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为何肃木丁可以如此新锐?

UniDesignLab 2021-05-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ZaomeDesign Author ZaomeDesign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内容出品:ZaomeDesign

选题、采访、编辑:Avery Li 、wiku



01“肃木丁”名字的来历?




纪啸林:是我和丁樯的名字各取了汉字的一半,“林”“樯”也都有个木,就省了一个。





02之前有一篇纪老师的访谈推文,题目叫“带狗上班的建筑师”,非常可爱。事务所的工作氛围是怎样的?




纪啸林:我们的工作氛围可没那么轻松惬意,而且现在搬了新办公室,狗也没法天天带着,偶尔带过来给同事们撸一下,譬如刚完成一个项目的大节点,就带过来,也算是给同事们紧张之余的调剂吧。而且谷墩儿(狗的名字)非常友好粘人又可爱,就是有点笨。


我们日常的工作氛围确实没那么浪漫,一是项目很多都是国际竞赛,时间紧凑;再有项目本身也都不是能玩浪漫的类型,大都需要冷静思考;另外我们团队的价值观还是比较严谨的技术流以及职业建筑师导向,这些都让我们没法特别放松的边玩边做。但团队协作跟沟通效率是我们工作氛围的基础,现在核心同事之间还是有配合默契也能积极贡献的。


但是我们办公室所在的那栋楼很赞,紧挨着车公庙地铁站,周围吃的很多,商务公寓那种,楼里面有个通高的大中庭,围着大中庭都是各种小作坊,健身房、按摩推拿的、美容的、美甲的、微整形的甚至还有采耳的,非常方便。




左:在工作室等它爸下班的谷墩儿

右:肃木丁办公室所在商务公寓的中庭 ©肃木丁



03作为一个主创有着跨行业背景,并致力于建筑与多学科联动的工作室,你们提到了肃木丁会为建筑行业和城市带来“意想不到的差异”。肃木丁与其他创作团队最大的特殊性在哪里?




纪啸林:“意想不到的差异”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吧,我们一直尝试做一个有独立价值观和立场的公司,但是价值观和立场很多时候也是基于我们对趋势的预判。


譬如当房地产市场很火,大家都一窝蜂去抢这个市场的时候我们却在尝试别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因为肃木丁成立的时候为房地产市场做设计已经不是“弯腰就能捡钱”的状态了。


但当肃木丁刚成立的时候,民宿、改造、网红店、跨界室内、小而美这些很火,我们也没朝这个方向去尝试,因为就算我尝试了,也只是趋势大军里的其中一个,竞争惨烈也没有差异。所以我们就尝试一些有规模且更重口味的项目,超高层、文体综合体甚至大基建,因为这块基本都在境外事务所和大院手里,像我们这种初创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现象,于是差异就有了,再遇到相对公正的竞争环境,机会也就跟着有了。


抛开价值观、立场这些比较虚的东西,单从技术来看我觉得肃木丁跟其他创作团队的差异其实不大,至少能力的差异不大,甚至跟有些同行比我们还要逊色很多。如果非要说这方面的差异或者特殊性,我觉得一是我和丁樯在成立肃木丁之前都是做落地的,我俩在香港打工的时候都没做过方案,所以我们基本没受其他事务所原创风格的影响,而且让我们拥有更客观的工程思维和视角;再有就是肃木丁有丁樯,他是拥有宏观思维和精准判断力的天才,而且不太会受表象迷惑,他让肃木丁拥有不同的视角和方向预判,这非常重要。





深圳华为科技新城坂雪岗艺术中心 ©肃木丁

深圳机场T4航站楼模型 ©方泽模型



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模型 ©方泽模型


深圳前海一丹中心模型©方泽模型


深圳北站红山社区跨铁路连桥模型©方泽模型




04肃木丁一直致力于“接轨国际”,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聘用外籍员工为“国际化”的判断标准,强调的似乎是建立在世界性的“工业文明”背景上的价值观建构。为什么选择回溯“工业文明”?




