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前讲解与课后练习
九月的丰收与失散(讲义)
登高 课前
课文拓展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
“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古人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数字,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这个节日怀有特殊的感情,这在不少诗歌中有所体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杜甫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①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②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
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
③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在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因此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来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内的杜甫雕像
1 .识记字音。
琵琶(___) 猿啸(___) 渚清(___) 潦倒(___)
【答案】pí pa xiào zhǔ liáo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琵琶”,pípá,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啸”,xiào,(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打口哨;(禽兽)拉长声音叫。“渚”,读音为zhǔ,左右结构,水中小块陆地。“潦”,liáo,落拓不羁,举止不自检束;颓丧,失意。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2)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4)渌水荡漾清袁啼。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5)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6)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7)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实在,确实 今义指书信、信息等 (2)古义暗 今义指熄灭,灭亡,消亡 (3)古义超出 今义抽出、超出、夺取 (4)古义凄清 今义 干净、寂静、公正廉洁、一点儿也不留等 (5)古义借指晚年 今义 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生 (6)古义遗憾; 今义仇视、怨恨 (7)古义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今义颓废、失意的样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1)古义:实在,确实;今义:指书信、信息等。句子翻译为: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2)古义:暗;今义:熄灭,灭亡,消亡。句子翻译为: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3)古义:超出;今义:抽出、超出、夺取。句子翻译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4)古义:凄清;今义:干净、寂静、公正廉洁、一点儿也不留等。句子翻译为: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5)古义:借指晚年;今义: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生。句子翻译为: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6)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句子翻译为:历尽了艰难苦楚和遗憾,白发长满了双鬓。
(7)古义:衰老多病,志不得伸;今义:颓废、失意的样子。句子翻译为:衰老多病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 .一词多义。
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___)
回朕车以复路兮(___)
奔流到海不复回。(___)
一日走千回(____)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____)
【答案】动词,回旋 动词,掉转 动词,返回 量词,次 动词,改变志向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动词,回旋。
“回朕车以复路兮”,我打算回头转身。动词,掉转。
“奔流到海不复回”,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动词,返回。
“一日走千回”,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量词,次。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道路如果正直,就算死也不会弯曲。动词,改变志向。
4 .一词多义。
急
白帝城高急暮砧(___)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___)
【答案】形容词,急促的 形容词,迅疾 名词,急难,危难的事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形容词,急促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形容词,迅疾。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名词,急难,危难的事。
5 .古今异义。
万里悲秋常作客(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
【答案】古义:指远离故乡。今义:指路程遥远。 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古义:指远离故乡。今义:指路程遥远。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6 .一词多义。
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
必先苦其心志(___)
劳苦而功高如此(___)
【答案】副词,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形容词,辛苦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副词,极。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苦而功高如此”,这么大的功劳。形容做事勤苦而功劳很大。形容词,辛苦。
7 .《登高》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答案】凄楚、悲伤、孤独、沉郁。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要想概括《登高》给人的总体感受,就需要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如什么景,如什么事,如什么情,根据这些来概括感受。《登高》这首诗歌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如“急风”“高天”“哀的猿啸”“盘旋的鸟”“萧萧落下的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由此可知,这首诗歌给人的感受是凄楚悲伤的,是孤独沉郁的。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_____________)”“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_____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
B.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
C.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
D.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提炼,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文段中用于从社会现象中提取,而不指文笔,所以用“提炼”。
