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浪姐》到刘心悠,隐没于“姐学”中的女性美学

胡果冻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刘心悠带着“姐学”又登上热搜了。


“刘心悠与小孩”这个瓜吃得我一脸懵。

大致读了一下。

故事起源于2012年豆瓣出现了一个帖子——《和一个算是。。三线女艺人暧昧了1个月。。。不带名地讲讲遭遇,求指点该怎么处理》,内容讲得是一个女生与一个女艺人的爱情故事。通过各种模糊的证据推断,网友们重点怀疑帖子中的女艺人是刘心悠。


这次姐学的再一次复兴,是有人发现刘心悠的Instagram上再一次发了一张小女孩的卡通形象素描图,被认为是呼应着帖子里发帖人的昵称“小孩”。

这个故事未必有真相,兴奋的网友不管三七二十一也磕了起来。


但,这已经不是“姐学”第一天出圈了。


1

什么是姐学


姐学,最初源于刘心悠小孩事件。

(这个起源……2G冲浪的我真是万万没想到)

 
广义姐学,即探讨具有显示意义的力量女性及群像,发现女性之美,为女性美学添砖加瓦。这是一门以“姐姐”这个群体为研究对象的一切行为学研究。

豆瓣上甚至有专门研究“姐学”的小组

 
“姐学”里的姐姐,可以是一双杏眼美目含情妩媚,美得风情万种却又内在坚定的刘心悠姐姐。

 
可以是凭借《红色高跟鞋》中“三分讥笑,三分凉薄,四分漫不经心”的表情自信slay全场,只做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就是“中年叛逆”的刘敏涛姐姐。


可以是波澜不惊、美丽又智慧,又对世事的练达和洞察的俞飞鸿姐姐。

 
可以是那个在《延禧攻略》里演出了“白月光”富察皇后温婉大气,又在《怪你过分美丽》里演出了经纪人向晚杀伐果断的秦岚姐姐。

 
海子在《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里吟诵到:“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如果换成“妹妹,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是不是就俗了。

这样看起来好像的确只有“姐姐”更富有诗意。


“姐学”兴起也伴随“姐姐”一词的通货膨胀。

社会语言学,凡是社会制度出现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都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在互联网语境之下,“姐姐”这一称谓早已脱离了年龄范畴和亲缘关系的概念,变成涵盖各种关系的女性。

“姐姐”从亲属称谓语逐步泛化成女性社会称谓通语。面对女性不知如何称呼的今天,有个最简单且不会出错的办法,就是像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一样,见谁都叫“姐姐”。
 

2

姐学为什么会火?

 
2020年,从网友们脑补出的脱离依靠男人拯救俗套的真正大女主剧《淑女的品格》,再到前阵子炸出的“姐圈顶流”刘敏涛,从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到电视剧《三十而已》,“姐姐”群体持续受到热捧,这绝非偶然。
 
“姐姐”形象的包容性和审美愉悦性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有谁不爱积极、温柔又充满力量的大姐姐,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形象对于我们具体的吸引。喜欢姐学不一定和性取向有关,可能只是欣赏女神们自带的撩人气质,也可能憧憬自己变得和偶像一样。我们汲取的是在这个崇拜和憧憬的过程中,“姐姐”所能带来的情感上的安慰、审美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力量。
 

正如,女性网友们自我代入了“女艺人和小孩”这个故事里的小孩角色,不过是因为温柔的姐姐身上包容着叙述主体在具体时代里的软弱、孤独一面。某种意义上,这个形象本身是谁不重要,她可以是郭碧婷,可以是刘心悠,完全是为了满足“我”的精神要求而存在。


姐学”背后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近几年,形成广泛探讨的关于女性的议题越来越多,除了《乘风破浪的姐姐》爆火,《三十而已》热播这种娱乐议题,也包括papi酱孩子冠夫姓、宇芽家暴案、李星星案、婚姻法案等社会议题。女性意识的觉醒,伴随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女性对自我更清醒的认知,以及对女性社会价值的进一步追求,越来越多的当代女性希望实现“理想中的自己”而非他人需要的自己。年轻女孩们对于成熟智慧、通透洒脱、我行我素、具有人生阅历的姐姐们的喜爱度和包容度,反应了一种自我理想人格的投射。

《三十而已》里内心强大且从不畏难,在 30岁霸气开挂的顾佳


❸ “姐学”传递现代社会失落的女性经验

在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削弱了家庭的功能与作用,现代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社会将女性撕裂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利益上的联系而非情感上的沟通,在这种隔绝的关系中,女性经验这样一个颇具私密性的话题很难得到良好的沟通与分享。

