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重返联合国(中)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重返联合国(上)

正文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抵达巴黎时,法国各界很关心中国人的到来,但我们不接受记者采访,不过可以照相。除了乔冠华,外国记者不知道谁是谁,就专挑最魁梧的照,结果报纸一出来,司机张师傅和厨师被放在头版报道中特别突显的位置——他们两人长得比较富态、白净,外国记者遂把他俩推断为代表团的领导。我们看后哭笑不得,觉得资本主义国家报纸的记者真是以貌取人啊!

在巴黎过了一夜,11月11日,我们代表团分别乘坐两架不同的法航班机飞纽约。当时警惕性很高,怕代表团都乘同一架飞机,万一飞机出毛病就麻烦了,不如乘两架飞机,保险一点。

上了法航飞机,乔冠华等人坐头等舱,工作人员坐经济舱,我们这些翻译坐在靠近头等舱的地方。上飞机后,发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著名新闻主持人真不得了,他们摸清了乔冠华是乘哪个航班飞纽约,专门从美国赶过来,也订了该班机的头等舱机票,坐在乔冠华旁边。尽管乔老爷当时不接受采访,可是在那种情况下也不能不和他们聊几句。美国记者的这种敬业精神是让人钦佩的。

为了谈话方便,一些翻译被安排在离乔冠华不远的地方,我也坐在靠近头等舱的座位上,因此听到乔冠华对美国记者的应答。当对方请他展望中美关系前景时,乔冠华说:

中国采取现实主义政策,希望对方也采取现实主义政策,那么事情就好办得多。敌视中国乃至忽视中国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难道这样一来中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吗?

我当时32岁,跟现在的年轻人比起来也不小了,但那会儿还是代表团里的“小萝卜头”。之前我与乔冠华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此次近距离听他谈吐,发现他果然潇洒而犀利,让人印象深刻。我顿时觉得,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飞机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前,机长跑过来说:“告诉大家一个消息,纽约机场有500多名记者在恭候诸位的到来。”

1971年11月11日,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黄华为副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达纽约。图为乔冠华团长抵达纽约后,在机场和友好国家的代表们握手。

飞机停稳后,上来迎接中国代表团的,有联合国礼宾司的官员和法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斯卡拉布尔。斯卡拉布尔讲一口很漂亮的英文,我本来上去准备做翻译,但是他跟乔冠华交流很顺畅,就不需要翻译了。

1971年11月11日,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

走下舷梯,我看到长长的车队在等候我们。不远处,果然有500多名记者,黑压压的一片,挤在台阶扶梯上。乔冠华读了一篇讲话,由唐闻生翻译。当时国内还比较封闭,乔冠华讲完话后不接受任何记者的提问,就上车直奔位于纽约市中心的罗斯福旅馆。

中国代表团成员,1971年12月摄于罗斯福旅馆。

为什么选择这家旅馆?因为这里离联合国比较近,在麦迪逊大道上,在43街和44街之间,走路到联合国最多10分钟。我们把罗斯福旅馆的14层楼全包了下来。西方人忌讳13,我们的14层楼实际是13层。代表团一行近40人,全部住在这里。

1971年11月1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率代表团抵达纽约后,向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挥手致意。

抵达罗斯福旅馆时,大堂里有很多记者,给我们照了很多照片。我们不接受采访,他们问问题,我们只是笑笑、不回答。

各国代表团和当地人都对我们很好奇。我们穿一色的中山装,他们觉得很新鲜。当时记者对我们紧追不放,每天都有一批记者等在旅馆大堂里,我们出入他们都照了不少相,总说“问你两个问题”,我们不回答,他们就问:“你早饭吃了什么?”第二天报上的消息就是中国人喜欢吃什么等等。

中国重返联合国确实是一条大新闻,中美隔绝了22年,人家对我们所谓“赤色中国”不了解,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感兴趣。

“照相不要钱!”

我们抵达纽约后,正赶上一个周末,联合国不上班。11月15日,星期一,联合国第26届联大举行专场会议,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

当天上午,我们一行乘车赴联合国大会会场,是从代表入口进入联合国大厦的。我们到达联合国总部时,入口处挤满了记者。抵达联合国大会会场时,里面的各国代表已经相当多了,很多代表跑上来与乔冠华等人握手。当乔冠华等人坐到中国代表团席位上时,这可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记者早就在那里等候了。第二天,很多报纸头版头条登出了记录这一刻的大幅照片。

1971年11月15日,阿尔巴尼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萨米·巴霍利在第26届联大全体会议上发言,欢迎中国代表团。

欢迎中国代表团的专场会议原定开半天,但是由于报名发言的代表太多,不得不延长,开了整整一天,共有57个国家的代表发言。发言的有一个匈牙利的副外长,当年他曾留学中国,所以就用中文发言,因为中文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

我们去了以后,联合国的中文翻译也很高兴,因为过去蒋介石的代表在那里都讲英文,中文翻译没有事干,被人看不起,因为不干活儿啊!但是我们一去就讲中文,大会小会都讲中文,他们就很高兴。一位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了20年的官员说:“这一整天,会议大厅始终坐得满满的,在联合国,如此众多的人出席会议是空前的;如此热烈的场面也是空前的;如此众多国家的代表争先恐后地为一个国家的代表团致欢迎词,更是从来没有出现过。”

我坐在现场听各国代表发言,思绪万千,心潮澎湃。许多发言者批评把中国排除在联合国之外是不公正的,其矛头指向十分明确。美国当时是反对恢复中国席位的,看到这种气氛也坐不住了。当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老布什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发表了讲话,他倒是很坦率,说:“我们是反对你们来这里的,但你们还是来了,我们作为东道国,welcome(欢迎)!”

1971年,我投身外交工作已经11年了,直接听美国大使讲话,这还是第一次。我觉得美国人还是相当坦率的,对于他们的失败没有回避,而是直截了当地承认。这在外交上是不大容易的。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代表发言,欢呼中国重返联合国,欢呼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我在现场真实地感到:历史潮流推动中国重新回到了联合国。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独立和解放的事业是正义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也是对中国人民从事的正义事业的一种承认。作为外交人员在现场那种兴奋和自豪感难以名状。

联合国大会会场外面,是印度尼西亚厅(因为在厅里摆放了印度尼西亚赠送的艺术品)。厅里有一些白色的皮沙发,乔冠华团长经常在那里会客,我有时去那里做翻译。

乔冠华会客也是外国记者追逐的目标。有一次外国记者照相的时候,乔老爷开了个玩笑,说:“照相不要钱(free picture)!”讲完之后,他和记者们都大笑起来。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照片中,那张“乔的大笑”的照片就是那时照的。哈哈大笑反映了乔老爷当时的心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态。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重返联合国(中)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