纪啸林:这个问题好大啊,我有点接不住。


我真不敢说我们做到了“接轨国际”,就算我敢说,同行们也不会认吧。但我们确实会拿“国际化”作为我们选择项目的标准,譬如一个明显倾向选择国际团队的项目的国际竞赛,同时还要求带概念提案资格预审的,我们是必须尝试的,一是费用很有保障,二是相对公平,尤其在深圳。


我们早期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尝试过几把,发现真的有机会,而且对团队整体各个方面的提升帮助都很大,不仅是商业运营,还是团队战斗力,甚至知名度提升。之后就一直这么坚持了,慢慢的我们团队都会习惯这种玩法,会刻意选择很顶尖的国际竞赛和竞争对手,因为对我们这种纯种大陆初创团队来说,参加任何类型和层级的竞争大概率都是输,如果有机会我们情愿输给大牌,更何况运气好的话还有赢他们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的项目,或者很多项目的邀约,基本都是“接轨国际”或者“国际化”的类型了,我认为这是项目或者竞争对手带给我们的附加光环,当然我们也曾经为这件事非常努力过,因为这种机会太难得了。


我们很自豪的是,走到现在我们都是靠自己搭起来的本土团队和草台班子,当然这么说会伤害到我们公司的小朋友,但我想这也是他们自信心的来源吧。现在我们好多小朋友在领英这些网站上都有收到境外知名事务所的关注,他们也很自豪,不管肃木丁看起来的状态有多接地气,至少在肃木丁的工作履历是受其他国际团队认可的。我们也希望本土化的状态能成为我们的标签甚至企业文化吧。


关于“工业文明”这件事,确实是我和丁樯成立肃木丁前就想的比较多的一件事。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基于前沿技术或者先进生产力,同时能被社会和产业认可,如果能对它们的发展有所贡献就更好了,那我们的作品也会成为“工业文明”的组成部分。


回溯“工业文明”,是想看一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和城市技术是怎样出现并发挥作用的,这其实有非常微妙的关联,而相互关联的逻辑在当下以及未来也是同样发挥作用的,这能让我们的工作和判断拥有相对客观的坐标系,而不至于陷入无尽的建筑师执念或者主观审美的泥沼里拔不出来。




南京未来花园矿坑综合体交通系统集成效果©丝路视觉

南京未来花园矿坑综合体交通系统集成效果©丝路视觉
 
南京未来花园矿坑综合体交通系统集成效果©丝路视觉

南京未来花园矿坑综合体交通系统集成效果©丝路视觉

南京未来花园矿坑综合体交通系统集成效果 ©丝路视觉


05谈到肃木丁的两个关键词,除了对于世界的“认知”,还特别强调“技术”。整个团队似乎达成了基于实用性的美学标准的认知共识。你们认为建筑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纪啸林:我们理解“技术”是相对客观的,而“艺术”是主观的,建筑学领域的技术和艺术向来有非常微妙的平衡,某种意义上不同类型的建筑师或者事务所,是在这两者所形成的天枰上所选择的站位或者立场,但从整个建筑学的发展看,天枰好像从来没有失衡过。


对我们俩来说,我们的确站位更偏技术一些,或者我们用技术作为艺术决策的准绳和标尺,因为我俩在美学上的天分都不够,我们没法像Archigram、扎哈、库哈斯、马岩松那样创造一种美学语汇,所以只好选择向“技术”寻求帮助





06纪老师提过《空间生产》中对他启发很深的一句话:“所有我们看到的物理空间,都是社会关系在现实世界里的投影,社会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物理空间的不同。”在根据需求创造空间的同时,你们会有通过空间尝试改变社会关系的野心吗?




纪啸林:没有。


好像这个逻辑关系跟那句话是反的,就算物理空间真能改变社会关系,我想那也是天才才配拥有的野心吧。




纪啸林与丁樯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环形监狱,该设计获得香港《透视》杂志年度建筑奖  ©肃木丁
环形监狱的空间模式转化概念  ©肃木丁


对肃木丁影响很深的三个作品


07肃木丁对于自身设计思考来源一向非常坦率。不管是Fun Palace,Koolhaas,或者是Archigram,Superstudio。经历了这几年的实践,对于前辈们的理解会不会发生了一些改变?




