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 | 财务自由实证 #35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实证账户更新
当前财务自由计划完成度 92.07%(当前资产 ÷ 目标资产)。
财务自由的本金和投资收益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投资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
跟踪我的自由状态
为了跟踪财务自由状态的可持续情况,从第 30 期开始我琢磨出了一个新的工具——同时跟踪「累积家庭开支」和「累积被动收入(投资收益)」曲线。关注两条线的趋势变化,如果投资收益曲线长期在家庭开支上方,就说明这个状态是可持续的 ↓ 这是最新记录
副业
先祝大伙新年快乐啦,开工大吉~
不出意料地,这一期实证的数据大幅度缩水了,但该说的上一期都已经说过了。市场波动本就不可预测,相比之下
我们有没有做到理性消费,按照计划每月攒下对应的本金;
有没有把攒下的本金按照计划完成投资(尤其是当市场下跌时 😉);
如何不断检验自己的投资理念;
……
这些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也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事儿。
所以这期我们不聊这个,说说副业吧。
话说春节前的周末,小伙伴给我发来一张办公室的照片——空无一人——就只剩他和老板俩人了 😂 。然后感慨,每逢节假日也就只剩下“苦逼”的老板们还在自愿加班,毕竟是自己的公司呢。
我觉得副业、创业和自由职业背后的心态挺像的,它们往往都是我们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里依然愿意花时间做的事儿。
很多时候,副业可能比主业更符合“事业”这个词的定义。
以前还在上班的时候,我的主业是工程师,我的副业是在网上写文章的博主,但对我来说:
主业:别人看待我的视角常常是「XX 公司 XX 职位的某某某」。我是公司之下的“附属品”,主业只是我的社会标签,但却并不属于我。
副业:但当我给大家写作分享内容时,我知道每一个读者都是来看「我」写的东西的,不是因为我的职位、不是因为所在公司,只是因为我。
所以当时在面对主业、副业不得不二选一的抉择时,我选了副业,而不是主业(当然,一个前提也是对副业已经有了相对确定的预期。而且为了避免误导大家也要说明,副业更重要的只是“属于自己”的这个心态,副业和主业并不是对立的)
……
平时经常有小伙伴来问我,在哪能找到比较不错的副业机会?
对此我有点不同看法——副业不是从外面找来的,副业来自我们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里就已经在做的事儿。
@少楠 最近在他的“松节油”上分享了 2021 年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个观点,其中一条碰巧也是我这段时间很有共鸣的:
向内挖掘,度过有深度的一年
你提高已有技能而不是学习新的技能。你消费的是你已经保存的各种媒体,而不是去获取更多。今年不允许有新的爱好、器材、游戏或书籍。相反,你必须在你已经拥有的或者已经开始的东西中找到价值,深入挖掘价值和充实他们。转向已在你的房子里的那些财富进行选择。
💡 动人的在于,回头看看自己的藏书和资料库,不但没有读过的还有很多,甚至读过的许多也忘记了。而不断求新鲜的内容,其实是一种心态上的贪婪。最近重看项飚的书就感觉很有收获,第一次粗糙的印象被加深,且还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
也不是说一定不能有新东西,比如我发现为了读懂已经有的书,常常也会因此而需要新书的辅助。
但这个视角依然很有启发——当大家都在寻找新的爱好、新的技能、新的机会时,我们能不能回头看看自己已经在做的事儿,尤其是那些即使是休息时间我们依然愿意投入时间、已经在前进的方向呢?
天使投资人 Naval Ravikant 在他的系列内容《不靠运气致富》中向大家强调找到属于自己的「独到知识」,而独到知识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这些对我来说都像是游戏,但对其他人来说却是工作……
……独到知识没人能教授,但你可以去学会。
当我谈及独到知识的时候,我的意思是你去想清楚,在你的童年或者少年时代,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那些你自己并不认为是技能技巧,但是你周围的人却注意到的事情,那些你母亲或者发小会知道的事情。
……
分享一下这个思考对我自己的启发吧,也许能给大伙做个参考。虽然不能帮大家直接找到自己的副业方向,但它确实帮我更好地理清了副业和生活的关系。
从去年 12 月开始我一直在试着给自己放假,然后我遇到了一个深感意外的问题:
当我不再写作,也暂时没有了这个公众号,没有了“也谈钱”,那我到底是谁呢?(大家可以换成「去掉了公司或者职位头衔,我是谁?」)
我发现自己居然一时间想不出答案,好像都快忘了自己是谁……
于是我转而去观察,当我休假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呢?哪些事儿是我休息时也愿意做的,做的时候不为任何结果,仅是过程就能让我面带微笑?
回看我这些年读过的书,尤其是那些很累的时候读反而还会觉得更轻松的书,我发现他们的主题依次是投资、生产力、心理学…… 和写作相关的其实不到十分之一。
回看我自己这些年休息时依然很想点开的各种文章,常常是各种新奇 App 和物件的评测,各种新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探索,和我同类(财经)博主的文章我反而很少点开。
回看几年前刚刚开始写作,文章发在 @少数派 上,当时编辑和我说“要不你还是发到别的地方吧,你的文章和我们定位不符,很多文章不能上首页太可惜了”。
但我还是一直写了下去,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才变得越来越清晰,为的不只是写作,也是重新发现自己的想法(后来我的文章在少数派还挺受欢迎的,拿到了当年的新作者奖,还有幸合作了付费内容 😜)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以为写作就是我的副业,或者说事业,但暂时停下我才发现好像并不是这样。
休假时我终于点开了早就想读的《E 大干货合集》,之前因为这份合集不太容易找到写作的素材而一拖再拖,这次一口气读了下去,内心狂喜。
不断学习各种投资策略、生产力理念、心理学技巧,然后把它们用在生活上,让我自己的生活更惬意、更舒服,然后再把这些思路整理为大家同样可以参考的方法(比如现在大家看到的「财务自由」这个系列)获得反馈,然后继续不断走下去,这才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儿。
写作,只是我们碰巧选择的一种交流方式而已。如果过于关注写作这件事儿,把写作当做副业,反而可能错过更重要的东西——这些方法与我们原本生活的联系。
既然休假如此,那么在平时我有没有可能在「写」上投入的时间太多,而在「做」上投入的反而变少了呢?
也太和我开玩笑说“以后会不会有一种新职业叫生活设计师?我觉得我们能行”。
我说“慢着,也许我们已经就是了”。
……
副业的机会,前进的方向,它们往往不是我们从外界找到的,而是来自我们已经在做的事儿。
当然,我不是说只要从事自己的爱好就能把事儿做成,一位作者用这句话概括写作:
写作就是寻找个人兴趣与他人需求的「交集」。
——吕白
我觉得道理放在副业上依然有效,重要的是交集。
但这依然是个很好的起点,探索自己已经在做的事儿,即使没能找到与他人需求的交集,单是了解自己的这个过程就已经很让人很开心了(所以每当我月末清点资产配置数据,思考里面有什么可以优化、更新的部分时,都会有种莫名的满足和安心,即使还没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想想也挺巧的,年初我给大家分享的年度计划心得也是如此——有哪些我们已经在做的事儿?
所以大伙不妨也想想这个问题,末了把这句话重新再贴一下:
「你提高已有技能而不是学习新的技能。你消费的是你已经保存的各种媒体,而不是去获取更多。今年不允许有新的爱好、器材、游戏或书籍。相反,你必须在你已经拥有的或者已经开始的东西中找到价值,深入挖掘价值和充实他们。转向已在你的房子里的那些财富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