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古诗词分类鉴赏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1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教师版)

八月的边塞与田园山水(讲义)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及解析


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0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期中期末汇编:课外文言文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一模二模汇编:课外文言文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边塞诗习题集

北京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中秋节的团圆与分离(讲义版)

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语言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情感主旨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古诗词分类

一.诗歌阅读(共8小题)

1.(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有皱褶的纱。

(1)“玉楼春”,也作“木兰花”,是本词的 词牌 

(2)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下片所言何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词的词牌名.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解答】(1)“玉楼春”决定了词的格式,所以是词牌(或:词牌子、词牌名).

(2)扣住关键词句.“长恨”的遗憾之情;“留”,的留恋之意.

(3)首先指出“闹”的含义,“热闹、春意盎然”的意思.然后指出手法,把红杏写活了,最后点出情感﹣﹣欢乐.

答案:

(1)词牌(或:词牌子、词牌名)

(2)对无常、短促之生命的遗憾.对欢愉、美好之春光的留恋.

(3)指出“闹”字用得绝妙.(1分)对词句阐述(1分)以拟人(或通感)手法,(1分)灵动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1分)饱含了作者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1分)

【译文】

    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他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赏析】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片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下片再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烘托.“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这种对时光与生命的珍惜,与晏殊在富贵中所产生的“闲愁”同一根源,在宋祁其它词作中也时有流露,如《浪淘沙近》说:“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这首词最精彩之处,是第四句的“闹”字.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字,即传达出春日万物争喧的情景,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不过,也有人反对这个“闹”字.清代学者李渔曾写道:“闹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于诗词.”当然,这不过是他一己之见.对于春天,诸多诗家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观照.宋代无名氏有诗写道:“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该诗从两个方面对春日春风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我们知道,一年分四季,自然界不会永远是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人生也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道路上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风平浪静,不会总是月白风清,良辰美景,不会总是成功的欢乐、动人的微笑、甜蜜的絮语、悦耳的歌声.所以,当您的人生中遇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举步维艰的时候;当你的人生遇到“无边落木萧萧下”“黑云压城城欲摧”,困难重重的时候;当您的人生遇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天寒地冻的时候,请您不要气馁,不要退缩,不要一蹶不振,要相信当冬天到来的时候,春天还会远吗?最后,给朋友们送上两句话:一句是,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一句是,留得根蒂在,岁岁有春风.

【点评】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其《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熟悉的词牌还有“浣溪沙”“如梦令”“一剪梅”等。

B.“慵开”指梅花,“好睡”用比喻手法写出梅花延误花期而与桃杏同时开放的原因。

C.“自怜冰脸不时宜”写出生就冰清玉洁的梅花唯有乔妆改扮才能合春天之“时宜”。

D.“诗老不知梅格在”表明苏东坡认为石延年咏梅仅看取绿叶青枝是因不了解梅格。

(2)本词托物言志,吟咏梅花意在歌颂梅花的品格。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B.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D.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3)作者批评石延年不知红梅的本质,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梅格”的内涵。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在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把握诗中关键意象内涵的能力。要结合诗词中最能表现其品格的句子进行探究。

【解答】(1)B.“比喻手法”错,把“好睡”这一人的行为赋予梅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没有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3)“梅格”是指梅花的品格,“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写出梅花孤傲的本性;“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此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借梅花表现了作者虽面对被贬,但依然达观超脱的襟怀、洁身自守的态度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答案:

(1)B

(2)A

(3)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守;闲淡雅致;冰清玉洁;洒脱随性。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3.(2021春•驻马店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本诗紧扣题目写景抒情,由望月而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进而表达了期盼团圆的愿望;构思奇巧,起伏有致。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而“怨”,怨长夜漫漫;“竟夕”,写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熄灭蜡烛,满屋皎洁的月光让人心生怜惜,诗人披衣漫步户外,露水滋润肌肤,相思之情渐淡。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所思之人,不如在梦里与之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相思之切,情真意诚,感人至深。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请结合具体诗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涵与意境的能力,此题意境明确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我们需要答出描写了怎样的景,由景物而营造的意境的特点,再分析其传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1)C.“露水滋润肌肤,相思之情渐淡”分析有误,露水湿衣,相思之情更加浓郁。

(2)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写之景。在宽阔无际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睹月思人,想起了远方的亲人。诗人想象月光

普照天下,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同这轮明月吧,也在思念着我吧。这两句由景而入情,情景交融,写景雄浑阔大深邃,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答案:

(1)C

(2)在湛蓝浩瀚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渐渐升起,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两句诗情景交融,由沧海、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安谧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4.(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王维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钱起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注】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蕨: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巘:山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B.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C.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2)钱诗“山月随客来”﹣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B.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C.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手法的把握。要在仔细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其使用了怎样的手法。

(3)本题考查比较诗歌的内容与抒发的感情的不同点。在仔细理解诗句,抓住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字词句的基础上对其内容与感情进行比较。