纪啸林:暂时还没有,还是觉得他们超级厉害,像神一样。


去年我们有幸跟OMA一起合作了一个项目,成都的未来科技城,这件事对我和丁樯的触动很大。老实讲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也是因为OMA我们才愿意放弃对设计的控制权。


整个过程走下来,虽然带这个项目的不是Koolhaas,但我们还是深刻体会到,放眼全球OMA依然是探索性最强的事务所之一,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要浮躁的多也复杂的多。


如果说对我们崇拜前辈们的理解有所改变,是我们有机会亲眼看到跟他们的差距了。




肃木丁与OMA合作的成都未来科技城福田站及上盖(竞赛阶段)©Negative


08肃木丁作为一个新锐年轻的团队,一直在“以没有野心的态度做有野心的事”。在追求标新立异的表达,力求打破同质化的市场格局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难关是什么?




纪啸林:“以没有野心的态度做有野心的事”这句话听起来很cool。是你们的总结吗?


我们比较明显的野心应该是“有尊严的活下来”吧。其实在吃不饱饭、活不下去这件事面前,所有的野心也好、标新立异也罢,都非常不值一提,这是发自肺腑的实话。


印象最深的难关是18年年底到19年初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财务非常吃紧,因为团队扩大了,成本上去了。


但另一方面肃木丁也在深圳有了一些知名度,那时候开始有个人或者公司给我们抛橄榄枝,想要投资、参股或者直接收购。对肃木丁来说,这就出现了两条截然不同方向的路,难在取舍和选择。好在我们坚持了绝对的独立性,经济状况也逐渐好转了。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 ©肃木丁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 ©肃木丁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 ©肃木丁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 ©肃木丁


‍0917年是团队建成的第一个周年。当时一个项目都没赢,但龙华文体中心成了很重要的转折点。这个项目对你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纪啸林:自信心,另外它让肃木丁很快就盈利了。


毕竟这是一条不太好走的路,即便江湖上流传很多MAD以及BIG靠不停参加竞赛打开局面的成功学故事,但我俩不知道我们的能力是否能支撑这种玩法。


当时丁樯看到这个项目的招标公告的时候被它的团队遴选规则吸引了,就是“概念提案制”,这让他下定决心去试一下。文化和体育场馆都是我俩从没碰过的类型,也全靠摸索,所以完全不知道结果怎样,所以能入围大大提升了我俩的自信心。我记得很清楚,得知入围的时候我在重庆四川美院新校区溜达,刚好走到汤桦老师设计的图书馆下面,丁樯把入围名单发给我,看到跟汤老师一起入围的时候那叫一个激动,要知道汤老师是每个重建工校友的骄傲。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效果图  ©丝路视觉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枢纽剖面图 ©丝路视觉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效果图  ©丝路视觉


10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中标之后,事务所也在业内崭露头角。有什么心态和路线上的变化吗?




纪啸林:深超总对肃木丁来说意义太大了。


首先刚才提到的最苦难的时候也是靠深超总解困的,再有,深超总之后肃木丁的资源明显更好了,这还是靠项目的影响力,相应整个团队的自信心也提升很大。


从肃木丁的路线上,它是一个提早路线设定的结果但并不是新路线转变的起因。因为从17年底开始,当时我们做深超总最早的塔楼国际竞赛之一——天音大厦的时候,丁樯就觉得我们一定要开拓城市设计市场,一方面他觉得我俩更适合做城市设计,再有城市设计在收益上确实更好一些。这个判断让我们从18年开始就尝试朝这个方向去走,第一个入围的是深汕合作区中心城区的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跟中规院一起,第二个入围的就是深超总。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天音大厦  ©肃木丁


11刚刚过去的2020年,疫情对工作有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纪啸林:总体没啥感觉,但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舒服,因为一下节奏都变慢了,我很从容的一个人做完了深圳工人文化宫的国际竞赛提案。


