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艾琳现象”与两代华人之间文化沟通危机

Tai 陌上美国 2020-08-25
来自专辑
美国种族问题的对话和思考
陌上美国文章核心观点:本月以来由“黄艾琳现象”暴露的华一代与华二代之间关于非裔反种族主义游行问题的根本分歧,体现了华裔两代人的文化隔膜和沟通危机问题。本文从文化比较的视角,结合笔者作为多年华裔中文学校老师的经历,认为这种中美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迫切需要双方都做出沟通和反思,并统一到如何提高本族裔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这个核心议题上来。否则,华一代越来越会成为华二代三代眼里的老古董,而华二代则可能面临着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迷失,其头脑可能彻底被某些视角不完备的观念所统治,从而忽视本族裔的文化特质、弱势问题和特殊需求。这是一个华裔两代沟通和文化教育的大问题。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joinchat/OY6TCk-W0yNMWNhNlGHsKA

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

https://t.me/MoshangUS

收藏网址:

https://matters.news/@moshangUS

英文平台:

https://medium.com/@moshangUS





一、黄艾琳现象


2020年是美国不平凡的一年。我也希望它将会被这样记住。


时至盛夏,由自然界病毒引发的新冠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社会政治领域的种族问题危机又爆发了。一个因警察执法过度致人死命的事件(一个非裔George Floyd被一个白人警察),点燃了蓄积已久的非裔反种族主义的烈火,非裔及其他群体的抗议游行很快蔓延全国,并在许多地方出现暴力冲突和打砸抢,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恐慌和各社会团体的关注。


华裔社区一向平静,但本月以来也因为一位耶鲁大学学生黄艾琳(Eileen Huang)代表许多第二代华裔学生向华裔社区发出的公开信,掀起了华裔一代和二代中潜伏已久的关于非裔种族问题的激烈大争论。


两代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差异巨大,双方均无法说服对方。两代人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念、文化隔膜等一系列冲突问题暴露无遗。


华二代 “社会歧视环境决定论” 观念根深蒂固,并用美国社会对非裔进行的大量研究报告做论据(如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孔晓萌的文章),认为正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非裔民权运动使得华裔有了今天,然而当仍然备受歧视的非裔又发起正义活动的时刻,华裔却漠视旁观甚至歧视他们。


华一代父母“个人努力和教育改变命运” 观念根深蒂固,批评有的非裔不思进取和寻诸暴力,并利用华裔移民拼搏成功的生活经历做论据(如张凌飞等人的文章)。


父母和子女普遍感叹彼此沟通之困难,“一谈到种族问题,要么跟父母吵,要么就直接挂断电话,完全没办法沟通,感觉好些就变了一个人,让家长想哭”(华一代的张凌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父母所经历的困难,他们在美国的奋斗,他们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付出过的努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父母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和情感,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同样的,我们的父母可能也无法完全理解我们的感受。”(华二代的Erica Weng) 


我在这篇文章里不想站在各自的立场分析谁是谁非,因为这样的文章和议论已经不少,也指出了双方各自的思维盲点和误区。但我想从文化比较的视角,结合我作为多年华裔中文学校老师的经历,谈谈我们华裔两代人的文化隔膜和沟通危机问题。


我感到,这种中美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迫切需要双方都做出文化沟通和反思,并统一到如何提高本族裔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这个核心议题上来。


如果华一代继续固守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思想传统,就会越来越成为华二代三代眼里的老古董。如果华二代继续对中华文化陌生和隔膜,他们则面临着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迷失,其头脑彻底被美国的某些主流话语中存在的偏见观念所影响,从而忽视掉本族裔的文化特质、弱势问题和特殊需要。


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看,这事关我们华裔几代人能否更好地团结协作改变本族裔命运的大问题;从文化教育和传承看,这事关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和传统能否在我们华二代三代身上传承的大问题。美国华人甚至有文化传承断层的危险。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所有华人,不容忽视,不容掉以轻心。