【解答】(1)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这两句描写春夜的竹亭,清新静谧,远处偶尔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狗叫,隔着夜幕中的竹林,划破了这夜的静谧。以动衬静,表现春夜的宁静,选项中“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与诗的内容不符,故选A。

(2)B.“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运用了对仗的手法,“桃红”对“柳绿”,“复含”对“更带”,“宿雨”对“朝烟”,写出了春雨过后,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故选B。

(3)写景的内容不同:王诗除了写眼前景还回忆了在山中隐居时的情景,“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却忆将眼前和从前相勾连,诗人回忆了那山间溪边的小屋,那纵情田园的悠然自得,愉悦的生活让诗人怀念;钱诗主要写眼前之景,“山月随客来”,一轮明月高挂空中,“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竹林幽幽,月光朗朗,描写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抒发的感情不同:王诗“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采用首阳山伯夷采薇的典故,想象钱起归隐后的生活,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慕,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天将拂晓,黄莺啼叫,即将与友人分别,孤独似天边的云,写出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惆怅不舍。

答案:

(1)A

(2)B

(3)钱诗主要写当时的情景;王诗还写到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对钱起回去后生活的想象。

王诗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慕,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还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惆怅。

王维诗译文:

春夜宁静一切生物全都止息,不时听到隔着竹林几声犬吠。

却使我回忆起在山里的时候,有人家的地方远在山涧西边。

真羡慕你天明就要启程归去,安于采蕨生活轻视高官显爵。

赏析:

    此诗精悍短小,却神韵无穷,诗题即清晰明确,时间、地点、写作原委,一目了然。

    春夜的竹亭,清新而静谧,轻轻掠过的凉风,吹得竹林飒飒作响,远处偶尔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犬吠,隔着夜幕中青葱的林子,划破这夜的安宁。以动衬静,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悄然静谧的春夜图。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绪飘飞到了山中隐居时的场景,那山涧西边的简陋小屋,那纵情田园的悠然自得,那份清闲自在的生活情致呵…少府呀,明早天一亮,你就要辞官隐退、隐居山林了,可惜呵,我也就徒有羡慕之情啊!

    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画面,将诗人的心思无一保留地流露出来。此诗之妙一在首句,声音与环境的巧妙结合,以动衬静,细微处着手,渲染出静谧安宁的氛围与意境,让人恍若身临其境。二在末句,借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露出诗人对钱少府轻视官场、隐退而居的赞赏与歆羡,同时也传递出自己渴望早日归隐的希望。

    此诗与《赠从弟司库员外絿》的风格大有不同,同为赠词,亦同涉及到归隐之意,写作方式却截然不同。《赠从弟》开篇快吐官场之苦闷,后半篇从自然角度切入,转而对从弟的规劝,亦是对自己归隐的期待与进退两难的慨叹;《春夜》则给人以清新美好之感,意境之美油然而现,通过表达对钱少府退而归隐之举的赞赏也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之意。虽然作品中人物不同、事件亦不同,但都表露出诗人的同一种心思,那就是渴望归隐山林、悠闲而居的愿望,然写出来的方式却全然不同,一从诉诸不好的方面入手,一从构建美好画面入手,营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氛围,这在日后自己的写作中也应当加以斟酌与思考。

钱起诗译文:

春夜山中,明月随着客人的光临,慢慢地爬了上来;竹亭中觥筹交错,主人客人,饮酒赋诗,逸兴不浅。在这明月当空的夜晚,在幽幽竹林之下,清辉播洒,天地一片空明杳然,谁还会觉得桃花源遥不可及呢?黄莺鸣啼,天色欲晓,宴席将散,心中不免怅然;抬眼望去,白云一片,环绕于孤峰之上。

赏析:

    这首诗共六句。开头两句,一写客人,一写主人。起句实写客人,虚写主人。客人光临,主人自然要出来迎接。“山月”是实写,点题之“春夜”。月随客到,以助主人之兴。自然带出下句“主人兴不浅”:这句实写主人,虚写客人。主人兴不浅,客人自然也不会减半分,可见宾主之欢悦。起句说月随客到,“客”即诗人自己,大有反客为主的味道,显示了诗人与友人的亲密无间。三句“今宵”承“山月”,四句“谁觉花源远”照应“兴不浅”。春山夜月,幽幽修竹,月光朗照,一片朦胧,寂静安闲,而宾主逸兴不浅,远离尘世杂念,不能不让人想起世外桃源。此中暗含了诗人对主人生活的钦羡向往。最后写莺啼天将晓,主宾各散,如彼孤云之还绝巘。这里,“还”字点明宴会将散,诗人将还。着一“孤”字,显见诗人别后之失落与孤单。复着“绝”字,语意更甚,更为怅然。全诗清新幽远,读之回味无穷,如品香茗,久尝愈觉其香。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5.(2020春•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戍楼:军营城楼。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