刚开始我们担心疫情会让市场下滑很快,但没想到疫情过后,深圳十大公共建筑,机场、高铁枢纽大基建几个主题的项目全启动了,再加上成都、南京跟杭州的同类项目,我们也跟着忙的要死。


整个2020年下来我们做了十几个国际竞赛,六个城市设计,两栋塔楼综合体,两个枢纽,一个航站楼,一个文化建筑,非常疯狂。




2020年肃木丁完成的国际竞赛项目©肃木丁



12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肃木丁去年仍旧提交了很多非常亮眼的作品,如深圳T4航站楼跟深汕高铁站,都是中标热门。能不能和我们简单聊聊一下这两个项目的优势所在?




纪啸林:其实这两个项目,抛开方案不谈,对肃木丁而言都没啥优势。


因为大基建类型的项目还是对团队的技术厚度有很高要求的,好在这里所说的团队是联合体团队,我们弱但我们的联合体合作方都是业内顶尖,但被行业顶尖从一众国际事务所里选中,说明我们实力也还凑合。这两类项目的国际竞赛都是若干家不同专业团队一起组联合体共同参与的,因为项目太复杂了,单一团队很难做到绝对全面。


高铁枢纽是这两年肃木丁一直在开拓的一个大类,从西丽枢纽开始,到北站枢纽,肃木丁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始收获积极口碑了,到深汕枢纽的时候,业界已经对肃木丁很公正并且抱有期待了。


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深汕枢纽中给了一个很大胆的方向,它看起来低调而且克制,但从枢纽格局,到集疏运交通组织方式,再到城市和枢纽的融合关系,都选择了异常激进的方向。这也要感谢我们的联合体方中建西南院,他们在大方向的选择上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包容和支持,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技术价值观的默契。其实这个项目能入围定标且收获政府和枢纽界的关注是我没想到的,对于是否中标这件事我们其实没太大奢望,毕竟竞争对手实力太强了。


深圳T4航站楼从入围国际竞赛再到最后入围定标都像做梦一样。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机场航站楼,我们真的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最早我们跟中南院、民航新时代以及上海市政一起报名参加深圳机场东枢纽的国际竞赛,那个是我们牵头组的团队,早先只是高铁站,最后发标的时候航站楼也加进来了。


机场东我们靠提案进到了前九名的短名单,但没能进最终的七家正选名单,是第一备选,非常遗憾。机场东没过多久,T4航站楼就发标了,我们四家就原封不动又报了T4。我们在团队的分工是航站楼造型、室内空间、陆侧GTC部分和最后的核心成果制作,中南院和民航新时代负责空侧流程,上海市政负责轨道和综合交通,最后中南院统筹全套技术细节,分工明确。


我们很幸运遇到了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中南院的雷伟总是我见过最全面的大院设计总之一,非常执着而且有探索精神,也很信任我们,民航新时代在空侧流程上的专业度在国内也首屈一指,上海市政的交通也是我们从超总就开始合作的团队。




深汕枢纽鸟瞰效果©丝路视觉

深汕高铁站室内效果图©丝路视觉

深圳机场T4航站楼鸟瞰效果图 ©Atchain

深圳机场T4航站楼室内效果 ©Atchain


13机场高铁站这类大基建的设计圈子在全球都很“封闭”,几乎看不到新团队。为什么会想要挑战这么棘手的一个方向?




