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预期收益,不如准备安全边际|财务自由实证 #55+1
虽然预期收益的具体数字很难有标准答案,但是,当我们担心预期收益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可能是相通的。
当我们担心预期收益太保守时,我们是在担心财富增长比不过通胀、比不过身边的人。如果投资获得年化 10%,但同期房价一年上涨 20%,我们还是会焦虑。
反过来,当我们担心预期收益太高时,担心的是收益不达预期、无法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甚至带来风险。
现在大家更迫切关注的可能是后者,所以先从这个开始说。
别担心,因为这一定会发生
今年我更频繁被问到,投资 10% 的预期收益会不会太高了,要不要向下调整?大家在担心,未来的实际收益可能达不到这个数字。
但是我们回到原点思考,向下调整预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其实远远不够。
我用 A 股做过一次财务自由计划提款策略的回测,发现不同的开始时间对计划的影响远比预期收益(提款比例)大得多。有的时间起点,每年支取 10%,并根据通胀增加,钱还能越花越多:
16 年过去了,当初的 100 万在花掉了 212 万以后,还剩 491 万
而换一个时间起点,同样(哪怕更低)的预期收益,本金也会快速耗尽。
现实的困难是,不管我们预期收益多低,都可能遇到不及预期的情况。哪怕是把预期降到 0,比银行利息还低,哪怕是低波动、慢牛的美股,拉长观察周期也会有十多年不及预期的情况。
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解决思路——更好的办法不是下调预期,而是干脆假设不及预期一定会发生,然后为这个情况做好准备。
最近刚好在读 Housel 的新书 Same as Ever,有个管理风险的方法我很认同
用加利福尼亚州看待地震的方式看待风险。它知道会发生一次重大地震,但它不知道何时、在哪里或者有多大震级。
尽管没有具体的预测,但紧急救援队伍依然做好了准备。建筑物的设计能承受可能在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内都不会发生的地震。纳西姆·塔勒布说:「投资于准备,而不是预测。」这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为此我的准备是,给财务自由计划加上了 6 层安全边际。我觉得这比更准确的预期收益重要得多。
……
而回到预期收益这个问题,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预期到底是 5%、7%、10% 还是 13% 就没那么重要了。预期大致靠谱就可以,重要的是有个明确的数字以此制定计划开始下一步行动
上一期实证有小伙伴问我,我最终是攒了 10 倍本金,还是 20 倍?
我是按照 10 倍本金做的计划,但是当我攒到目标时突然发现,我自己好像用不到那么多钱了。攒钱时的生活方式我就已经很喜欢,而且「自由 = 资源 - 欲望」,10 倍的本金变成了 20 倍,支取比例从 10% 变成了 5%。
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但我相信类似的事情肯定也会发生在其他小伙伴身上——生活越开心,消费欲望越小;生活越自由,必需开销越少。
重要的是,要开始行动,这些才会发生。很多事不是想出来的,行动起来才会有答案。
如果你花很多时间考虑担忧的事会怎么样?你用来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会减少。
——《邻家的百万富翁》,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投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改善生活最终靠的是行动。简单明确的预期,和复杂多变的预期更容易转化成行动。哪怕有误差(别错的太离谱就行),也比反复纠结僵在原地好得多。
……
而且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旦行动起来,当初的预期反而就没那么重要了(再次证明预期不如行动重要)。现在我们聊聊预期收益太保守的问题。
收益可以向下浮动,才可能向上浮动
想起一位基金经理聊预期收益,强调他实际投资中不会太把预期收益当回事儿。因为投资收益分布不均匀,“丰年”能轻松赚到 30% 以上,“欠年”可能不亏就很好了。太在意预期收益的问题是:
在丰年,超过预期收益后我们容易变得保守。但如果丰年只收获了当年需要的粮食,后面遇到欠年就会很痛苦。
在欠年,收益不佳,我们也可能因为没达到预期收益而变得过度激进,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长期的预期收益,但不能要求每年都赚这么多。
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如果我对投资的预期收益是 3%,那我是否应该拿全部的钱去买能带来确定 3% 复利的储蓄险?
我不会这么做,因为确定性都有代价,规避了向下的风险,却也带来了向上的风险,万一通胀超过 3% 呢?很多小伙伴不喜欢投资的不确定性,不喜欢能赚多少、甚至是赚是赔都无法预料的感觉。但实际上也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收益可以向下浮动,才有了向上浮动的可能。
《股市长线法宝》中统计数据,在高通胀的年份,投资短期往往都是亏损的。但是,通胀上涨迟早也会传导到企业的营收、利润上,如果看 30 年这样的长期,收益的涨幅会抵消通胀
收益不确定的股票类资产,可以抵消可能的通胀。但确定性更高的债券,却会因意外通胀而受损。
人的本性是追求确定性,但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的。
虽然担心预期收益过高和过低,是两个相反的问题,但背后的思路也有共同的部分——接受不确定性,不是试图消除它。等待不确定性中好的结果,同时为不确定性中坏的一面做好准备。
……
但到这还没完,担心预期收益太保守还有一个因素——和别人比。
除了心态上的调整、关注「内在记分牌」,理解经济周期也会很有帮助。
2017、18 年刚开始分享对财务自由的想法时,常小伙伴问我为什么决定暂时不买房。当时大家还觉得房价会一直涨,主流观点是早早上车。
我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思考过后我发现推迟买房更符合自己的长期目标:
先有 100 万,再以此赚 100 万,比重头再来 100 万容易;
相比于没有房子的不安稳,我更讨厌依赖工资、不能决定今天几点起床;
但另一方面,那段时间正好在读《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对经济周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房价并不会一直涨,只是房价的经济周期更长。股市一轮牛熊周期大约 5~7 年,房价一轮周期可以长达 20 年。而从 07 年房价普涨开始,到 2017 年也才过了平均周期的一半而已。
有时候看起来别人比我们快,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刚好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里。而投资是一场长跑,周期也会带来均值回归。
不只是大类资产之间,股票市场内部也有不同的周期。说起这个,又想起孟大实证中的那张图 👇 显然孟大比我更懂周期,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
想法和更新
关于预期收益和提款比例的问题,我在两年前考虑过一次,当时得出的 3 个结论:
降低预期是为了更稳健,但带来稳健的是整体安全体系,不是一个数字;
为财务自由计划准备 3 年的备用金,并不需要额外攒一笔钱,也不会影响我们的财务自由进度;
时间比预期收益影响更大,不同时间起点差别巨大,选择时间很重要;
现在看来,1 和 2 经过时间检验,在变得更有效。
3 的可实践性差了一些。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我们其实没办法选择时间,就像投资上没办法直接跳过过去 2 年的熊市。
假设自己一定会遇到问题,并为此做好准备,更重要。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投资笔记: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干货汇总: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