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传学界的新星老师你认识几位?
扫码
今天来唠两句老师们的事儿~
我们每年都要给同学们盘点一些国内新传界的高校学者——勤奋、负责、认真、论文质量好的那些,让大家能够通过他们的“个人IP”去筛论文读,免得一入知网深似海、两眼一黑不认娘。比如这个:国内新传领域优秀学者盘点
但是时光飞逝,现在再看之前推荐的名单,哪怕就隔两三年吧,不知怎的也会冒出一股沧海桑田之感。
这个世界在飞速转动,老师们的个人发展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动势。尤其是今年——最大的00后20岁了,这意味着新的一代人已经在台下列队,而8090后步入舞台中央。
有同学可能会说,开什么玩笑,陈力丹、喻国明、彭兰老师不都笔耕不辍,站在时代最前沿嘛。
是的,可他们就是我上面说的“勤奋的学者”,能够超越自己世代的局限,努力追赶世界的潮流。但大家应该明白,这种学者毕竟是少数——研究新传专业是很累的,技术变化太快了,能够忍受长年狂奔追赶技术前沿,不停读最新的论文保持视野的更新,时不时要和国外学术界交流接轨,不间断地写书教课开学术会议带硕博研究生的5060后……那是真正人中龙凤。
我们不能只有他们。所以,是时候开始关注年轻一代了。
80后新一代学者目前大多刚进入高校,还是讲师的身份(又被称为“青椒”),不过少数“85前”已经评了副教授或者教授。
这批学者和之前世代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尤其是西方学统及方法教育),认同学术规范,重视理论和方法,积极构建学术共同体。
换句话说,新一代学者做研究跑得很快,做研究很规范,中外学术界通吃,渴望得到彼此的承认。
他们这些特点对在校生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去习得学科正确的打开方式,认知统一的游戏规则,继承很好的学术传统,快速与国内外前沿接轨,不会去拍脑袋写论文、胡乱使用甚至发明理论。
接着,你会发现生活中你自己关心的东西,比如算法、弹幕、二次元、偶像工业、游戏、表情包……都有可能被这批年轻老师发掘成为研究选题,得到很好的解释——毕竟他们从年纪(尤其是心理年龄)上也没有真的大你多少。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的。研究方法教育有指望了。
好吧……说了这么多废话,就是想要引出以下几位的出场(我的评选标准仅代表我自己,主要依据作品质量与数量,以及学界业界活跃度,如有不服,留言区见!
1980年生
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
新闻基础理论、新闻话语与叙事、媒介与社会
王老师是扎实的新一代学者的典范,即便评了教授仍然笔耕不辍,她的名字就是论文质量的保证。(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曾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6年哟~)
1984年生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视听新媒体传播 、视觉传播 、国际新闻 、
虚拟现实 、游戏研究、电视节目形态及策划
周老师长期关注视觉传播,在这方面有很深厚的功底。他翻译的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新作《广场与高塔:网络、阶层与全球权力竞争》近期刚出版,不过我没看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1986年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
社交媒体研究、数码人类学
董老师这两年非常活跃,也很勤奋,亲和力极强,极富个人魅力,和学生总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他关心的研究问题似乎都是最有趣的,比如亲密关系、同性恋人群、社交媒体上的表演行为等。以前豆瓣上是红人,后来不知道为啥号被封了。听说最近在研究直播,所以天天在捯饬抖音(但我并不知道他抖音号是什么……有知道的同学请留言)。他的译著《交往在云端》也刚出来,我看过,翻译得很不错。
1982年生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
媒介文化研究、影视传播、
对外传播、新媒体视觉传播
这位可能是个传奇人物……网上到处流传着他的故事:19岁的常江以吉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北大新闻系,随后保送本校研究生,接着先后到清华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求学,博士毕业后又接连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留学丹麦,游历欧洲、非洲,出版奇幻小说《朝歌》《寂寞的撒旦》等。跨界学霸的履历抛来一筐酸柠檬,不过他本人并不神秘高冷,在微博上很活跃,从他的po文总能窥见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忙碌、正直、有同理心和正义感……并且挺爱吃。
1987年生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中华传媒与比较传播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教师
研究领域:
新闻学、政治传播
方老师大家都很熟悉,之前他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很活跃,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导致他在各个平台上的账号都被封了。不过今天我并不想介入这些事的是非,我们让学术的归于学术:仅从学术成绩上来看,方老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传播研究者?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他在读博期间,几乎在中国新传领域数得上顶刊都发过文章,而且他还有十多篇英文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搞研究的都知道中国人写英文论文有多难)。方老师本硕就读于北京大学,在美国接受博士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研究问题时刻跟进时代发展前沿,本人态度亲切和善,非常乐于和本科同学交流,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我们不应被道德评判蒙蔽,不要让政治干扰学术而错过了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希望大家今后仍然能关注方老师的研究表现。
▼▼▼
还有一些学术界的新秀——比如复旦大学的方师师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典林老师,都是很优秀的80后新星,但因为我没有查到他们具体的出生年份所以就先不详细列出了……(这个理由好像有点尴尬hhhh)。
认识了他们之后你应该干什么?——当然是去搜他们的论文、关注他们的讲座、读他们推荐or翻译的书,或者模仿他们做研究啦。
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缺的不是干货,而是把干货辨识出来的“筛子”。如果一位学者“一个人就是一个品牌”,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相信你跟着他们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
不过,因为我个人的视野也是有限的——
如果你有特别欣赏的新传领域的年轻老师,请帮忙补充到留言区吧~
如果能说一下你为什么喜欢ta更好,
让大家都能见识他们的风采!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读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