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设计院后,他发誓再也不给别人做嫁衣了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公众号 计成,作者朱河
编辑 | 李萌
梁海涛是一个豁得出去的人。两个小时的对谈中,不论是公司领导、甲方,还是业内同行,碰到让他“不爽”的事情,他都会毫不客气的口吐芬芳。不了解他的人,会误以为他是个愤青。
在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之后,梁海涛依旧保留着这份“尖锐”。这从工作室对外的公号文章中便可以窥得一斑。
“我们要求客户按相应阶段付款,其实和客户到了节点要求我们按时完成设计工作是一回事,不然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和耍流氓没什么两样。”
01
毕业头三年
2013年,梁海涛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之后,他只身来到上海,希望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做出点成绩。选择上海,是因为他觉得上海这座城市相对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把握得刚刚好。”
“比如在北京,你上了出租车,司机可能会一直在那逼叨,你根本不想听。你让他别说,他会觉得你冒犯了他。但在上海,你坐上出租车,从上车到下车,你一句话不用讲也没关系。”梁海涛说。
大四的时候,梁海涛也去过北京,为了实习。当时每月实习工资3000,公司提供住宿。临走的时候,公司还多给了他1个月工资,实习俩月发了9000。只是北京的雾霾,让他望而生畏,“太恐怖。”
来到上海后,梁海涛在上海一大型民营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当被问及为何从建筑转到室内,他直言,“设计院把我对建筑设计的热情,消耗得一点都不剩。”
“我发现那一年半的时间里,是个持续输出的过程。因为我所在的部门只做投标,一年下来几乎没有任何项目落地,我记得总共做了20多个投标。一两个星期做一个,没有任何生活可言,自我认同感非常低。然后,还有一些人事上很恶心的事情。”梁海涛告诉「计成」。
工作方式和工作氛围的不理想,梁海涛准备谋求改变。他表示,如果长期按照这种工作状态走下去,他几乎可以预料自己在五年后甚至十年后的样子,“那不是我想要的。”
△ 梁海涛(摄影师©Jeremy Lam)
2015年初,梁海涛所在的民营设计院董事长再创业,做互联网家居平台,董事长想邀他一起。对于想换一种工作状态的梁海涛而言,这是个机会。更何况,作为设计师,转型到互联网家居行业,也算学以致用。
同年4月1日,梁海涛正式入职新公司。
从编辑开始,到市场专员、市场经理、业务经理,半年之后,他就做到了公司的业务总监。跟在设计院的工作不同,这份工作需要跟人打交道,每天跟不同的人开会,谈合作。
年底,梁海涛选择离职,原因是薪资没谈拢。公司包括他在内有五六名总监,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有负责市场的,有负责IT的,有负责媒体的……尽管同为总监,但薪资待遇却有区别。
“既然大家都是总监,虽然负责不同的方向,但都有KPI对吧。你对我也有KPI,为什么不能同工同酬呢?”梁海涛说,“我就去找公司谈,谈的结果就非常的不尽人意。然后我当天上午就收拾东西回家了,我说‘老子不干了’。”
后来,在同事的撮合下,梁海涛又和公司谈了一次。他要求自己的薪资“要跟最低的那名总监一样”。结果,薪资不变,领导表示可以给他8万的期权。
“当时他就跟我讲,5年后这个钱会值多少钱。”梁海涛不接受,“我还要再把未来5年的青春放进来,然后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结果,这不是画大饼吗?”
