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准社会关系的绑缚:肖战和他粉丝们正在面临的一切
扫码
肖战最近大概有一个月了?似乎都被困在热搜上下不来——这种待遇,对很多明星来说同时是梦寐以求+梦魇。
最近一场风波的起因,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作为事发起因的那位组织小学生给肖战应援的老师刚被停职不久,5月15日《南方都市报》又爆出厦门莲花中学一班主任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肖战,视频录音有这样的表达:
“我喜欢肖战我喜欢得坦坦荡荡……我喜欢他,我希望我的孩子也去学习他。”
而厦门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已收到大量群众举报,正核实事件。
此一系列事件引发热议,#饭圈文化该不该出现在校园#相关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2.8亿,讨论量13.9万。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共同体,粉丝群体及其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景观,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样态,它当然包含很多积极因素,但近年来,饭圈内的事态似乎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溢出自己的圈界、流向公共空间——而且屡屡呈现失控的状态。难以理解的旁观者或许会问“偶像为什么不管好自己的粉丝?”
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01.
游戏与福利
在排行榜上,在超话里,在演唱会……粉丝的热情似火、意乱情迷总是让人觉得他们可以为偶像做任何事、是肝脑涂地的“忠仆”——但这并不意味着偶像就能对粉丝拥有控制权。
熟悉偶像生产流程的人都知道,狂热的依恋、近乎失去理智的追捧都只是表面——背后是一场复杂而精致的游戏:
偶像是粉丝亲手挑选的“一起长大”的人。
最开始,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机缘,情感的纽带诞生,于是关心他,在意他。通过投票、打榜、应援活动,粉丝帮助自己心仪的偶像一步步实现梦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和偶像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至少粉丝们愿意相信,他们和偶像是一体同心的,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的。这种不输于恋爱的情感体验,局外人难以体会。
回馈也是有的。这就是“游戏”的妙处。
粉丝文化研究者林西指出,理解粉丝文化、理解粉丝与偶像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粉丝福利”:偶像在微博上发一张自拍,说一句“晚安”,就是粉丝福利,对于粉丝而言,是重要的是日常陪伴,这和谈恋爱也没什么区别。粉丝在微博下面留言,有时候还可以得到偶像的回复或者点赞,这就是粉丝聚集在社交媒体上的原因。
粉丝强调自己不求回报,夸耀自己无私奉献,其实是对外的一种话术,他们没有把从偶像那里得到的回报和福利讲出来,除了微博互动之外,偶像还会专门给粉丝写歌,宣传语里会说这是一首“给粉丝的情书”等等。也就是说,粉丝的确能感觉到,或者说有资源去想象自己正在跟偶像产生某种亲密关系。(参考文章《【思想界】“供养”偶像:是女性地位的崛起 还是对父权意识的复制?》)
回馈打造了“成瘾”的闭环,对粉丝本人是药效持久的强心针,足以让他们在某个行为模式上长期坚持下去。
02.
自恋性自我投射
那么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恋该如何解读?
研究者一般会认为这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麻省理工学院媒介研究者亨利·詹金斯将这样一种由审美活动延伸而产生的经济模式称之为“情感经济”:
在流量明星粉丝圈中颇为活跃的一类粉丝,向偶像索取的是一种自恋性的自我投射(narcissistic self-reflection),即将自己的人生意义、价值取向投射到偶像的身上,并将偶像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进行夸耀。
偶像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粉丝的自我实现过程,他们是粉丝主体性的代言人,满足观看者的自我想象,同时偶像也是他们欲望中的客体,填补着理想伴侣的缺位。
新型的“偶像-粉丝”关系,即偶像需要粉丝在经济方面的“陪伴”从而实现发展,粉丝也需要偶像的成功而获得某种想象性的满足。
1956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霍顿(Donald Horton)和理查德·沃尔(R. Richard Wohl)曾提出过所谓的“准社会交往/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interaction /para-social relationship)理论,用以描述媒介接受者与他们所消费的媒介人物(明星、公众人物或电视剧中的角色)之间发展出的单方面的、想象性的人际交往关系。
而粉丝和偶像之间归纳起来,正是由“准社会关系”维系着,只不过它只有一个中心,呈现出一种相互依赖、众星拱月般的“中心-边缘”模式。
正因为不是单纯的仰慕和追随,而是伴生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并不只有偶像能够摆布粉丝,反过来也是可以的。
毕竟粉丝是经济来源,更是决定人设的主导力量,而他们的爱并未经过保证只对你一个人始终不渝。
真正的社会关系中,情感是由共同记忆、关系网络、社会契约等手段保证的,分手、绝交之类的事代价极大,因而不会轻易发生,一发生肯定是因为了不得的大事。
但在准社会关系中,情感并没有经过真正的社会保证,关系的坚定和脆弱是一体两面:粉丝对偶像的情感看似坚定,但极有可能因为一件事或一次失望而崩溃,并在群体中大面积“传染”从而造成脱粉。
不说别人,肖战就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一种姿态。
03.