②咫尺天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隔千里那样难以通行或难以相见,也形容在不大的画幅内展现出辽阔深远的景象。文段中指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故选“咫尺千里”。
③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大刀阔斧,比喻做事情果断而有魄力。文段中用于修饰李白写诗歌的手法果断而有魄力,故选“大刀阔斧”。
④腾挪跌宕,表示起伏动作大,气势雄浑。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文段中指的是杜甫诗歌情感变化大,故选“跌宕起伏”。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语句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作答本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根据上文“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可知,括号处要选具有“意象密集”这一特点的诗句,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中选用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意象密集,故括号内应选该联。
故选D。
【小题3】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本题中,杜甫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所以“忠君”和“爱民”是杜甫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所以两句话要放在一起,排除B、D两项。A项,“并非不认为”表肯定,意思是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后文说到“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说法矛盾,排除A。
故选C。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社甫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辗转奔波,有的时候甚至不知夜宿何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的存在,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
与这件大事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他中秋之夜在长安的俘虏营里写了一首思家诗。他想象:孩子太小不懂事,在这中秋之夜,只有妻子一人在抬头看月,思念自己。“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既然站了那么久,① 。请看,他与李白是多么不同。换了李白,绝不会那么细腻、那么静定、那么含蓄。
但是,这种风格远不是杜甫的全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样的诗句,连李白也要惊叹其浩大气魄了。
杜甫的诗歌天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在形式、风格上也是这样。杜甫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既承接着他之前的一切,又开启着他之后的一切。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② 。这就是杜甫。
【小题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引用 | B.拟人 反问 排比 |
C.设问 引用 排比 | D.设问 拟人 夸张 |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无论多小多穷多苦的村落、家庭和场面,他都能看到听到,并为之叹息和流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小题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有着较强的感染力;②原句在动词前加上:“静静”“细细”“长长”“默默”等叠词作修饰语,既更加生动形象,又使音的和谐;③原句多用简短的整句,兼以散句,整齐中有变化。
【小题3】①她裸露在月光下的手臂也应该有些凉意了吧 ②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文段中没有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从修辞手法上看,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从用词上看,“静静”“细细”“长长”“默默”等叠词的运用使原句音韵更加和谐。从句式结构上看、原句多用整句,偶有散句,整齐中兼有变化。
【小题3】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既然站了那么久……”与“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的对应关系,可以推测此处应填“她裸露在月光下的手臂也应该有些凉意了吧”之类的句子。
第二处,根据“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和前面的“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可以推知此处的答案。
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
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0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之根,每一个节日都是情感的寄托。仿造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落后,清扫祭台怀亲人。
材料:
元宵节 端午节 重阳节
登高远望思故人 划动龙舟吊贤人 游赏花灯享团圆
火树银花 粽叶飘香 暮秋九月 仲夏五月 菊花绽放 寒冬一月
【答案】元宵节——寒冬一月,火树银花,游赏花灯享团圆。
端午节——仲夏五月,粽叶飘香,划动龙舟吊贤人。
重阳节——暮秋九月,菊花绽放,登高远望思故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题干中要求“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所给的材料,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按照“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可将所给的词语俗语分成三类:能体现“元宵节”这一节日特征的有:游赏花灯享团圆、火树银花、寒冬一月 ;能体现“端午节”这一节日特征的有:划动龙舟吊贤人、粽叶飘香、仲夏五月。 能体现“重阳节”这一节日特征的有:登高远望思故人、 暮秋九月、菊花绽放。然后再分析仿写的例句,内容上按照例句的节令时间、物候特点、人文活动的顺序排列即可。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除了饮酒、赏菊、登高外,__________________。因“糕”与“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到了宋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互相馈送重阳糕外,_____________。据《梦梁录》卷5《九月》记载,重阳节人们把米粉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为什么要插旗?不是为了好吃,只是为了好看。当然,除插旗外,______________,南宋三大将领之一的张俊重阳节送给宋高宗的糕点就是把它们扎成假山和盆景的样子。
【答案】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 对于重阳糕的装扮也多有讲究; 重阳糕还有别的装扮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中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中,
第一空处,结合后文出现的“糕”“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互相馈送重阳糕外”可知首句中的关键词要有“重阳节”“重阳糕”,再根据前面“除了……”在句子中做状语,所以填的句子还要有主语,且“饮酒、赏菊、登高”又是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因此可以填“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