二、文化隔膜


华一代由于自身从中国移民美国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难以真正理解华二代的美国观念,而华二代由于对中华文化的陌生和一些负面看法,无法真正理解父母身上的一些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一名多年的中文语言老师和两个ABC孩子的父亲,我对华二代学生对中文语言和中华文化的陌生和隔膜理解有着深刻体会,并深感忧虑。


三十多年来,随着来自中国的北美移民的增加和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二代孩子在学习中文。但一个普遍问题是许多学生都谈不上内心有自觉的中文学习动力和兴趣。且不说华裔孩子中文学习者随着年级的进阶辍学率高,即使坚持下来的学习了多年的许多华裔孩子仍然是中文语言水平很有限,对中华文化也较为冷淡或隔膜。


在我的高年级班上,每次看到许多十几岁的学生对中文学习匆匆应付了事的态度,总会感到些许无奈;每次听说有朋友的孩子放弃中文学习的,总是感到一些惋惜。


但我知道,在成长中,华裔子女至少面对着三对矛盾,即“家庭VS社会”、“父母VS子女”和“美国人VS华裔”。由于孩子的父母和长辈来自中国,而孩子们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在日常习惯、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和性情性格等方面,父母长辈们与孩子们差异很大甚至冲突。多族裔共存的社会环境,对华裔子女学习中文和认同中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因为他们是通过美国媒体和别的族裔对华人的看法(不可避免带有“刻板印象”)来感受和认知华裔群体和中华文化的。


近几十年来,虽然华裔在美国社会和别的族裔眼里有了不少“正面”的刻板印象,如“模范少数族裔”、重视教育、经济收入较高、重视家庭伦理等,但“负面”印象也并存,如专注于学习和分数,专注于技能和功用,个性拘谨呆板,缺乏社交沟通,缺乏人格魅力,缺乏自信和领袖气质,缺乏社会和政治参与等等。这些也深深影响到了华裔成人后在职场和社会里的表现和地位。这也是华裔孩子不喜欢被称为ABC、 Chinese American、香蕉人或者其他任何让人联想起刻板印象的类型群体,并且不想刻意表现自己的华裔特征的重要原因。这些导致了很多华裔二代三代青少年对自己族裔文化的不自信,对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迷茫。

 

笔者在搜集有关华裔孩子成长经历的信息资料中,研读了大量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文章和讨论。许多都谈到了华裔子女在成长历程中因中西文化差异和社会障碍所带来的困惑和烦恼;他们与中国移民父母的隔阂和冲突;对中美两种文化都无法真正融入和被接纳的“夹缝人”心理状态。


文化“夹缝人”心态,指一些华裔子女不同程度地不能坦率、自在、自信或自豪地接受华裔自我,导致无论在华人之外的圈子还是在华人圈子都不能有如鱼得水、有根有家的心理感受。它可以表现为不同形式,比如内心因为认为中文及中华文化不主流而排斥,但事实上又很难融进主流圈子,被他们认同和接受;又比如对美国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都保持冷淡和疏远,事实上导致“边缘化”的感受。无论哪种形态,这些人面对美国主流文化有被排斥或“歧视”的感受,同时,又由于他们不通中文和中华文化,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处事风格,让他们也难以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人圈子,这导致与父母在沟通和理解上差别很大,存在障碍。


许多青少年华裔子女对自己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缺乏,对于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陌生,导致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第一代移民勤劳拼搏的生活经历,不能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勤劳吃苦、自立自强、奋斗拼搏等等这些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对于改变生活命运的意义。他们似乎看到的只是结果,即自己生活在优裕舒适的富裕郊区,接受着最好的教育,然后就读于常春藤精英名校,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稳定的工作。他们认为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华人有作为“模范少数族裔”的“特权”(privilege)和“机会”(opportunity),而这种特权和机会是因为历史上非裔群体发起的民权运动才得来的。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要感恩于非裔的抗争,而华裔父母的自身努力,对子女含辛茹苦、心肝宝贝和舐犊情深的呵护培养等等这些个人性因素,还是次要的。


