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天地人大
天地人大
从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到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再到今天的人民大学,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八十年携风沐雨,八十年砥砺前行,斗转星移,初心不变。
几次乘车从人大路过,每次都是匆匆一瞥。周日下午,阳光很好,没有风,在医院等煎中药的时间便一个人跑去了人大。
公交车正好停在人大的西门。
“中国人民大学”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校名由老校长吴玉章先生题写。
吴玉章,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他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时担任校长长达17年,直至1966年逝世,为人民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校名右侧,同几个刚劲的大字并排的是校徽。
校徽由人大校友章叶青设计,深红的宫墙色理性、大气、包容,三个篆体的“人”字并排,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人大、人本、人文等关于“人”的思想,简洁而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味道。
走进西门,右侧是汇贤大厦,左侧是明德广场,广场四周是由明德主楼,明德商学楼,明德法学楼,明德国际楼和明德新闻楼组成的庞大的矩形建筑群。这几栋楼里装着的不止是精英,当下的,未来的精英,还有这些精英大脑里装着的引领时代的学术和思想。
离开明德广场沿着汇贤路东行,前面是一片银杏林,蓝天暖阳下,金灿灿的银杏林里吸引了很多少男少女赏叶、拍照。
汇贤路两旁一溜排开的也是银杏树,目之所及,除了树上的金黄,就是地上的金黄,“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但是,对于银杏树而言,“叶飘零”的季节却是它最美的时刻,那炫目的金黄不但装点了自己,也装饰了整个人大,更是见证了人大超过一甲子的风云岁月。
继续东行,路过汇贤园、世纪园、百家园,百家园旁边是百家廊,前面有一小广场。廊檐下安静地坐着一位老人,广场上,一位年轻的妈妈跟在刚刚学步的孩童后面……一老一少,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人总归要老去,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但是生命中如果有那么一段夏花般的绚烂,亦或银杏金黄的轨迹,也不枉白来世上走一遭。
穿过小广场北行,来到明志路上。前面是运动场和世纪馆,正对着世纪馆的是一个没有水的水池——一勺池。一勺池,又名“人大海”、“七星池”,是一个不大的人工池塘,呈椭圆状,像一滴水,又像一把勺,故名“一勺池”。池子中央竖着的奇石上写着“一勺池”,背面有“吞吐三江水,怡然一勺池”的对联。
关于一勺池的得名,有很多说法,不管哪种说法,都寄予了人大人的美好的意愿。古语云,“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出无妨有蛟龙”,何况,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池”啊。
沿着明志路东行,路过艺术学院。音乐厅、博物馆和教学楼组成一座连体楼群,音乐厅前面是徐悲鸿先生的塑像,看到艺术学院前面的大幅海报得知楼内展厅有《人大水墨:“另存十五年”》的画展,便信步走进来蹭个画展。
一楼、三楼两个展厅展出的作品都是人大艺术学院历年来的毕业生作品,因为作者很年轻,这些作品跟我以前看到的展品似乎有不同之处,有一些很新鲜的创意在里面,感觉很有味道。
感谢在一楼展厅值班的小蒋同学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他的师哥师姐的作品,让我能区分哪些是绢本水墨,哪些是纸本水墨,哪些是晕染,哪些是泼墨……艺术真的很神奇,从事艺术的人永远都不会老吧,即便年龄老了,心也会永远年轻。
在展厅逗留了很长时间,走出艺术学院的时候,天色开始暗下来了。继续东行,正好路过东区食堂,索性再去蹭顿饭吃。
一楼餐厅不对外,二楼餐厅可以对外。湖南风味、西北风味、桂林米粉……各地风味一字排开,十几块钱吃的很舒服,特别是蛋羹,好吃极了。
走出餐厅,校园里已是灯光璀璨时分,继续东行,前面就是东门了,是我坐公交车经常路过地方。
正对着东门的巨石上是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校训: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把它引申为一种务实求真的学风。人大校庆55周年前夕,“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内。
从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到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再到今天的人民大学,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历经八十载,岁月留下的是厚重的底蕴与积淀。八十年携风沐雨,八十年砥砺前行,斗转星移,初心不变。
西门进,东门出。
回首,定格夜色下的天地人大。
—— End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