第二空处,根据后文《九月》记载的内容,可知是让重阳糕“好看”,是在给重阳糕装扮,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则体现的是装扮的讲究与做法。前面已经存在主语“人们”,再根据关联词“除了”因此可以填“对于重阳糕的装扮也多有讲究”。
第三空处,根据前面“除插旗外”,可知是写对重阳糕的装扮,再结合后文“把它们扎成假山和盆景的样子”,可知是其他别的装扮,因此可以填“重阳糕还有别的装扮”。
《登高》课后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B.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C.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D.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与《登高》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游》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和对自由性灵、独立人格的追求。
B.《登高》的尾联写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C.《梦游》运用夸张、联想等手法描绘了迷离瑰丽的梦中奇景,极富浪漫色彩。《登高》 写登高所见,创设清新明净的意境抒发诗人复杂的情感。
D.《梦游》是一首古体诗,形式灵话,句型多变。《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两首诗的形式与诗人的情感都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3.下列诗词都是描述秋天景致的,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B.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C.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D.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5.下列对《登高》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从形、声、色、态方面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B.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条、空旷辽阔的景色,上句仰视,下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的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中。
D.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6.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诗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手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是诗人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韩愈写此诗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俗名羊踯躅,色红而鲜,杜鹃花科。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通过山净“江空”“水见沙”等意象的描述写出阳山贬所的环境,其天地肃清之感与杜甫《登高》诗首联意境相似。
B.颈联抒情言志,表述心迹,感恩同处逆境之中的张十一有诗相赠,为自己和友人打气,鼓舞精神。
C.尾联直言读罢友人诗后的反应,陡然惊觉双鬓如霜的毛发增加了一半,产生一种年华虚度,功业蹉跎,时不我待的悲慨。
D.诗歌前半写贬所之景,后半抒“报恩”之思,构思精巧,对仗工整,语言明白,音节流畅。
11.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该诗写于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当时战乱动荡未平。②卤莽:苟且求生。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意蕴丰富:诗人穷困潦倒,餐霞食柏,权且充饥;明霞翠柏非俗,借此彰显自我,脱俗守节。
B.颔联由面到点,写世人囿于乱世,说自己世道艰难,反映诗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
C.颈联具体写诗人的贫苦,写衣食皆从“寒”字入笔。“不爨”是因“井晨冻”;严冬无衣,夜寒难御。
D.该诗语言平实,格律严谨,以小见大,融个人遭际于国家乱离中,可谓时代之缩影,历史之记录。
13.本诗尾联与《登高》尾联一样写出了诗人作为社会底层百姓生活极其贫苦的境况,但写法有明显不同。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②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③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④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②莫,没有。③槎(chá),木筏。④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
14.杜甫与______合称为“李杜”,被后世称为“_______”。
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海”表明江水的宽度和深度,且具有动感,是引发诗人灵感的重要原因。
B.首联是诗人对刻意求工的艺术追求的总结,此特点在《登高》诗中有所体现。
C.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江水,只用水槛垂钓、故着浮槎来暗示锦江的水势之大。
D.诗人行将衰老,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
16.诗中的“短述”流露出作者对诗歌创作从执着到平和的心态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②别,今听玄蝉我③却回。
五夜飕飑④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⑤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当是刘禹锡晚年所作,沈德潜曾评价此诗:“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②君:秋风对诗人的称谓。③我:秋风自称。④飕飑:这里形容遒劲、清爽。⑤拳毛:卷曲的马毛。
17.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18.与杜甫《登高》诗中的颈联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烧火做饭。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食“翠柏”“晨霞”来表现自己乱世中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节。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坚守“吾道”。
C.颈联描写了百姓晨炊无米、夜寒难御的贫状,传达出对百姓的同情。
D.尾联诗人说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
20.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①
张祜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②。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年),受元稹排挤,此时张祜寓居淮南,几年后逝世。②堪,满意。孙盛,晋代人,其不作谄谀之文。王弘,晋代人,江州刺史,王弘知人善用,待人有度。《晋书?陶潜传》中记载,王弘欲结识陶潜,然陶潜喝醉不受王弘之邀。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菊霏霏”描写了菊花盛放的景象,“急管繁弦”写出了音乐节奏的急促。
B.首联、颔联写景,绘形、绘声、绘色,视听齐备,描绘了齐山秋天绚烂的秋景。
C.颈联运用典故,突出了诗人自己就像王弘一样知人,待友人为知己的情怀。
D.诗人晚年仍漂泊他乡,季节的更替更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深沉的感触。
24.同为登高所作,该诗与杜甫的《登高》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雨后蝉鸣比兴。诗人病愈登亭,心情轻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感到高兴而在欢快地鸣叫。
B.颔联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愈后频频把盏,借酒排遣深重的思乡之愁,而深重的乡愁只能借做归乡梦暂得缓解。