许多华裔子女也不能理解父母观念中勤俭持家,夫妻和睦,三世同堂,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花尽毕生心血和积蓄为了孩子教育的价值观念。他们看不到这些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品行修养、尊老爱幼、忍辱负重的美德,他们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苛刻要求,父母对孩子学业分数的苛刻要求,父母对孩子隐私和个人权利的侵犯,父母对孩子处处管教的严格,父母对好学区和藤校的偏执情结。


许多华裔子女也不能理解父母一代对搞打砸抢、对抗警察执法、以暴力冲动表达愤怒的方式的否定态度,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华文化里凡事讲求三思而后行,整体和谐,平衡协调,和为贵等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个人成长、家庭稳定、社会安定的珍贵价值。在他们的眼里,这些是华裔的苟安、忍辱、克制、冷漠等负面的表现,他们认为父母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在容忍和纵容生活不公和种族不平等的发生。



三、文化比较


我在这里并非为中华文化唱赞歌,而是想强调,虽然种族问题很复杂,涉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观念差异、生活经历差异等等,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各族裔的生存状况与他们的文化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某一种族对另一种族的歧视,从文化的视角看,首先根源于这两种种族的文化差异。比如亚裔文化,与欧裔文化、非裔文化、拉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都是有不同之处的,这导致了我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当我们文化的某些观念成分与别的某一族裔文化的观念成分比较接近时,我们容易产生认同,否则就容易发生误解、鄙视和歧视。


大体来讲,亚裔文化与欧裔文化相比,在主张自力更生、勤奋努力、经济独立、注重教育、看重家庭责任这些观念上,我们的文化观念其实接近于欧裔的清教传统(尤其德裔、英裔和爱尔兰裔),所以我们容易认同他们。而亚裔被欧裔称为模范少数族裔也有这方面的文化原因;然而在主张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人格平等、个人叛逆、社会同理心和宗教关怀这些观念上,我们的中华文化与欧裔文化是相对立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就容易受到他们的轻视和歧视。


同样拿中华文化与非裔文化相比,非裔文化也有许多优点,见证于非裔在美国政治、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非凡成就,但也不得不说,中非文化似乎差别更多。比如由于他们的社区部分存在家庭观念不强,对孩子教育不太重视,出问题多从环境找原因,表达方式比较直接等等,传统华人很难认同他们;我们传统文化的崇尚以白肤色为美的观念,导致部分华人不认可他们的外表特征,我们传统文化里以穷为耻的观念,又导致一些华人鄙视他们的经济地位。又如,华人文化讲求三思而后行、平衡中庸、内敛含蓄、和为贵、忍耐克制、自责、苟安等特点,不但与欧裔文化对立,也与非裔文化对立,这导致有非裔在这些方面容易轻视华裔和亚裔,于是生活中欺负亚裔的事情就发生了。


每种文化既有其可取和借鉴学习之处,也有其劣势和不足之处,这取决于环境需要和人们看问题的主观视角。比如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在历史上成就了多少强盛的中华王朝和灿烂的文化,在现代也促进了东亚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包括日本、中国和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的繁荣的经济、安定的社会秩序和强调伦理和谐的局面,与许多非洲、中东和美洲国家和地区的贫困混乱局面形成鲜明对照。但不可否认,中华文化在现代,尤其在与科学与democracy为核心理念的近代欧美文化比较下,显出自己的不足和劣势,在近代历史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就落伍了。


又比如,由于中华本土文化里没有西方文化那种以来世救赎为特点的宗教观念,而是崇尚伦理道德的哲学观念,所以有部分华裔父母似乎缺乏宗教关怀及其社会同理心,现实生活中比较讲求功利和实用,只求自身经济地位和小我的利益,不太关心大众政治和社会弱势群体等;又比如中华文化讲求三思而后行、平衡中庸、和为贵、忍耐克制等价值观念,的确与华裔性格沉默内敛等特征联系在一起。


还有些华裔父母的做法,既有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比如强求孩子在数理化等学科领域学习和择业,对政治、社科、人文和艺术等领域比较轻视。这首先是因为父母第一代移民里,基本只有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才能获得美国高校的奖学金,找到工作和拿到美国生存的身份签证。在美国生存下来后,这些父母看到华裔在美国的政治边缘地位,认为理工和商科的领域更容易让孩子找到工作和更好生存,于是继续在孩子身上沿袭他们的思维模式。在这些方面,不再有生存身份之忧的华裔二代三代的确需要冲破父母一代的生活和观念局限,在政治、法律、社科、人文和艺术等领域拓展华人的生存空间。


