的议论与前文“我不禁惊慌,无情的现代化正在唤醒沉睡的碳魔,以摧毁让我们无比怀念与痛惜的绿色生活”相呼应,呈现出作者思考层次的深入,作者从现象当中看到了本质,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和迫切的希望。
又如散文《叶子时期的梅》的末尾几段:
……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一个声音提醒我:“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画线部分的议论,勾勒出这篇散文的层次递转,作者先是入乎其中,最后又出乎其外,获得了去除一切偏执的更为超然澄明的人生领悟。
4.对象转换
散文写作中,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是很常见的。当作者由物及人的时候,往往需要用议论来过渡,实现思维的跳转,从而进入正题。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像三角梅那样好
罗 西
厦门有一先生6年前在公寓楼下种了一棵三角梅,如今,它已经长到35米高,不仅把绿意、花朵美美地送到住在三楼的主人窗前,还从最初的一树干分成4枝,到了15米处又富有想象力地分出6枝,其中一枝,在楼道东侧再接再厉,分出8枝;另外一枝,在西侧又不约而同分出12枝……多么蓬勃、美丽、热闹的生命接力,就这样一栋楼的20多户都有三角梅光临窗前……
三角梅的花期很长,从春末一直开到初冬,绵延着温暖的光辉,重复着“三瓣就是一朵花”的清雅素描,一栋钢筋水泥的居民楼就这样在一株三角梅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因为这一株三角梅,楼上楼下的人们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皈依……
我们大都是小人物,做不到“恩泽”人世,但是仍然可以像那株三角梅一样轻松地、不太操心地影響着别人的心情,比如脸带微笑,让人如沐春风,你一点也不吃亏,也不吃力,但是可以让每一个感应你友善的人,也赏心悦目起来。
邻居老爷爷每次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都有打不完的招呼。读三年级的孙子有一天忍不住问:“爷爷,你认识的人真多啊!”
爷爷笑着说:“其实很多人我不认识。”
还没容孙子继续发问,爷爷慈爱地抚着孙子仰着的头,继续说:“我举手与他打招呼,他就会想,刚才那个老爷爷是谁啊,这样他一路上就不寂寞不孤单了……”
孙子笑了,“原来爷爷在做好事!”
是的,做好事不一定是帮助别人推车、扛货物、抓坏蛋……还可以很惬意,如一次美丽的心理活动,如那棵枝叶茂盛的三角梅的快乐蔓延,“主观为自己好,客观也带给别人好”,这是多么平凡而又奇妙的好事!
像三角梅那样美丽地好着,那就是美好。
作者在画线的第3段中用议论句自然过渡,由物及人,实现了对象的转换,渐渐逼近主题。结尾处再次联系三角梅,呼应前文,人梅合一,完美点题。
这样的对象转换,需要作者非凡的联想和独特的发现。譬如散文家苇岸,他总能透过非凡的联想,发现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在造物的序列中,对于最底层的和最弱小的‘承受者,主不仅保持它们数量上的优势,也赋予了它们高于其他造物的生命力。草是这样,还有蚁、麻雀,我们人类中的农民也是其中之一。”他看羊群,“它们没有被赋予捍护自己的能力,它们唯有的自卫方式便是温驯与躲避”;站在白桦林前,他领悟了一个哲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他发现,“真正令我们心醉神迷的鸣啭,一般与羽色华丽的鸟类无关,而主要来自羽色平淡的鸟类”……
这样的对象转换,自然是以思想为前提,以议论为媒介的。
5.主题升华
用议论句来升华主题,往往出现在文章末尾。例如:
行走于天地间,收藏起一本旧书,一本集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光华的古典旧书,在时光的隧道里回到金戈铁马的年代,收藏起英雄儿女的那一份豪气;拾捡起一份唐风宋采、风雅楚韵,深味中华五千年的传承,体验着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旧书不旧,它于历史的尽头穿越茫茫宇宙,奏响着一个时代,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一考生《旧书》)
语段最后一句的议论,升华了主题,画龙点睛。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绿色生活,先是“静”,再是“净”,最后是“境”。
简单而闲适,人因植于对绿色生活的歆羡而得以荫庇在美的浓荫下。
(一考生《绿色生活》)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章意境十分优美,通过写“饮茶”之事之思,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探寻、体验与领悟。作者在文末用“静”“净”“境”三字概括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可谓对人生真谛之透视,对生活本质之发现。这样的议论句放在最后,升华了主题,让文章的境界一下子上升到新的高度。
无论是什么样的议论,仍旧必须以真情实感为前提,切忌无病呻吟。最后不妨再给大家推荐周国平的散文《平淡的境界》,这里仅引用最后一段:
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这一段,是作者篇末的议论,既可作“主题升华”的例证,也算是赠送给同学们的一个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