C.颈联下句,化用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诗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喻别情之盛;贺诗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暗喻失意之恨。
D.“秋风发上生”化用李贺的“秋风白”,却比之更为新巧,不仅指秋风吹白了头发,更有秋风萧萧的萧瑟之感,暗示诗人凄冷的情怀。
26.同是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黄”字,本指入秋后树叶的颜色,此处活用为动词,描绘梧桐在秋霜的浸染下变成了黄色的。
B.诗人在月色下回家,听到远处传来百姓捣洗白练的声音,觉得百姓的生活分外艰辛,心生悲哀之感。
C.颈联写诗人想要南渡没有渡船,想要北归秦川又为战争所阻,表现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苦难。
D.诗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契合律诗“起、承、转、合”的写法,格律严谨,情感真挚,富有意蕴。
28.本诗尾联与诗人的另一首诗作《登高》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躬耕
陆游
莫笑躬耕老蜀山,也胜菜把仰园官①。
唤回痴梦尘机息,空尽闲愁酒地宽。
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②
十年世事茫如海,输与闲人静处看。
(注)①杜甫曾有感于园吏所送菜多杂野菜,作《园官送菜》诗。陆游曾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②两联分别化用杜甫《曲江》《雨过苏端》诗,其中“微雨过苏端”是写杜甫冒雨访问苏端。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感慨自身年老,用杜甫“园官送菜”的典故表明自身才华惨遭埋没。
B.颔联“痴梦”一词饱含辛酸与无奈,与现实的“闲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C.颈联暗含无奈,诗人屡遭挫折,壮志难酬,只得寄付于友人交往之乐。
D.尾联突发感慨,体会人生真谛,十年间忙忙碌碌,到头来却还不如闲人。
30.本诗仅有首联提及“躬耕”,为何以“躬耕”为题?请结合颔、颈两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万事非”三字,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B.颔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何处访庭闱”。
C.颈联虚实相生,黄牛峡的景色乃是实景,而白马江头则是诗人想象之中的虚景。
D.这首送别诗笔力苍劲,伸缩自如,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3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3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高卧沙丘城”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渲染凄寂的气氛。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D.诗人送别了杜甫,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34.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 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公元758年,李白被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遇赦,回到江陵。当时杜甫远在北方,尚不知李白已遇赦放还,忧思深重,写了两首记梦诗。
3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云”是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蕴含漂泊不定之意,李白就写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此处的“浮云”与对句中的“游子”相应,喻指李白。
B.紧接着的第三四句诗,诗人通过想象,侧面着笔,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结想成梦,却说对方情意深厚,所以来梦中相见,这样巧妙而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故友的一片深情。
C.“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中的“冠盖”借喻“达官权贵”,突显出权贵们穿戴用度的华贵,与李白的“憔悴”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诗人对李白遭遇的不平之气。
D.“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的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意即如果天道宽宏,就不应这样对待李白,表达了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不公世道的愤慨之情。
36.“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这几句诗写梦中李白的幻影,请结合诗句鉴赏梦中李白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①
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②。
(注)①这是杜甫咏西岳华山的诗,当时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诗中的玉女洗头盆、车箱谷、箭栝峰、通天门皆为华山著名景点。②白帝:即少昊,古代汉族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真源:本源,这里指仙道。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奇特的想象,描写周围山峰像儿孙一样拱卫着华山主峰,凸显华山之雄伟。
B.颔联紧承首联,叙写诗人极欲登山,而“安得”二字表明了诗人的愿望难以实现。
C.颈联写诗人预知进了车箱谷就无法回头,箭栝峰像一支箭头直抵通天门,难以攀爬。
D.尾联融情和理于景,诗人决意等待天气稍稍转凉之后,再登上华山之巅峰寻求仙道。
38.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表达
39.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登高”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例句:登高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40.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下面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进行扩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内容全面准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1.请结合杜甫《登高》一诗的意境,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进行扩写。要求:使用描写的方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述思维就是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例如“叙议结合是书评写作的重要技法。叙,可以让内容饱满;议,可以让观点突出。”请运用这种思维特点,为下列语句补写一段文字。要求:(1)文意完整,逻辑合理;(2)字数为40-60字(含标点符号)。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情景俱佳的七言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因”是“根据、顺着”之意。此句大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故此项解释错误。
故选D。
2.C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内容、手法等综合鉴赏能力。
C项,“清新明净的意境”错。《登高》这首诗运用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雄浑开阔的意境。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3元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