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年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市大团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柳永《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按要求选择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                         ,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                    着。

A.夸夸其谈  违犯   存留B.侃侃而谈     违反     存在

C.夸夸其谈     违反      存在D.侃侃而谈     违犯     存留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欣闻苏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会召开,本人因事未能躬逢盛事,谨此电贺。

C.你既然身体微恙,那就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在家里好好休息一下。

D.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间矛盾,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情与辞

朱光潜

①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②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即借那个意象得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③我特别提出这一个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语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④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⑤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 “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⑥这一番话是偏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从情感需经过观照与思索而言,通常所谓“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来点染烘托。古人有“痛定思痛”的说法,不只是“痛”,写自己的一切的切身经验都必须从追忆着手,这就是说,都必须把过去的我当作另一个人去看。我们需要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明白这个道埋,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在文艺上通常所说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分别是粗浅的,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连写“主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⑦但是一个文学家不应只在写自传,独角演不成戏,虽然写自传,他也要写到旁人,也要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和外表行动。许多大文学家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而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莎士比亚便是著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写哈姆雷特,作者自己在想象中就变成哈姆雷特,写林黛玉,作者自己在想象中也就要变成林黛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所写的材料尽管是通常所谓“客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化成亲身经验。

⑧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选自《美学散步》 有删改)

4.第①段画线词语“理智的信念”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第⑤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只是任情感自然流露,必然无法成为成功的作家。

B.作者将创作文学作品比喻为雕刻艺术品,使说理生动形象。

C.文中引用华兹华斯的名言,说明创作诗歌时只需要情感即可。

D.作者认为情感只有经过思想的打磨锤炼,才能具有形式和生命。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艺中的情,必定先要借助具体的意象作为载体,再诉诸于辞。

B.自然与艺术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没有关联,也绝对无法融合。

C.文艺创作中,表述“主观的经验”时,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

D.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既要做到放乎情感于其内,又能客观观照。

8.第⑥段中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而第⑦段又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前后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支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9.下列哪一项不是“秋原和我主张微雨里下西溪”的理由(   )

A.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芦花还没有白。

B.源宁觉得西湖的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C.源宁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

D.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我”已去过西溪。

10.简要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11.概述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的“野趣”。

12.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13.本文在记游中体现出浓厚的诗意氛围,请结合⑥⑧两段加以评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下列小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注]①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蒋山:即钟山。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4.对本词核心意象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B.杨柳C.芳草D.桃李

15.对“探梅踏雪几何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词人再次与友人探梅踏雪难以确定日期。

B.突出“雪”和“梅”所象征的纯洁傲岸人格。

C.表明词人与友人具有一致的志向和美好追求。

D.抒发渴望与友人踏雪寻梅,共享友谊的真情。

16.下阕画线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对此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沛公则车骑(__________)              (2)沛公不杯杓(_________)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奈何     庄宗受而藏于庙

B.大王为此计者?    公我献之

C.度我至军中,公入       乃令张良留谢。

D.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玉斗一双,欲亚父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0.文末“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中“立”表现沛公处事_______________,与项羽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

21.《史记》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凸显出人物的身份,性格。请以张良为例作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泾道院记

赵孟頫

①浙右之地,水居十七,其势汪洋沮洳,往往而是,水行之道,可以通舟楫,土人谓之为泾。嘉兴城西南五十里而远曰“秀泾”,有张氏者居其地。德祐之末毁于兵火,张君全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既而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

②脱儒冠,著道士服,翛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凡田畴所入,悉以供土木工估。中为殿堂,祠玄武神。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士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生之池。因池为堤,列树松、柏、梅、竹。又南数十百步有大朴,数百年物,作庵其下曰朴庵。陂塘环萦,林木蔽翳,境物洁盛,清人心目,故游方之士乐其处而多至焉。盖经始于至元丙戌,历十有余年而后成,亦勤矣哉!

③人之生也,自非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于名,或役于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所求则小役,总总如也。割去世累,优游恬淡以求自适,虽末为无所求。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毛发衣食以妪煦妻子,相去岂不远哉

④初,松江修竹胡氏事玄武甚严①,其家火而神像俨然独存。张君迎归,构殿以祠之。上梁之日雨,几不克建,张君祷焉。俄有白鹤廿八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雨随已,而大雨于西南三里之外。何其异也!上强山僧靖达从吾游,道张君之为人,且道其意,乞文记其始末,故采其言以为记。

[注]:①玄武:道教中的神兽

22.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2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

24.概述第②段中“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                  

25.对第④段中“异”指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胡氏家族遭受火灾而只有神像庄严独存这一奇事。

B.指张君建造宫殿祭祀神像但多日下雨不停这一现象。

C.指张君祈祷许久让大雨落在西南三里之外这一举措。

D.指张君祈祷的虔诚之心引来白鹤为其止雨这件事情。

26.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相去岂不远哉”的内涵。

 

