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时光】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心——读李希贵校长《学生第一》
2019 5月8日 星期三 晴
No.8 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心 云说—— 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心,“只有为了学生,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当你为了学生,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很多年前,我收到时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先生赠送给我的签名新作《学生第二》。
学生第二?那么第一就是教师?在十几年前刚刚进入轰轰烈烈新课改的初期,在教育界人人张口闭口“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李校长竟然敢公开说“学生第二”?
读过书后才恍然,“学生第二”是管理学的概念。用李校长的话说,“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将教师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成为校长治校最为重要的策略,也是校长的管理智慧。管理工作中的'学生第二’,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于是,《学生第二》问世五年之后,李校长又从教育学的取向上推出了《学生第一》。
“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在满满一页以名字做背景的书的扉页上,写下了李校长对十一学校同事诚挚的感谢。一行行,一列列,我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轻轻地轻轻地指腹滑过书页,一股暖流涌向全身,我仿佛看到一张张笑脸上舒展出的温暖和自信,时隔两年,那些面孔依旧清晰,依旧温暖。
书中所选案例和故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迎新酒会”“退休纪念册”“教工健康促进中心”“教育家书院”“月度人物”……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才俊”,透过这个平台,我认识了一位又一位年轻的翘楚,他们刚刚走出大学的校门,然后那么幸运地走进十一学校,毕业于北师大的生物学硕士付鑫老师,那么年轻却已在生物学奥赛上小有成就,还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宇苕和芳文,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在十一这片芳草地上迎着馨香尽享青春的欢愉。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十一文化的塑造和传承,然后老师会把这种融在骨血里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
往后翻开去,仿佛重新在检视那段美好的时光。
孩子们的“开学护照”记录着一个孩子从进入十一学校开始的足迹,一本开学护照让校园里所有人明媚在九月的阳光里。校园机会榜”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带给孩子们全新的成长体验。
还有负责接待外宾的学生大师团,学生们开在校园里的公司,还有“名家大师进校园”……还记得那一次,在一楼走廊的墙壁上看到的曾经走进十一学校的“名家大师”。在这里展示着自2008年1月以来,所有走进十一学校的大家。从电视荧屏上的公众人物李瑞英、白岩松、崔永元、撒贝宁、张泉灵、杨澜、倪萍、鞠萍,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童话大师郑渊洁、诗人汪国真,到航天英雄杨利伟、钢琴王子李云迪、乒坛传奇人物庄泽栋、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纪连海、中国手机电影第一人郑云,还有从十一学校走出去的在各行各业小有成就的莘莘学子……这些人对于其他学校的孩子来说,或许只能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才能看到,而十一的孩子却能随时与名师大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演讲,与他们对话……在十一学校,采访也好,拍电影也好,个人秀也好,这些都是常态,这种丰富多彩的“常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大气,才会拥有真正的国际视野。
还有“名师大讲堂”,还记得那个初春的下午,在灥湾,我带着孩子们走进李清照,品读一代词人凄美的离愁别绪。还有那年六月,初一的孩子们承担的“美国文化日”,听着他们流畅的英语表达,我只有羡慕的份儿。
还有夏天的“泼水节”,那个暖暖的午后,在操场上,一盆盆幸运之水从天而降,然后我被那几个调皮的丫头围攻,被她们泼的毫无招架之力,据说谁被泼的最狼狈,证明孩子们最喜欢谁。于我,泼水节的到来意味着那个学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我要告别我亲爱的孩子们,疯狂的泼水节开启了我和孩子们告别的序幕。
……
再回首,检视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所有的困惑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十一学校是一所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当孩子们走出十一学校的大门,伴随着他们的是“宽厚的肩膀”,他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他们练就了“智慧的韬略”,睿智机敏、纵横捭阖;他们拥有了“仁爱的情怀”,热情友好,乐于助人……
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心,“只有为了学生,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当你为了学生,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教育,直指“人”的教育。
这样的学校必将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学校更像一棵树的生命有机体,而不是一个汽车配件,教育的社会进程更类似于一个社会而不是一个工厂。”
——用彼得.圣吉的话作为此文后记,借以描述我此刻的心境,并以此纪念我和十一学校B10-3、B11-3、B13-3的孩子们在204度过的那段美好的时光。
—— End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