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钱还越来越少了……|财务自由实证 #51
但试过各种方法最后我发现,如果大部分资产都在投资里,看着账户净值越来越少,心情就是很难好起来……
这两年熊市我们家的对话也经常是:
我不看了,等回正了再告诉我就行。
趴着不动就行了呗,怎么钱还带越来越少的?
再这么下去,都快跌破 400 了,要不咱不投了吧
也太还经常让我解释,投资和赌博的区别在哪 😂(赌场的平均数学期望是负的,但投资的数学期望是正的)
就像 Housel 最近的一篇博客所写:
悲观是很容易的,也更普遍,ta 符合我们线性外推的直觉「因为今天很差,所以明天可能更糟」。
想要乐观却要更多思考,因为人脑不善于理解复利规律「坏的意外会被解决和预防,但好的意外会被积累和复用」。
👇 这是有知有行温度计中整理的,过去近 20 年万得全 A 指数的涨跌,和指数背后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变化
容易看到的:过去几年 A 股普遍在下跌,我们的账户净值在缩水;
不容易看到的:背后上市公司净资产在持续增加(这才是我们长期收益的主要来源),账户“含金量”在上涨;
……
日常我们习惯根据投资账户的净值(市值)来衡量自己的资产状况,包括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也是如此。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方式却有个问题。
我们之前做过这个计算 👇 100 万本金投资,每年拿出 10 万花掉,并且后续一直根据通货膨胀增加开销
如果这 100 万来自 2005 年的熊市,我们的钱会越花越多。花掉近 200 万以后居然还剩 491 万。
但如果这 100 万来自 2008 年牛市顶峰,我们会在 7 年内花光所有的钱,甚至还不如不投资。
只关注账户净值涨跌的问题是——熊市里的 100 万和牛市里的 100 万,相同的数字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和我们在熊市、牛市中的直观体验是相反的:
熊市:体验很糟,但账户状况在越来越好;
牛市:体验很好,但账户状况却在越来越糟;
除了关注账户的净值涨跌、浮盈浮亏,也要偶尔观察估值和底层资产的变化,这样才更接近账户的真实价值。
不过就像 Housel 说的,这种思考方式比直觉式的“快思维”更难接受。即便知道这些,看到账户净值缩水还是会觉得不开心,还是会有恐惧、焦虑这些情绪。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思维转换,尽可能不让这些负面情绪导致动作变形,更安心地当一个无脑的跟投机器人。
实证账户更新
被动收入观察 👇 从投资中获得的「累计被动收入」目前还在「累计日常开销」曲线的下方,耐心等待回归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啦。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关于这份实证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如今渐渐靠近终点,已经走了五六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结果现在攒到了 20 倍 ✌️),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也是同年,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
慢慢播种,等待市场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