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无答案)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1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2021北京四中高一(下)期中语文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语文(A)卷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日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语文

2020北京通州高一(上)期中语文

2020-2021北京海淀一零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八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北京八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古诗阅读汇编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非连续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1.01.19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7题。(共19分)

材料一

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层次的。比如跟魏晋的关系,他既有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一面,同时有阮籍、嵇康的愤激、冷峻的一面。鲁迅是异端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是最守礼的。他既是漂泊者,但同时他又坚守。

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都具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这种自我辩驳最能显示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我们都说鲁迅是多疑的,其实他的多疑主要是指向自己的。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鲁迅对自己全部的情感、观念、选择都有多疑的审问。学者们认为鲁迅是漂泊者,但《在酒楼上》里他对漂泊者是质疑的,他同时提出漂泊和坚守这两个对立的命题;在《孤独者》里,他又提出两个对立的命题:希望和绝望。在来回的质疑、旋进中,他的思维更加深入,更加复杂化,这显示出鲁迅作为永远的探索者的精神气质。鲁迅永远在探索,探索中也会有些结论,但他从不把这些结论凝固化、绝对化,而是同时加人质疑。

这种多疑的思维所形成的复杂性、辩驳性,以及他的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就形成了学术界经常提到的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他的作品总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消解着,颠覆着,补充着;有多种感情在那里互相纠缠着,激荡着,扭结着,我称之为一种“撕裂的文本”。撕裂的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紧张,这样内在紧张的作品,艺术表现上很容易陷入急促,但鲁迅又追求从容。这也是一个矛盾:他整个的情绪、思想、情感、心理是紧张的,但表达上又追求一种从容。《在酒楼上》《孔乙已》两篇小说,能把紧张的内容包容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这就是鲁迅小说的魅力:很好地处理了内在的紧张和表达的舒缓、从容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冲突,最后也转化成一种平静,是心灵的平静,也是叙事的平静。

鲁迅的小说具有多重蕴涵。他不仅仅关注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命运,更进行人存在本身的追问。读《孤独者》,读《在酒楼上》,你可以感受到鲁迅强烈的现实关怀,但没有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他把现实的关怀和形而上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看来,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节选自钱理群《作为小说家的鲁迅》)

1.下列表述不能充分表现鲁迅多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2分)

A.鲁迅既有颓唐、放达的一面,又有愤激、冷峻的一面。

B.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总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

C.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常常在作品中体现自审。

D.鲁迅在探索中形成结论,但是从不把结论凝固化、绝对化。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和多层次的,他是异端者中最守礼教的。

B.鲁迅具有的指向自己的多疑思维,形成了作品的复杂性、辩驳性和复调性。

C.艺术表现上,鲁迅将“撕裂的文本”的内在的紧张处理成从容舒缓的节奏。

D.能否呈现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形而上的关怀是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根本区别。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的内好认为: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当然,这还只是表层的。在深层内容上,同样也响着两种声音: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愤怒地控诉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也“吃人”的悲剧,惭愧到了觉得“难见真的人”。战斗感与赎罪感同时并存。

这种复调性即是鲁迅为现代小说创作做出的很大贡献。这种复调小说,很有“交光互影,彼此摄入”的境况,这也许就是鲁迅式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吧!是什么因素决定鲁迅小说成为复调小说呢?

首先,由鲁迅个人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复杂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变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_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这种作为反抗对象的“黑暗”,既存在于客观历史之中,又内在于作家个人的心中,“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既是中国社会的象征,又是自身灵魂里的存在。他既要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又试图挣脱内心的“大毒蛇”的缠绕。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础是个性主义,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作为思想武器的个性主义的脆弱。后来他接受了集体主效,但又从实践中似乎预感到某种条件下它可能成为专制主义的别称。这种种困扰着他的矛盾外化为作品时,就带来他小说的极大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例如,《药》是一篇写实主义的作品,但它并没有排斥象征手法的运用,没有排斥象征主义的某些成分。小说是这样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这除了交代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时间以外,也象征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告诉读者这是深夜,是最昏黑的时候,是人们还在沉睡的年代。“什么都睡着”五个字,作者决不是随便落笔的,它是一种暗示。接下去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的高兴心情,用暗喻笔法反衬出老栓迷信思想的严重,预示悲剧的即将到来。作者没有把《药》的悲剧仅仅看做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是看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因此,在写实之外,又增加了象征的色彩: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娃“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然而这一笔把悲剧的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是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我们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阿Q正传》从“序”开头,有个仿佛是作者的人总在那里唠叨“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读者如果当真以为这小说是第一人称,那就上当了。随着正文叙事的越来越深入,这个“我”就逐渐隐去或者淡出,慢慢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因而能写到阿Q的性苦闷,阿0参加革命的梦,等等。临刑前还写到了阿Q多年前看到而留下印象极深的那匹饿狼的眼睛,他觉得周围看客们的“可怕的眼睛”“穿透了他的皮肉”,就跟那匹饿狼一样。这些都是第一人称的“我”所无法完成的。显然,当小说越来越从喜剧变成悲剧的时候,作者必须更换叙事者身份,让真正的第三人称登场。