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何种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达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1)C.“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错,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这是想象之景,是虚景,不是实景。故选C。

(2)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营造一种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开朗壮阔的基调。后两句,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意境,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三、四句“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香洒满关山。这两句还妙在将“梅花落”拆用,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当然,这是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同时,又用通感,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答案:

(1)C

(2)示例一: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虚写),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分)能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就可以给满分。

示例二:一、二句是实写,其描写的内容是:边关塞上,雪已化净,正是牧马时节。傍晚时分,战士们牧马归来,月色空明,忽然间,从戍楼上,飘来悠悠羌笛声。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虚景,仿佛梅花被风吹来,一夜之间,关山处处梅花开遍。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诗中也就含有了思乡之情;不过战士们的情绪却并不消沉低落。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

6.(2019秋•顺义区校级期中)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2)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3)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意象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意象的内涵。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选材的能力。作者写作内容的选择是为诗歌中心服务的,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用。

【解答】(1)B.“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2)B.“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鸣鹤”是风声鹤唳的意思,突出战争给人的创伤,只有B项是写战争的,与之相同。

(3)完成此题首先要结合注释了解“淝水之战”,写此内容是明显的借古讽今手法,然后根据诗歌注释【2】以及诗歌描写内容思考作者用意,要联系南宋朝廷的历史作答。

答案:

(1)B

(2)B

(3)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

赏析: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是宋代抗金名将李纲七首咏史词之一。作者的这首词结构谨严,语言刚劲,风格沉雄,是咏史词中的佳作。作者对于战争的描写,层层推进,有务不紊,既明写东晋方面的地利、人和,又暗写前秦由长驱直入到仓皇溃败的全过程,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战争或边塞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7.(2016秋•西城区期末)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    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   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 “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

C.“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

D.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

(2)词的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貌似在描写鲜明而令人愉悦的景象,但实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下面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与这一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B.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崔涂《江雨望花》)

D.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

(3)“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现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感情的把握.

【解答】(1)C“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属于强加,全词没有此种情感.这里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2)B 题干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乐景写哀情.ACD三项写的都是春景,表现低沉的情感;B项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3)赏析句子要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此句中“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属于虚写,是想象归家后的情形.分析此句情感不能只答一点,而要结合全词思考相关内容.

答案:

(1)C

(2)B

(3)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1分)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1分)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1分)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1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客居异乡凄冷愁闷,用于表达倦懒思归之心情,以及韶华易逝的感慨.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作者单用之.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同时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与作者的凄苦形象对比,突出思归的心绪.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一旦破败,不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8.(2019春•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东溪

宋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E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B.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

D.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E.这首诗歌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

(2)本诗颔联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任选一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要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判断表述的正误。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需要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手法分析,理解情感表达等。首先分析诗句中暗含的道理,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情感。

【解答】(1)C.分析有误。五、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和“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

E.“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分析有误,应是“造语平淡”,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

(2)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写的是野鸭子非常悠闲地在岸边打着盹儿,几株枯萎的老树竟然焕发生机,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了。“闲”“丑”都是将物拟人化了,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物以人的感情。这是一幅既闲适悠远又生机盎然的图景。“闲适”的当然不是野鸭,而是人,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喧嚣尘世,向往轻松闲适生活,流连大自然美景的感情。

答案:

(1)CE

(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诗人用拟人(情景交融、对比都可)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自然之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

参考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诗歌赏析:

     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采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先就第三句说: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旁母眠”,此句取景与杜相同。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热衷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欧阳修说梅尧臣“文词愈清新,心意难老大,有如妖娆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老自有余态”,正是作者“心意难老大”的自我写照。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它成为“名句”,其妙处是可以说清的。

   三、四句写水旁岸上;五、六句则写水中洲渚。梅尧臣《游隐静山》有“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会胜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夹洲后溪阔”。是东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所云“孤屿”。谢灵运有《江中孤屿》诗),而蒲茸为宣城山水间常有之植物。加上“浅浅”与“齐似剪”,形象尤为鲜明。“山净江空水见沙”,韩愈曾经这样写过。但韩写的是江是急流;梅尧臣在句中加上“平平”和“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之融和、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情虽不厌”,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尽管如此,仍然直到“薄暮”才“归来”。这和王安石“爱此江边好,流连至日斜”(《小舫》),用意相同。至于归到城中之后,就免不了车马驰逐,没有东溪那种闲逸之趣了。两句中有四层转折,在多狄转折中,写出最深层的含义,此是韩、柳“古文”的长技,以梅尧臣为“开山祖师”的宋诗的“以文为诗”,主要就表现在这等地方。它的长处,在于“尽意”;但言之太尽,形象性不免有所减溺,此诗末两句即过于质木。

  这首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至于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对诗歌语言的发展,很有作用。尤其是二、三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有浓郁的情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