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正如一个活生生的个人的性格,外向与内敛,理智与激情,克制与强势等等,取决于环境需要,各有优劣,很难强求统一和同一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华裔应该清醒地考虑到本族裔与别的族裔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在美国这种政治、社会和文化框架环境下,认清自我,立足本身地位和社区,有文化的视野,有历史的视野,有政治的视野,有普世价值的视野,认清自己的政治和话语弱势地位,想方设法去争取其他族裔的尊重,去争取应有的美国主人地位。在这个大原则上,求同存异,灵活讲究战略和战术,为我所有,而不是以某一族裔的文化标准裁割自己的族裔文化,或者简单地迎合某些主流权力话语,或者简单地与某一族裔站队。



四、如何解决?


要想解决华一代与华二代这个巨大的代沟和文化隔膜问题,需要双方都做出沟通、反思和行动,并统一到如何提高自己社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这个核心议题上来。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中文教育,是加强华裔孩子文化身份认同的教育


黄艾琳和孔晓萌等华二代的思维,暴露了美国教育体系里长期被一派话语权占优,对这些思想单纯的ABC们产生的影响。几十年来,“政治正确”尺度的不断扩张,及对非裔的保护和倾斜性“平权政策”,究竟对非裔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有哪些优劣影响,对美国如今政治撕裂现状有哪些助推,对公开的言论自由权利有没有损害,对我们华裔和亚裔的教育机会又有哪些影响(比如“逆向歧视”,考虑种族入学),各方面的讨论和分析已经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言。但这些反思的声音,这些华二代们能真正听得进去吗?


我一直在设想,如果大量的华裔孩子能很有成效地接受一些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尤其是接受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教育,在自己身上实现中美两种文化的平衡、包容和共赢,让他们对自己身上承继的中华文化有认识有自信,这样能否能使他们以文化比较的眼光突破一些别的文化的思维盲点和误区,在美国这种多元社会文化环境里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样能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思考华裔及亚裔在美国的地位和利益,把美国的人权平等观念与中华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念结合起来,找到带有我们族裔特色的合适的表达声音的方式?


这样能否有助于克服他们单纯化的思维,不是简单地迎合某些权力话语,也不是简单地与某一族裔站队(如目前的“非裔”或者“白人族裔”)?


但与此同时,华一代也需要以文化比较和教育反思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并做出积极参政议政和改变社会的行动。


1925年,鲁迅先生在其杂文《灯下漫笔》分析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时,认为中国人骨子里有奴性,历史上中国人的地位一直在两个点间摇摆,即“暂时做稳奴才的时代”和“做奴才而不得的时代”。套用这种思路,我是否可以说,许许多多的华裔被数千年来的儒道释文化驯服,需要转型学习美国社会的公民意识,他们来到了美国,仍然想“地位稳当”(工程师、科学家、医生、华尔街账房先生、硅谷码农,但不问政治),是不是也要等到想稳当而不得,像阿Q般被砍头时才有所悔悟?现在这种事情似乎正在发生!如果华人还不醒悟,奋力抗争,谁能保证更多的“排华法案”不会出台?


为此,我呼吁,华人需要重视中文和文化教育,需要重视加强文化身份认同的内容。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别的族裔(如犹太或印裔)的一些做法,广开途径,服务与教育交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华裔家长和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我们应该让华人中文和文化教育成为我们华一代及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主阵地,成为华一代与华二代三代交流沟通团结向前的平台,也成为华裔群体参与和影响美国生活、社会乃至政治的一个重要渠道。至于如何教育,我可以另文阐述。



 五、被遮蔽的华裔和亚裔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我所理解的美国主流话语权下被忽视甚至遮蔽的一些华裔和亚裔的历史、现实地位和利益问题。


当黄艾琳循循善诱,以一个个生活事例讲述华裔家长们对非裔的歧视言行时,当孔晓萌引经据典,“摆事实”引数据,证明非裔在美国的教育、住房、司法等领域受到的“系统性歧视”时,我并不想否认他们陈述的合理之处,但我同时在想,我们华裔一代辛苦培养出来的这些娃娃们,如果也能够如此如数家珍般举出关于华裔和亚裔在美国处境的各种研究报告和数据,那该有多好。是因为华裔和亚裔真的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吗,还是因为美国社会很少去关注和研究?这是不是我们华二代的一个思维盲点和误区呢?