 

七、材料作文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琼瑶: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只要有了这个,也就达到幸福的境界了。

米兰昆德拉: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参考答案

1.香雾云鬟湿    苒苒物华休    八声甘州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详解】

此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注意“鬟”字的写法。(2)要在理解“苒苒”含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3)关注“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的语义提示,注意“婵娟”的写法。

2.C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夸夸其谈”指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用在文中合乎语境,比较恰当。“侃侃而谈”意思是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话,古时候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含褒义,不适合原文语境。

“违反”一般是中性词,与“遵守”相对,指行为或思想意识不符合制度、规律、法律等的要求。“违犯”指不遵守法律规则,有意识地破坏和触犯(法规、纪律等),含有贬义,语气比“违反”要重。第二个空更适合用“违反”。

“存在”指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存留”是保存、留下的意思。文中“作风”是持续存在的现象,所以用“存在”更恰当。

故选C。

3.D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

A项,“不耻下问”用错,“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由语境可知,因为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而向先生请教,应该改为“于是虚心向先生您请教”。

B项,“欣闻”多用于书面语言,不用于口头交际或电话交谈中。根据语境“谨此电贺”可推知为电话致贺辞,故不得体。

C项,“微恙”多用于问候语,实际上并没有生病。语境中是确定生病了,故不得体。

故选D

 

4.各类著作在客观地说理、叙事、状物时,往往会带上主观的情感。

5.运用比喻,/将文学中的情感比喻为满山的大理石,形象生动地说明只有情感,而不经过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是不可能创作出文学作品的。

6.C项,“文中引用华兹华斯的名言,说明创作诗歌时只需要情感即可”错,文本中说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是说雕刻家不仅要给顽石形式,还要有生命。列举名言的目的就是用诗意的语言来说明是个创作不仅要有情感,还要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完成形式和生命的升华。

7.B项,“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可见“自然”与“艺术”并非全无关联,“自然就是艺术所本”。

8.不矛盾,两段的着眼点不同。第⑥段是从写自己的切身经验的角度而言,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这样才能在作品中寄托深刻的思想,因而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第⑦段是从刻画自身以外的人物的角度而言,因而在创作时,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主人公身上,因而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

 

9.A项,“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芦花还没有白”是当时的季节特点,不是理由。

10.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湖上的青山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游船在水中荡漾的情境,活泼有趣。

11.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

12.C项,“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理解有误。其实,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湖主要是写景状物,而晴日写西湖则是写人记事。

13.⑥段叙描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充满诗情画意;⑧段晴明晴日西溪图中,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凡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勾勒出一幅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的夕阳芦荡图,营造了浓重的诗意氛围。

 

14.A

15.A

16.“多情山鸟不须啼”一句,运用移情手法(或融情于景)对山鸟责以“不须啼”;在山鸟啼鸣中融入了浓重的主观情感,寄寓了作者对友人浓浓的惜别思念之情;以外物显情,余味无穷。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句,运用化用手法,比喻实至而名归,是对叶衡作出的最高评价和颂扬;此句蕴含着作者对抗金友人会像李将军一样建功立业的期许;使作品语言精练,而又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上片的意思为: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结合“日暮天寒”的气候和“探梅踏雪”的行为可知本词核心意象为“梅”。故选A

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几何时”是“曾几何时”的意思,是对过去的回忆,而不是“难以确定日期”。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梅’喻指什么,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题干要求结合“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进行分析,共有两句话,其意思为: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第一句“多情山鸟不须啼”是拟人的手法,“不须啼”主观色彩浓郁,结合离别的主题可以得出答案。“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为用典,可以联系注释中的李将军进行分析作答。

 

17.    放弃,丢下    承受,禁得起    

18.B

19.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竖子、吾属、省略、判断句、被动句)

20.    坚决果断    优柔寡断    

21.张良身为谋士,遇事十分沉稳。当刘邦打算离开时,张良问“大王来何操”,在匆忙间仍不失礼仪,以期保全自己;当项羽追问刘邦下落时,张良回答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为刘邦的不告而别开脱,保全了自身安全。

【分析】

17.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根据文意“沛公则置车骑”的意思是“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所以“置”是“放弃、丢下”的意思。“沛公不胜杯杓”的意思是“沛公禁不起多喝酒,已经醉了”,所以“胜”是“承受,禁得起”的意思。

18.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A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此;第二个“之”是代词,它。

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

C项,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乃”是连词,于是。

D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介词,给。

故选B

19.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

此句重点字词: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吾属,我们这些人;“竖子不足与谋”,“与”后边省略了“之”;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为”表被动。