集体占有 生人勿近
粉丝有时候看上去挺好摆布的。
现在的饭圈构成有职业粉丝、后援会、官方职能站,他们通过有组织性的做数据、反黑、控评、铺广场、完成氪金任务来管理着饭圈。粉丝社群对广大粉丝成员进行统一的组织和规范,有助于展开围绕偶像的文本生产和消费活动,集体化的行为使得每一个粉丝社群经济消费能力尤甚往昔。
偶像以及工作室、资方更是有能力通过管理这些围绕自己设置的职业粉丝、后援会、官方职能站来间接管理和影响粉丝。
比如华晨宇,他的粉丝说,“他手里握着我们的开关键。”
2018年,因为不满华晨宇经纪团队和经纪人对华晨宇的过分压榨,行程过于密集的不合理安排,华晨宇粉丝集体表示抗议,后来华晨宇发声了,仅仅是一个“停”字,粉丝们却十分配合,评论下一片“好”。
有粉丝回复:“好,我们只听你的,你说停,那就立刻停止,你放心。你手里握着我们的开关键。”
但事实上你应该知道,这只是粉丝自愿交出自我的时刻。
在很多时候,粉丝并不是任人摆布的,比如官方人设这种东西,他们就可以选择不接受。
厦门大学长期从事粉丝研究的杨玲老师曾分析道:粉丝是媒介的资深消费者,对娱乐产业的包装很熟悉,能分析哪些是包装出来的,哪些是真情流露。偶像和经济公司想要讨好粉丝,营造出他们认为粉丝会喜欢的人设,粉丝会利用自己的媒介素养,去考证这个人设是否立得住,整个过程就像一个“设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游戏和博弈。经常有某些偶像的所作所为和自己的本来人设并不一样,所以崩掉了。
所以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人设并不是偶像真正的自己——或许有重叠,但绝对不是真正的自我,只是人为建构的符号自我。
粉丝给偶像立人设的过程,就是试图从分裂的形象里解读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创造“人设”的素材,来自各种官方或者非官方渠道的影片、街拍,甚至某些综艺节目的边边角角……所以有个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翻找自家爱豆边角料的人群被称为“显微镜女孩”。
在粉丝的显微镜下,偶像每一次公开甚至私密的出现,偶像的衣着、表情甚至发丝般细微的细节,都可能被捕捉、放大、凝视、整合,用于提取有关人设的推断。在此之后粉丝之间会有沟通,从而针对偶像的人设达成一种让多数人满意的一致,并从这种一致性中获得归属感。
一旦人设被广为接受,
偶像真实的言行必须与之相符,
否则会被认为难以接受。
(图源自公众号“深八深夜八卦”)
所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虚拟人格塑造过程——厉害的是,塑造的力量主要来自粉丝。他们在点滴的“陪伴”中以爱为名塑造着偶像,而偶像及其经纪团队对粉丝的塑造,其实是粉丝自愿让渡权力的结果,更多时候粉丝是在借用偶像这个“符号工具”自己塑造自己(自恋性自我投射)。
这个过程,两方都知道,但都心照不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偶像-粉丝”游戏另一层快感正是来自解读、树立人设和修改它的过程:每一个粉丝心中,都可以生长出一个对于自己而言完美的偶像来,十分恰好地接住自己无法安放的一切。
这游戏简直令人上瘾。
但是与此同时,偶像人设也在每一次达成“合意”时,成为粉丝集体占有的资产——这种资产具有排他性,换句话说就是“我家的爱豆,不是我家人不能用”。
看,所以才有了227事件。
04.
也有例外
当然娱乐圈里也有例外,面对“失控的粉丝”,也有明星亲自下场引导,比如相声演员张云雷。
2020年1月7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给“毒唯粉们”写了一份简单的声明,公开对那些一边声称“喜欢”他,另一面无休止的诽谤、污蔑、攻击他身边人的“粉丝”大声说出了“不!”。
还有林更新,粉丝为了他而骂人,在群里他就是不支持的,甚至直言自己生气了,反问自己的粉丝,替他出头就需要骂人吗?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态度。
在粉丝群经常做工作,劝诫粉丝把用在他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身上,保持理智。不仅拉近了与粉丝的距离,还对他们有了正确的引导和约束。
另外,除了上面说过的华晨宇之外,李现对自己的粉丝也不是一贯纵容的态度。
在偶像和粉丝的关系里,有人软弱,有人强硬——这两者背后可能都有看不见的代价。肖战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现在回望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也只有局内人才能体会到那种相互掣肘的张力,看到这种虚拟关系的交互中,权力并不总是握在偶像的那一端。不知情者总是只能看到粉丝单方面的“疯狂”,更难理解偶像“为什么不好好管理”自己的粉丝,正如有研究者写道:
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粉丝的这种“准社会关系”想象,总是会被渲染为“疯狂的、魔鬼附身”的行为。根据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中的论述,“fan”这个单词作为“fanatic”(疯狂)的缩写,其词源是拉丁语中的“fanaticus”。最早意为“属于一座教堂,教堂的仆人、热心的教众”,后被引申出负面含义“被秘密性交祭神仪式所影响的极度热情狂热的人”,又渐渐泛化为“过度且不合适的热情”。
——高寒凝《虚拟化的亲密关系: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与偶像粉丝文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粉丝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由于流行文化的蔓延,粉丝的一些表现或许已经不会被视为反常——况且我们并不总是认为情感和狂热是低下的、过度的、不合时宜的。
我们只会在事态失控时才这么认为。
那么,如何减少失控的时刻,就是留给每一个偶像和粉丝的思考题了。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写下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大家有任何问题,也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1. 用花呗为偶像买专辑?当代年轻人贫穷式追星,到底是为啥?| 热点分析212. 咪蒙、蔡康永、罗永浩曾经合写过一本书,你知道吗?| 热点分析223. 讨论罗志祥事件会带坏小孩吗?为什么我不同意田馥甄的"逆风转发”4. 真公主or小作精,反正虞书欣打败了你的仇富心5. b站夸后浪夸成了海啸,谁开心?谁不开心?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逻辑实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