02
不给别人做嫁衣
从第二家公司离职后,梁海涛再没找过工作。
那是他毕业后最郁闷的时候,尽管换了两家公司,但是同一个老板。在他看来,当初董事长出来再创业带着他一起,应该很看重自己。没想到在谈钱的时候,别人如此“客观理性”。
不过,对于第二份工作,梁海涛并不后悔。“我觉得还挺好的,因为如果当时我没有出来,可能我现在还是在那样的一条路上,在传统的设计院继续做。”
2016年到2017年,梁海涛就靠着自己的一点积蓄在上海“闲”了近两年。期间,也接过一些设计的活儿,但大多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项目。
除此之外,朋友也会帮忙介绍一些外包项目,这些项目往往都是些吃力不讨好的项目。通常,一些设计院会将那些没什么“油水”又无法拒绝的项目推给外面的私人团队。而这些人,就成了别人口中的“枪手”。
“你做外包项目的时候,人家公司说的第一句话就很明确,这个项目做得再好,它都要落到我们公司的品牌库里。这意味着,你做得再好,也不能写你的名字。还有就是结款的问题,有些公司会说,等我们的母合同结完款,我们再给你结款。”
梁海涛非常不理解这种做法。既无法署名又要承担结款风险,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买卖?不过,他也碰到过一些好的合作方,会提前垫付一笔费用。终归,这类合作方还是可遇不可求。
对于“失业”中的梁海涛而言,接外包项目也是个被迫的选择,毕竟要生存。但他表示,“但凡有选择,就不要做外包。”
后来,一位朋友接到了上海万科的项目,规模比较大。朋友邀请梁海涛一起做,被他拒绝了。
“朋友说,你自己做,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上海万科这种项目?我就跟他讲,这辈子我再也不要给别人做嫁衣了。我也不知道下个项目在哪里,但是我做一个项目,就要写自己的名字。”
那两年中,梁海涛基本都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做。除了工作,他更多的时间都在拷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到底能做什么。但有一点他很明确,“我要做自己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梁海涛找到了信心。对他而言,这是一个转折点。
2017年底,朋友打算开一家咖啡馆,委托梁海涛做室内设计。咖啡馆面积不大,只有十平米,但他格外用心。前前后后,他花了四个月时间去设计、打磨,甚至还亏本了,好在最终的落地效果让朋友很满意,梁海涛自己也很欣慰。
他说,“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也是在那个时候,梁海涛打算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03
从建筑到室内
成立工作室的第一步,自然是租场地。梁海涛相中了一家合适的地点,房东开价每月6500。对于“失业”近两年的人,一年七八万的房租是笔不小的开销。于是,他就跟房东砍价。
“我就跟房东说,周叔,你的租金能不能稍微便宜一点,我们也是刚刚创业。他说,你想便宜多少,我说我也不知道。一番商量后,房东说,那4500好了。”
最后,房租每月4000,另送两个月的免租期。
2018年2月,梁海涛和大学同学一起,成立了锦莳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目前共4个人,梁海涛和同学为合伙人。工作室主要业务以室内设计、空间设计偏多。
△ 梁海涛与工作室成员(摄影师©Arttteeezy)
从建筑设计转型到室内设计,梁海涛强调,“不是说我一定要去做建筑设计,或者我一定要去做室内设计,而是现实状况我没得挑。难道我没有建筑设计可做了,我就不做设计了?我喜欢的是设计这个事儿,甭管建筑还是室内,有什么样的机会,你把它用心做好就行了。”
客观而论,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份量”确有不同。从入行门槛到专业话语权,建筑设计师似乎更胜一筹。可即便如此,梁海涛还是选择了后者。与其说这是一种妥协,不如说是另一种自我实现。
△ 锦莳工作室作品(摄影师©Arttteeezy)
“很多建筑师都在孤芳自赏,觉得自己是建筑师就怎么样了,其实屁都不是。就连卖包子的大妈都知道诺贝尔奖,出了建筑圈,谁知道你普利兹克?”
成立工作室之后,由于过于年轻,梁海涛也被甲方质疑过。一次,在跟甲方汇报的会议上,对方以他太年轻担心“经验不足”为由,打算毁约。而不久前,双方刚签下合同。
不仅毁约,对方还要求退还已支付的费用。梁海涛当场拒绝,“你们认为我年轻,担心我经验不足,那你们早干嘛了?我年轻可以不懂事,你们也不懂?单方面毁约,费用不仅不退,你们还要赔偿我违约金。”
他坦言,跟传统的室内设计师相比,他肯定还差得很远,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是建筑出身,所以我有他们所不具备的点,我会尽量寻求自己的差异化。”
不久前播出的《十三邀》中,马岩松的那段话让他找到了共鸣。“有一次做竞赛,他在提交的作品上写了一行小字‘谁不选我的作品谁是猪’。我觉得我也是会写这句话的人,有时候我也觉得,谁觉得我的设计不好也是眼瞎。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真诚的表现。”
在梁海涛看来,做人首先要真诚,真诚有两面,一面是真诚待人,另一面是真诚待己。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后者。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章版权归「计成」所有。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