比如,同样是阅读华裔美国人历史资料和观看最近的《亚裔美国人》纪录片,与黄艾琳和孔晓萌不同,我感受到的是自从19世纪中期华裔开始移民美国后,他们被美国主流白人社会视为“Inferior Minority”,所以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针对某个种族的排斥法案出台了,而且一直无限期延长,直到二战中在强大的外力迫使下(日本突袭珍珠港迫使美国对日宣战和中国结盟)才被废除。然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后,逐渐增多的华裔及亚裔又被白人主流社会挑出来封为“Model Minority”。


我的感受是,一百七十多年来,由于弱势和边缘化的政治和话语地位,华裔和亚裔最大的困境是一直摆脱不了尴尬的“客人”或者说“外国人”地位,一种可以被主流社会和别的族裔操纵、利用甚至愚弄的地位,而我们中许多的华裔一二代还不自知,很多时候被别人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为别人施舍的一些依附感而带来的好处沾沾自喜。如果华裔仅仅因为近几十年来有一些经济收入和科学领域的提高而洋洋得意,如果华裔仅仅因为有一部分人能够住在优裕的社区成为中产阶级而自认已是Off White,有“Model Minority”的特权和机会,这是不是又被愚弄和洗脑了呢?


比如,我们的华裔孩子在“政治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成功看到了非裔群体遭受的系统性歧视:他们家庭糟糕、社区糟糕、学区糟糕、大学糟糕、就业糟糕、工作糟糕;非裔大批人从学校到监狱,辍学率高,在地铁里乞讨,依靠政府救济,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多,FOSTER CHILDREN多;非裔更有可能在大街上被警察拦截,在社会上无业游荡,在社会角落里和阴暗的地下从事黄赌毒犯罪活动。我们的华裔孩子也看到了许多非裔家庭的贫困状况代代相承,无数环境和自身的镣铐把他们捆绑在社会底层。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华裔孩子们是否充分看到了华裔和亚裔遭受的不公呢?是否能独立思考我们华裔和亚裔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及其出路呢?比如,其他各族裔对任何歧视非裔的言行高度敏感,但别的族裔对亚裔受到的各种歧视言行却没有等量的“政治正确”的保护。


比如,华裔不敢去治安恶劣的居民区,华裔被人言语侮辱却只能忍气吞声,华裔身体被攻击只能抱头鼠窜,华裔幸苦营生的商铺被打砸抢却敢怒不敢言。


比如,亚裔教育权力和机会不断被精英学校人为 “逆向歧视”,亚裔的分数门槛被拉高,个人品质评估被拉低,因肤色因素影响亚裔入学等等。


比如,生活在优裕社区的华人和亚裔毕竟是少数,许多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在各地脏乱差的唐人街和亚裔聚居区。他们有初来的移民,有缺乏专长技能的小工,有街摊小店的店主,为一日三餐而挣扎,几十人挤在地下室。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拼命工作,省吃俭用,发誓让自己的孩子未来改变命运。但是在华裔作为“模范族裔”和社会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下,这些穷人孩子要想上到好学校改变命运,却需要付出比非裔和拉美裔孩子更多的努力,取得更高的学术成绩才有一点可能。


比如,即使成为“精英”的中产阶级华人,也常常因为被视为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在大公司里要付出超过其他族裔的努力,但仍然很难做到中高层。