纪啸林:首先这两类的技术导向都比较明显,对建筑师的工程思维和统筹协调能力要求比较高,这也算是我跟丁樯比较擅长的;


另外,看似封闭的圈子其实更渴望新鲜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进去的原因;


再有,这类项目可以让肃木丁团队很快的成长,因为复杂度、难度和专业度是浮躁的过滤器,我们很怕浮躁的氛围在团队里占上风,所以要通过这类项目提升团队的“硬核”实力;最后,这也是让肃木丁想要达成的“意想不到的差异”吧。





14肃木丁成立3年多就跻身颇具话题性的大基建领域,与强劲的对手如Zaha,Grimshaw,Rogers等等,还有国内的一流大院一同竞争,在极高的压力下不断地进化。有没有什么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纪啸林:可能最难的还是争取到跟他们同台竞争的机会,机会来了就努力证明自己配的上这难得的机会,尽量赢得对手跟合作者的尊重,当然能有机会打败他们就更好了,但这件事还比较遥远。




“抬头,深圳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概念前身  ©肃木丁


万科时代广场屋顶构筑物BUBBLE,GO!  ©肃木丁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未来之亭ORIGIN   ©肃木丁


15在这个称甲方为“爸爸”的时代,你们提过要找三观合的业主,不把自己放到与业主对立的位置。你们认为当代社会中,作为“乙方”的建筑师扮演着一种怎样的角色?




纪啸林:专业的业主非常综合而且全面,他们的经验很多时候也很宝贵。所谓三观合,我理解是这类业主对他们自己项目或者产品的预设,设计团队是有能力创造出来的。专业的业主一定会找专业的团队,想找到好业主,就先证明自己的专业度能匹配的上他们的要求。


作为建筑师,抛开甲乙方不谈,都是靠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专业问题谋生的,从这个层面讲,各取所需、公平交易,没有高低贵贱、爷和儿孙的区别。


所以对我来说,第一次见面彼此的第一印象就特别重要,尤其对我俩这种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接地气形象,如果我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打动业主,基本就没机会了。


很无奈的事情是,有外地业主会先入为主认为我们是一家做TOD的日本公司,见到我们的时候又会觉得我们是大骗子。


我们常遇到对我们不熟悉的业主,当他们第一次见到我俩的时候是能感受到明显心理变化的,尤其是他们花了很高的价钱组织了高规格的国际竞赛却让我们这种团队入围的时候。但我觉得也不是坏事,心理落差会让他们对我们的期待值先降下来,接着我就有机会再把这段落差填回去。




深圳北站枢纽深圳之眼效果 ©丝路视觉


杭州云城鸟瞰 ©丝路视觉


杭州云城鸟瞰 ©丝路视觉



16肃木丁的态度似乎是积极地投向市场,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一种评价体系。市场作为一种有局限性的价值标准,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你们设计的限制?




纪啸林:首先我理解的市场是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圈层的,所以价值标准一定有差别,所谓的局限性也在所难免。


我有一个观点不知道对不对,其实所有我们关注到的有建成作品的建筑师,他们都是先被某一类市场接纳然后才有作品被建成的,除非是自己投资了自己的作品,或者他父母至亲投资了他的作品。


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师是被高订市场认可的,很多很赚钱的商业设计公司是被高净值的产品市场认可的,甚至很有社会责任的建筑师也是被NGO之类的机构市场认可的。


从这个层面上讲,你想成为哪类建筑师,就去研究并且融入他们的价值体系就好了,至于他们的价值体系会不会成为设计的限制,就看建筑师跟价值体系谁更有话语权了,或者建筑师有没有能力影响价值体系的建立了。




17最近专注于哪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纪啸林:新型交通和物流,以及垃圾,还有抖音会不会在将来颠覆世界。



肃木丁基于无人机物流对高层建筑设计影响的猜想



1817年你们发了一篇推送“都像肃木丁一样自己画效果图,还让效果图公司怎么活?”现在还在自己画效果图吗?未来会不会考虑尝试新的建筑表达方式,如vr?