此类情况还很多。例如《风波》,有一处忽然插入“文豪”的“诗兴大发”以及对他的批评,这是第三人称的小说,而其中央入着作者主观议论或说明,显得“不统一”。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在西方的表现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作品常常以插话或评论提醒读者:这是小说而不是现实,竭力拉开读者和作品的距离,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竭力将读者引入艺术的境界,给人“逼真”而“动情”的感觉。鲁迅小说的叙事者经常是很自由的。他自己曾经说过: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节选自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3.请根据文意,在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3分)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___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4.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

振聋发聩:比喻《狂人日记》中的某些话语深刻而警醒,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的力量。

B.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只有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虚妄:指鲁迅认为“希望”和“绝望”都有点故弄玄虚、荒诞无稽。

C.“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插科打诨:指鲁迅在行文中穿插进去看上去引人发笑的语言。

D.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清规戒律:比喻艺术领域里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竹内好用“椭圆”和“平行线”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小说中两种声音既相约又相斥的特点。

B.鲁迅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具有相互矛盾的言行举止和思考认识,这是鲁迅小说复调性的一种表现。

C.鲁迅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后来又接受了集体主义,这两者就构成了他小说极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D.鲁迅对小说《药》中“华”家、“夏”家姓氏的安排,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将悲剧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基本特征。(4分)

7.请结合《呐喊》文本,对鲁迅作品的“复调性”进行赏析。(不得重复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例,篇目可以相同)(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4分)

利者义之和论

苏洵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天下之心。苟宜也,宜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至正而能也。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天下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鸣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说《易》者不求之人,故吾犹有言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亦所以天下之心         拂:违逆

B.至正而行                 抗:坚持

C.圣人天下之器             戕:伤害

D.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     爵:爵位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宜其拂天下之心也                      求宜小人邪

B.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                  故君子乐趋徒义

C.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                天下果好义也

D.支派分裂而四出者直、为断、为勇、为怒  是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辩证地评价义的功用,认为它既可以有利干天下,也可能对天下有弊。

B.举伯夷、叔齐之例责备世人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证明了世人不爱道义。

C.天下的刚正之道汇集为道义,在人的品行、五行、五声中各有不同的呈现。

D.结尾作者用五色五味作类比,强调道义必须有义有利才能义利协和的道理。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

12.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请结合本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利义”与“义利”的含义。(3分)

请将符合下列名言内涵的概念(“义利”与“利义”)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2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周急不继富。( )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3-15题。(共15分)

越人歌

无名氏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屈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注释:搴:拔,这里指划。訾:说人坏话。薠:草名,多生在秋季沼泽地。佳:佳人,指湘夫人。罾:鱼网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越人歌》起首两句中自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意蕴丰富。这种句式为后人所取,如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B.《越人歌》中“蒙羞”句,意在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绝不阿谀奉承,讨好王子,使自己蒙羞,从而受到后世的辱骂和诟病。

C.《湘夫人》的意象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洞庭湖”“沅水”“蘋”“芷”等,皆是楚地常见风物;又如“兮”字,也是楚地常用的感叹词。

D.《湘夫人》善于把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结合,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缓缓吹拂,湖水娓娓起波,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14.请任选角度比较《越人歌》与《湘夫人》中划线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5分)

15.古诗文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

臀如为山,__________,止,吾止也。(《论语十二章》)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______。《大学之道》)

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气魄的宏伟和声势的浩大,借黄河的永恒反衬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易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诗句:“__,__。

《书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追忆的方式记述了早年南宋 两次抗击金兵,赢得胜仗的情形。

四、阅读下列小说,完成16-19题。(共14分)

两个感恩节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迷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像比去年更借助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社。

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思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像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予,步朝着风。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转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数。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像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年轻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地谈谈病人的情况。

21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注释: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他的衣服当然褴褛              褴褛:破烂,不整洁

B.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不胜负担:吃得太多以至于身体不能承受。

C.自怨自艾,好不烦恼            自怨自艾:自我抱怨、懊悔。

D.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        信念:不能错失饱餐一顿机会的想法。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设计匠心独运。作者安排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请皮特吃饭,与老先生请皮特吃饭的情节相呼应,体现了文本的冲突与张力。

B.小说第13段对皮特吃饭场景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写出了皮特吃饭时狼吞虎咽、不顾形象的丑态。

C.小说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前文有多处细节暗示了老先生的窘迫困境,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读来“笑中含泪”,作者对皮特饱餐后情态的生动细致的刻画,将皮特身体与心灵的挣扎、精神世界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18.结合小说第10段划线部分,任选一个人物,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19.小说标题叫“两个感恩节的绅士”,请结合文本谈谈标题的含义。(5分)

 

五、写作(58分)

20.微写作(8分)

明天就是“腊八节”了,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对2020年进行回顾之,总难以忘怀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庞,请评出你心目中的2020年度人物(仅限一位),并为他(她)写出一段文质兼美的颁奖词,150字左右。

21.大作文(50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近几年,新教材推行、新高考实施。当今社会有一句话很流行:得语文者得天下。但是,也有学者说:语文的地位越是强调,越显虚弱。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