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到补液盐怎么办?还有什么替代方案?
最近蒙脱石散断货,连我们经常科普家庭备用的补液盐,在各大电商平台也找不到踪影。因此,不少家长担心:万一腹泻,买不到补液盐怎么办?自制可行吗?
今天我们邀请怡禾医疗儿内科黄菁医生跟大家聊聊。
腹泻/呕吐,但还能吃喝
一定要用补液盐吗?
使用口服补液盐的根本目的在于减低脱水的风险。所以是否应该使用补液盐取决于两点:
1
是否存在脱水或者潜在脱水的风险(比如有持续存在的呕吐和腹泻)
2
是否有口服补液的条件(安全的液体来源、孩子有口服补液的能力)
原则上,二者同时满足时,就可以且应该使用口服补液盐。
所以如果孩子的呕吐腹泻症状轻微且没有持续存在,暂时不影响的后续进食和摄入液体,也可以暂时不用口服补液盐。
孩子是否脱水
家长怎么判断?
为何要重视孩子腹泻?
儿童腹泻通常会自行好转,但过程中会导致水分和盐分流失,从而导致脱水,这可能很危险。
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最初并不太容易发觉孩子脱水,等发现孩子脱水时,孩子可能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
哪些表现要警惕孩子脱水?
如果孩子有以下任何情况,要注意他们可能会脱水[1]:
🚽 尿量减少或者尿布比平常轻;
😵 疲倦、烦躁或意识模糊;
😖 口干舌燥(口渴);
😫 哭时无泪;
🙁 婴儿头顶的软点(前囟)凹陷;眼窝凹陷。
口服补液盐本身不能治疗腹泻,但它们可以补充丢失的盐分和水分,从而减轻脱水的风险。
什么时候给孩子喂补液盐?
每次喂多少?
具体补液量可以参考下面两种情况[1]:
A计划:当下没有脱水,只是为了预防脱水 | |
年龄 | 补液盐量 |
24个月以下的儿童 | 每次稀便后 50 - 100 毫升 (每天约 500 毫升) |
2至10岁的儿童 | 每次稀便后 100 - 200 毫升 (每天约 1000 毫升) |
10 岁以上的儿童 | 每次稀便后 200 - 400 毫升 (每天约 2000 毫升) |
B计划:如果当下已经有明显脱水的情况, 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 |
医生评估后如果有中度以上的脱水,需要执行快速补液的计划(4小时内补充一定量的液体),脱水基本纠正后,可以继续按A计划补充液体。 |
至于喂补液盐的时间,原则上,每次便便之后都可以给孩子使用口服补液盐。
但很多时候,孩子可能无法一次性摄入数百ml的液体,根据孩子的摄入能力,分多次、每次少量摄入也是没问题的,最终的目标都是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和预防脱水。
补液盐兑水后一次喝不完
可以留下次喝吗?
可以的,但如果已经兑水,补液盐需要冰箱里冷藏保存;但如果超过24小时了,需要丢弃重兑[2]。
另外如果直接喝兑好的补液盐,唾液可能会污染喝不完的补液盐。
因此,可以先在大杯中放置兑好的补液盐,喝的时候从大杯倒入小杯中,用小杯喝,这样可避免污染用不完的补液盐。而大杯(放置口服补液盐的杯子)建议加盖后放入冰箱保存。
买不到补液盐
可以自己冲糖盐水吗?
原则上不建议自己在家兑补液盐,因为操作不正确可能给孩子带来风险,就医才是更安全的选择。
但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孩子有脱水风险或已经脱水,且没有规范的补液盐成品、也不方便就医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下面配方应急:
应急方案一:
1000ml纯净水+3克食用盐(1平茶勺)+18克食用糖(蔗糖)(6平茶勺)混合[1]。
这样的情况下,液体中的糖和钠离子的摩尔浓度是相等的,并且能保证液体的渗透压是对孩子来说是安全的。
应急方案二:
针对0.5~5岁的孩子,还可以使用半浓度苹果汁(现榨苹果汁+等量的纯净水)来补液[3]。
但这只适用于没有脱水或者程度很轻的脱水情况下的补液。如果孩子情况不好,就医仍是更安全的选择。
市面上的电解质饮料可以替代吗?
其他市面上的饮料类产品,不建议用来替代口服补液盐,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多数都太甜了(糖浓度太高),会增加腹泻过程中液体丢失量。
1岁内宝宝喝补液盐
会加重肾脏代谢吗?
如果1岁内孩子有脱水风险,喝补液盐不会加重肾脏代谢。
如前文所讲,目前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制剂,除了要保证糖和钠的摩尔浓度是相等的,还同时保持液体的渗透压在245 mOsm/L左右,这对于小婴儿(也包括其他年龄段的成人和未成年人)也同样是安全的。
当然,如果补液过程中眼皮或者其他部位的浮肿,应该先停用补液盐,后再决定后续治疗计划。
怡禾 健康
补液盐依然是家庭备用药的首选,只是在特殊时期,较难买到,如果实在没其他条件,可参考本文的解决方案。
等过一段时间,药品的供货跟上了,大家可以适当准备一些家庭备用药了,那哪些药靠谱呢?大家可以根据以下清单来备用:
可上下滑动查看
参考资料
[1] WHO 《腹泻治疗(医生和高年资卫生工作者使用手册)》
[2] [英]S.C.斯威曼(Sean C Sweetman).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第37版)
[3] UpToDate. 口服补液疗法. 家庭常用的饮料和液体
相关阅读
医学校对:儿童内科林汉炼医生
责任编辑:何杏滢
图片制作:汤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