纪啸林:那都是写着玩的,也变相是对效果图公司粗制滥造的嘲讽。好在现在设计市场逐渐收窄了,行业竞争也让很多好公司跳出来了。我们现在已经没可能再自己画效果图了,因为时间跟成本不允许,而且跟很多专业效果图公司比,我早年画的那些都不值一提。


建筑表达其实只是一种推销手段,不管效果图还是动画,也包括模型,甚至VR和全息投影。但这种手段在不同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重要的,譬如不能奢望所有业主都能看得懂平立剖,还能把平立剖在脑子里用意识建模再虚拟渲染出来。


刚才说的那篇推文让我们收到不少业界同行的些许恶意,他们会认为我们很善于用效果图忽悠业主,甚至会说我们中标某些项目是效果图公司的胜利。


其实也没错,只是不光是效果图公司,也是我们用的动画公司跟模型公司的胜利,至少他们都因为中标收获了更多的生意。站在业主的角度看,建筑表现也算是评估一个团队实力的指标,但也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因为用效果图或者模型或者动画给自己挖的坑,迟早都得自己去填的,填不上的时候也是自找苦吃。


至于会不会尝试新的建筑表达方式,这要看投入产出比,以及新方式在“忽悠”业主方面的效果了。但当未来像VR和全息投影这类技术不仅仅停留在表达层面,而变成设计或者施工的辅助手段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拥抱这些新玩意儿。因为建筑师为了把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或者为了提前预估设计的建成效果,在表现上的精力花的太多了,确实效率太低也太让人疲累了。



肃木丁向FUN PALACE和它的两位缔造者致敬的作品Bubble, go!@肃木丁 



19肃木丁力图“成为一个科技渗透至空间设计领域的接口”,你们理想中的建筑似乎是一种可以主动接受信息,做出行动反馈的“类生物体”。这个和AI的自主学习反馈有点相似,未来会探索建筑和人工智能结合的方向吗?





纪啸林:接收信息、行动反馈的类生物体是Cedric Price他们在Fun Palace这个作品里的伟大预言,并不是我们提出来的。


我们认为Fun Palace是未来建筑的必然方向,这个方向半个多世纪前就被Cedric他们描绘了,我们只是由衷的respect


其实站到更宏观的维度看,这也是控制论这一技术哲学思潮在建筑学领域的投影,这套理论的强大让现在的科技发展飞速朝着一个方向狂奔,不管我们是否努力探索,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它还没发生,一是技术没有达到绝对成熟,再有是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没有非要它们实现不可,一旦各种条件都成熟了,就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空间也会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肃木丁之所以想成为“科技渗透进入设计领域的接口”,是因为科技迟早会渗透进来,当它渗透进来的时候是一定需要建筑师或者其他空间生产者配合的,我们只是想成为很积极主动的配合者而已。此外,我跟丁樯一直认为推动或者颠覆建筑学的不是建筑学本身。



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效果  ©丝路视觉


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效果  ©丝路视觉

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效果  ©丝路视觉


202020已经硕果累累,刚刚到来的2021年,肃木丁也出师告捷,在深圳金融文化中心的竞标中拔得头筹。通过不断挑战文化场馆领域,对于哪些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关注,或者更新颖的观点?




纪啸林:说实话文化类的项目我们做的真不算多,刚成立的时候做过两个,龙华文体中心跟坂雪岗艺术中心,后来还做过深圳科技馆的提案,但没有入围,去年还做了深圳工人文化宫的提案,入围了但到现在还没正式开始。金融文化中心算正式入围的第三个吧,能中标确实没想到,要说有啥更加深刻的理解跟观点,我暂时也还没想到。

 

金融文化中心在大逻辑上跟前几个其实非常接近,它还是尝试践行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结构表现这些事情的理解或者理想。如何最大化公共空间?如何衔接城市大公共系统?如何放大公共系统的价值?如何公园化?如何让结构和空间彼此紧密关联且相互表达?如何让它高效?