成长期的女性是狼狈、凌乱的,价值观未成形的,她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除了读书、上班、结婚、生子,适应已有的社会规则永远似完美人生,难道没有没有别的路子可走吗?女性成长带来的不是自信的增长、探索的热情,而是背对世界的退却和躲闪。

坚持人生由自己而选、而掌控,最后抵达自由之境的俞飞鸿


“姐学”某种意义上是过来人的经验,用成熟女性背后的阅历和过来人的身份,向年轻女性传授现代女性们所迫切需要的生活经验和价值沉淀。姐学,无疑为现代女性心灵的整合与女性经验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与契机,为女性正视自己的生命历程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可对标的理想路线。


3

隐没于“姐学”中的女性美学

 

“姐学”的兴起,本质而言是一场女性审美的巨大变革。姐姐之美说不尽,姐学风流万年长。

“姐学”对年龄与时间的重新定义

女人和时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过去,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走向低龄化、单一化甚至脸谱化,“白瘦幼”成为大众传播中对女性美定义的主流。这使得女性一旦过了30岁,便面临巨大的年龄焦虑。

“姐学”背后的美学观不再强调年轻,而是认为女人的一生都是美的。女性应该在不同的年龄里活出不同的风貌,在不同的岁月里展现不同的风姿,在岁月和人性的历练中,女性美会越显成熟与动人。这也正如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所说的:“少年时像露水一样纯洁,青年时像白桦一样蓬勃,中年时像麦穗一样端庄,老年时像河流的人海口,舒缓而磅礴。”

《乘风破浪的姐姐》旨在打破女性的年龄焦虑,鼓励勇敢跳出各种传统社会刻板印象对女性身份所设计的条条框框。


“姐学”塑造了有理想高度和审美品质的女性形象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国古代女性美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所体现。随着“姐学”兴起,女性之美似乎不再是一个能够统一和标准化的美。

姐姐们身上不只有温柔、美丽,同时也具备力量美和攻击性。《乘风破浪的姐姐》和《三十而已》里呈现出多样化女性主体塑造的新特征,众多女性形象具备了时代感强、理性突出、个性独立、价值观明确等鲜明特征。“姐学”告诉我们的是,女性美应该由女性自我来定义,女性必须在自我、男性和整个社会相互斗争、协商、建设的过程中来建构新的女性美。
 

自荐队长的环节,宁静在其他姐姐的注视下,带着傲娇的表情,迈着酷酷的步伐走到了队长的席位。


对女性审美视角的改变来自女性群体本身

网络上赞美的女性魅力仿佛越来越多元,而这种对女性审美视角的改变,恰恰来自女性群体本身。在互联网各大内容平台上,“姐姐”这个内容品类最大的消费者,不是男性,而是女性。

百度指数也显示,关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人群中,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有46%左右,男女观众的比例也达到了34:65。由此可以看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年轻女性,也较为符合女性意识崛起、能够感受成熟女性魅力的群体。

这届女生比直男更喜欢漂亮姐姐。尤其是曾路遇困顿,却仍不失对生活的掌控力,逃脱世俗眼光和压力并予以反击的人设更为人所欣赏。姐姐,她们永远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
 
 

4

写在最后

 
西方学者西美尔曾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艺术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跟艺术一样意义是女性。每个人都有心里的缪斯,完美的姐姐。但是我认为如果只把“姐学”里的姐姐理解为美貌的、风情万种的女性就过于狭隘了,对女性的定义也过于单一。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崇拜和爱慕的姐姐,是那些身处在一个所有规定都依男性为准的世界里,被排拒于追求思想和科学的公共舞台之外,那些敢于冲破历史,成功地在由男性主导的学问公共舞台上演出的女性。

《蒙尘缪斯的微光》讲述了那些在历史中被淹没的古代博学女性对于知识的追求的故事。

 
有女性学者认为:“如果想判断女人走的路是否正确,就要看她们在奋斗中有没有得到快乐。”我们在欣赏“姐姐”身上的女性美时,更应该去思考,这个美的典范除了带给我们视觉感官上的愉悦以外,有没有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滋养与快乐。

你呢,你Pick的姐姐是谁?
  
参考文献:
[1]杨扬. 时尚杂志对青年女性美学观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 2013(04):77-83.
[2]陈建萍. "姐姐"长,"姐姐"短——论《红楼梦》"姐姐"称谓语的泛化[J]. 红楼梦学刊, 2009,000(002):304-318.


/END/

小编 | 烧鹅
责编 | 北北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深思“网抑云”:参与式文化空间的构建及丧文化的盛行
2封完TikTok又瞄准微信,特朗普为何要发这个疯?
3. 肖战的2020:他的至暗时刻,我们的答题素材…
4杭州杀妻案中新的社会凝视:从监控到围观
5顾佳终于离婚了,国产剧《三十而已》如何成就社交话题?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八月线上强化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