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北京】胡同深深深几许
参天的古树、历经时光的老砖,见证了老胡同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那些藏在狭窄幽深的胡同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流淌的是整个老北京的历史和记忆。
胡同深深深几许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雨
“1960年我随父母从东四八条的四合院搬进这个古老的四合院时刚刚二十五岁。那时前、后院的树木都是新栽的。后来,前院的榕树长得很快,两三年后就成阴了。再后来,榕树的粉红色、毛茸茸的花覆盖了一片树顶。这些花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夏天,每天夕阳西下,它们就开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来,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当我跨进这四合院的门槛,不论那时我是喜悦还是沮丧,这芳香都会使我感到家的温馨。”
——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繁华、喧嚣、商业气息浓厚,这是南锣鼓巷给我的印象,那不是胡同,那是游人去的地方,真正的胡同是史家胡同。与南锣鼓巷相比,史家胡同是安静的,是可以触摸的。
你看,幽深幽深的胡同一眼望不到头,青砖、青瓦、红门、绿树、坐在躺椅上手拿扇子休憩的老人、胡同里偶尔过往的大爷大妈,手里提着蔬菜、提着全家的晚饭……安静,是的,安静!
史家胡同是一条“既富又贵”的胡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条胡同往西走一公里,是故宫;往南走一公里,是长安街。说它“富贵”,是因为鼎盛时期,史家胡同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居住过很多高官和名流,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等都住过这条胡同。史家胡同47号,就曾经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故居。清末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名妓赛金花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内。胡同内51号院为章士钊先生故居。解放初期,史家胡同32号院还记录了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与史家胡同的一段情缘。
如今,这些宅院作为文物被保护了起来,居住在这里更多的是平民百姓,还有一些外国友人也租住在这里,或许他们也认为老北京的胡同里藏了很多故事。
走走停停、取景拍照,然后一位中年大姐跑进了我的镜头。
您在这院里住吗?
对啊!
可以进去看看吗?
当然可以,只是没啥看的,院子里都盖满了厨房。
我试着跨过那道厚厚的门槛——一个厨房连着另一个厨房,一家挨着另一家,洗衣机滚筒的声音,锅碗瓢盆的声音,电视机里广告的声音……天空在哪里?还有,那道影壁呢?院子里的金鱼缸和石榴树呢?装饰着半透明窗纸的窗棂呢?门柱上盛开着的莲花呢……
原本怀着美好期待的心情一下子跌落了下来。
是不是没法看?阴雨天不透风,闷死了,出来透口气。中年大姐对我说。
里面住了几家啊?
这是前院,住了十家,后院还有十家,一共二十家呢。大姐笑着跟我说。
告别了大姐,继续往胡同深处走。
“除了为小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儿着急之外,谁也不叱白脸的。”被公认为写北京写的最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我的理想家庭》中的句子刻在了这里。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等待是一种信仰,远行是为了回家”,漫步在长长的胡同里,墙上不时有彩绘小画跃入眼帘,有的是爸爸骑着自行车驮着孩子,有的是一辆竹编的童车,有的是从窗户里探出的半个身子。小画旁边的配文,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姥姥,为什么弟弟有山楂糖吃,而我没有……”“爸爸,我们就这样永远骑下去吧”“大民妈,借您棵白菜”……老胡同的温度被艺术家们画在了墙上。
胡同深处的24号院现为中国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这个宅院的前身是民国时期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书房的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的凌叔华。这个“小姐书房”云集了众多才子佳人,比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成名更早。
只可惜,博物馆已经闭馆,未能进入参观,留下了不少遗憾。
还有,20号院是北京人艺的前身,当年的《龙须沟》是在这里排演,还有,现为史家小学的53号院,还有,51号院,32号院,8号院,55号院……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有一段被历史铭记的精彩。所以史家胡同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说。
参天的古树、历经时光的老砖,见证了老胡同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那些藏在狭窄幽深的胡同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流淌的是整个老北京的历史和记忆。
细雨霏霏,撑伞而行。静静地走在古老的胡同里,感受老北京的味道,你仿佛听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为你讲述老北京的故事!
作为一座城市的符号,我想,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管春夏如何交替,老北京的胡同永远在这里静静地驻望、守候……
2018年7月7日夜记于听雨轩
—— End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