 

此外,我们团队区分建筑类型有个方法或者原则,就是按照形体比例跟结构形式来分。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建筑属于扁平态的灵活结构形式,从我们的习惯来说它就跟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会议中心甚至某些公园小品是类似的,所以我们会尝试从其他类型里借鉴有意思的东西,譬如刚才提到的龙华文体中心就是把航站楼的登机流线组织方式用到了体育场馆里

 

但从我过去在香港工作时候的落地经验来看,方案归方案,当它要从纸上跳到现实中去的时候很多事情是非常难以预料的,要保证它的落地走向,很多时候并不是靠坚持,而是靠更灵活且全面的技术策略去磨。


说实话,相比方案,我跟丁樯反倒是对落地更熟悉,尤其是我,甚至有种“终于回归本行”的感觉。但金融文化中心毕竟是肃木丁原创中标的准落地项目,我没法像以前一样借助老东家的影响力去推一些东西,只能靠自己,这也是后面要慢慢摸索的吧。


本文选题、采访、编辑:Avery Li 、wiku
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可商用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取得联系
事务所官网:http://www.swooding.com/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师

行业后浪:90后建筑师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一场和中日建筑CP的聊天记录:探访“正青年建筑师”陌至建筑 | 森惠吾 张婕

波尔多建筑学院毕业,法国“景观无国界”协会创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创办月球漫步建筑

Dell采访青年建筑师Anna Andronova、孙立东:当XPS 17遇上建筑设计

做好景观设计的窍门: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

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 张子岳 袁烨

青年设计师郭骏: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媒介

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Occhio Talk丨亚太地区首家精品酒店设计师Jason Briscoe访谈

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杜坚:我眼中的建筑师——从甲方角度看建筑师的价值与局限

京沪青年建筑师:最近黄掉的一些实践

未来可期,对话顶尖明星事务所的中国设计力量

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爱情事业全都要?5对建筑师情侣陪你过情人节!



个人经历

Tina Wu: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叉叉:辞职脱产,遁入学门 (收获哥大MSAUD的景观生)

不当设计师去开健身房,她把公司估值做到几十亿

Hao:申请是个自省的过程 (死线斗士是如何得到Yale的爱的?)

XD:遇事不决睡大觉(剑桥RIBA2给予的意外之喜)

看建筑鬼才少年如何从恐怖题材电影中汲取建筑设计的力量

他学习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顶尖施工单位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法华人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考研or出国?小姐姐坚持自我圆梦世界第一名校

法国毕业,工作于AREP、包赞巴克,创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国执业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

愿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感谢哈·普·麻·耶的亲睐!)

七年读博,从甲方到乙方,从研究到实践,她成为工业废地景观改造的智囊

从成绩平平到保研第一,南大学姐说一年足矣!

景观转建筑拿下UCB伯克利offer,北林女孩的设计探索之路

5年本科,一年房地产管理硕士,再加两年TUD景观硕士,在荷兰做景观设计师为鸟儿修大坝

设计师  赖建安 | 两万元创业,如今藏品十万余件

不在意学历,鄙视年终奖,网友:理想事务所该有的样子

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从“追星”安藤到探寻生活,建筑学姐爆改房车环球旅行

曾经我们是探险者,如今想做日本留学摆渡人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国内相恋共赴留学,扎根法国做设计的实久建筑夫妻档

一个不懂交互的programmer不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师

建筑学在读做自媒体博主是怎样的体验?

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

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游学与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加拿大青年设计师中最专业的赛车手,赛车手中最会画图的诗人

阿那亚的建筑师们

在UBC唯一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斜杠青年现在在做什么?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异类马岩松

建筑师不用拘泥于造房子,可以向更多元的天性驶去

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在包赞巴克事务所工作,回国成立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离开知名事务所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和学生实话实说

从靳远到多重建筑,十年跨度中的五个断面

生于北方,求学南方,回东北做设计的这些年

建筑和景观专业是怎样在海外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从同济建筑学到北师大心理学,我终于····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失业潮后的海漂建筑青年,用镜头寻找生活的转折点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谈谈设计,聊聊旅行,回顾写作,建筑师的二十五岁?

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创业故事

虹宇建筑的创始人,浙江工业大学环艺老师,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译

没有名校背景,做公益设计,被压榨久了,但依然能逐梦建筑圈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转行做麻辣烫、美甲,她说:我的差评大部分来自设计师同行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建筑师说

建筑师说| 女性和建筑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建筑师说 | 石上纯也

建筑师说 | RSHP事务所华杰明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建筑师说 | 手冢贵晴 & 手冢由比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