即使成为“精英”的中产阶级华人,究竟有什么作为“模范少数族裔”享有的“特权”和“机会”呢?他们年少时在学校努力读书,梦想被心仪的学校垂青而录取,然后在工程、医学、华尔街和硅谷找个体面稳定的饭碗,然后埋头工作,安稳度日。但学校里存在入学的逆向歧视,公司里有晋升的玻璃天花板,政府公职职位上难以获得足够选票,媒体里没有声音和呼喊,娱乐影视里没有存在,即使有也是小角色跑龙套打酱油。


我列举这些,不仅仅是在指华二代忽视的问题,而是想引起我们所有华人和亚裔的反思,也是想说明,如同造成许多非裔糟糕处境的逻辑一样,造成许多华裔和亚裔糟糕处境的原因,不光是外在环境,更有内在自身的因素。这些需要我们长期接受“政治正确”主流话语影响的华裔二代三代们自我反思,也需要我们饱受儒道释华夏文化传统的华裔第一代的自我反思。


我承认少数族裔包括华裔应该感谢非裔在争取自身地位和发起民权运动的巨大历史贡献,这也是他们人数不及拉美裔但政治地位高于他们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赢得“政治正确”的话语权和“平权法律”及相关倾斜政策的原因,是他们出现了国家英雄、总统、多位内阁高官及无数议员的原因。


在这点上我们华裔的确应该向非裔学习,反对任何种族歧视的抗争,我们应当是非裔的同盟军,当然我们反对部分非裔的自暴自弃和寻诸暴力行为。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要简单地与非裔站在一起,或者不加分辨地迎合所有主流话语。


我们需要首先清醒地认知华裔及亚裔的政治和社会处境、本族裔文化特点和核心利益,探索出一条自己的美国政治之路,去获得其他族裔的尊重,去争取应有的美国主人地位。



(作者:台进强,现为华夏大纽约中文学校中文教师。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士,广州暨南大学比较文学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

文章首发微信公号“陌上美国”,版权由“陌上美国”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其他平台。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艾琳,“我们和非裔站在一起”,https://chineseamerican.org/p/31574

2. 孔晓萌,“一个普林斯顿华裔学生对种族歧视的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Dec54LuWd-Vxe9LN7-8Cxg

3. 孟小洁,“耶鲁女生的论点,真正的问题是什么?”https://zhuanlan.zhihu.com/p/147397191

4. “多萬華裔“和誰站在一起?”兩代美國華人的種族問題對話” https://dailynews.sina.com/bg/usa/phoenixtv/2020-06-12/doc-ifzxezfq4241079.shtml

5. 怀仁,“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育之现状”,家有春秋,2010年12月8日,转载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4fead0100nibt.html

6. 网络文章众多,这里仅列几篇,如:

①小林君,‘“爸爸,我不想再当华裔了”,这个普通故事却在美国引来BBC关注38万点赞’, 

转发自http://blog.dwnews.com/post-932810.html (2019年8月6日)

②“美国华裔二代坦言生存真相:既不被美国圈子欢迎,也不被中国人接纳“,原发于《精英说》,转发自https://new.qq.com/omn/20181210/20181210A07HHN.html(2018年12月10日)

③林嘉燕, “中文学校:ABC成长的烦恼”, 源自纽约时报中文网,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61103/chinese-class-usa/ (2016年11月3日)。

④“夹缝中的美国华人二代 不中不西身份认同陷尴尬 ”,转自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7-24/6421523.shtmlhttp://news.sina.com.cn/o/2014-07-24/113730572061.shtml(2014年7月24日)

⑤An Rong Xu,“美国一二三代移民无法逃离的身份认同危机”,源自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728/968787.html (2017年7月28日)

 





前文导读
对于苛责亚裔现象的警惕和深思
如何愉快地活着:疫情时代的几个良方
从美国的新疫情数字谈无证移民问题
哥伦比亚大学黑人毕业生对种族,暴动和警察的反思
被涂鸦的中餐馆,以及那把悬在华人头上的剑
一幅名画,一个黑人小女孩,一个时代
纽约,和谐共处的烟火气
从“乡巴佬”到美国人默认的“皇室”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收藏网址:

https://matters.news/@moshangUS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joinchat/OY6TCk-W0yNMWNhNlGHsKA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