20.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末“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中“立”字表现了沛公处事的什么特点,与项羽处事的什么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是要求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要从刘邦杀曹无伤的原因角度分析。刘邦要杀死曹无伤是因为曹无伤的泄密差点导致他遇害,所以他回去之后立刻杀死了曹无伤,“立”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可见刘邦做事坚决果断。既然是和项羽的做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项羽的做事风格可用与“坚决果断”相对的词来形容,可用“优柔寡断”。

21.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从人物的语言角度赏析张良的性格,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张良所说的话,然后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张良说了三句话,分别是:“大王来何操?”,这是在刘邦打算逃跑时张良的问话,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张良还能考虑周全,不失礼仪,以期保全自己,可见其遇事沉稳;“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可见其临危不乱,胆识过人;“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可见其老练多谋,保全自身。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22.介绍南泾道院的地理位置和建造缘起(由来)。

23.运用整句(排比),(以殿堂为中心,)细致罗列了道院的设计布局,突出其清幽养性的特点。富有节奏,增强文势。

24.投入之巨,建筑之多,时间之长

25.D

26.世人总是被生活中功名利禄所驱使,为了养育妻子与孩子在名利场上匍匐前行。这与张君追求的清静寡欲,追求内心的恬淡、自我安适,自然无为的处世方式差别很大。

【分析】

22.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段文字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本文由“浙右之地,水居十七”到“有张氏者居其地”介绍南泾道院的地理位置;“德祐之末毁于兵火,张君全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既而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介绍建造缘由。

2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点出手法并加以诠释,然后再分析其作用。本题中,“其背为——;其左右为——;其阳为——”明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要结合所写内容也就是“道院”分析其表达效果。通过记叙南泾道院前后左右的房舍,细致描写道院的设计布局,又通过“迎仙之桥、放生之池”等突出南泾道院清静幽雅的特点。

24.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凡田畴所入,悉以供土木工估”写出为建道院,投入巨大;“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士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生之池”写出道院房舍繁多;“历十有余年而后成”写出建造时间之长,可据此进行概括。

25.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点字词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粗读相应段落,看这段文字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然后分析文中重点字词指代内容。

本题中,原文是“上梁之日雨,几不克建,张君祷焉。俄有白鹤廿八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雨随已,而大雨于西南三里之外。何其异也!”因此,“异”是指张君祈祷之后,白鹤翱翔,大雨停止。可排除ABC三项。

故选D。

26.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第3段中“相去岂不远哉”是总结句,因此理解该句需要结合上文。第2段说张君“脱儒冠,著道士服,翛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清静寡欲、恬淡安适;第3段说世人“或役于名,或役于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所求则小役”“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毛发衣食以妪煦妻子”,为世间功名利禄所累,与张君行为截然不同。因此,“相去岂不远哉”是指世人追求名利与张君恬淡自适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参考译文:

浙江西部地区,水占了十分之七,地势低洼,水势汪洋,到处都是。水上可以通行船只,当地人称之为泾。嘉兴城西南五十里远的地方叫秀泾,有一个张氏居住在这里。德佑末年,该地被战争摧毁,张全真于是在秀泾的南面建筑房屋,这就是南泾。不久他的妻子去世,没有再娶,把此地开辟为道院。

他脱去儒冠,穿上道服,自由自在,独自居住,把修身养性作为主要之事。田地的所有收入全部用来供给土木建筑。道院中间是殿堂,供奉玄武神,背面是延真阁和讲道堂,左右是栖士的宿舍,南面是迎仙桥和放生池,依靠放生池修建了堤坝,种植松、柏、梅、竹,在道院南面,几百步之外,有原始质朴的大道,已经有了几百年,在大道下面建了一个庵堂叫朴庵。池塘环绕,树木阴翳,环境清幽,植物茂盛,使人心清目明,因此云游四方的人大多喜欢来这里居住。从至元丙戌年开始,经历十年才建成,也实在可以称之为“勤”了。

人生下来本来就不是圣贤,没有不被外物所役使的,有的被名所役使,有的被利所役使,有大所求的人,被役使的程度重,有小的所求的人,被役使的程度轻,世人大都是这样。除去世间所累,能够恬淡自适悠然自处的,看起来没有什么所求。但是世人急切的追求名利,在污秽的道路上匍匐前行,只是为了养育妻子和孩子,这与张君的处事方式相距太远了!

最初,松江修竹胡氏侍奉玄武神非常认真,他们家遭遇大火而神像却独得保存。张君将它迎回,并修筑殿堂来供奉它。上梁的日子天下大雨,几乎不能够建筑,张君于是祈祷。不久有二十八只白鹤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房上翱翔,过了很久才向西西南飞去,大雨随着白鹤的飞去而停止,并下到了西南三里以外,这是多么的奇怪呀!上强山的僧靖达与我交游,说了张君的为人,并且说了他的意旨,请求我记录下这件事情的始末,因此,采用他的话写下了这篇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