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传播挺无聊,但那些学校年年非要考。

Kelly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电商平台的全球买卖,拎包就走的出境游,八方来朝的国际会议,全球范围的投资并购……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和传媒的走出去也是一种必然与必须,大国崛起必有大传媒鸣锣开道。”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修正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刻板印象”越来越重要了。新传作为追踪时代前沿热点的学科,自然也对“国际传播”“对外传播”愈发关注。在应试上,“国际传播”这一类题目自然就多了起来。

而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疫情+国际传播”这一部分内容也必须引起重视。

指路经纶万变师兄为大家整理的 
“疫·传播” | 疫情与网络舆论、国际形象、全球风险社会的关系你掌握了吗?
 
 通过查阅近三年新传考题,我们发现,“国际传播”这部分常考的题目无非这几类:

01

是什么?


  国际传播。(2019河南大学专硕名词解释) 分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内涵及对外传播的策略。(2020暨南大学707分析题)

02

怎么办?


  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在文化和制度层面加以解决?请进行分析和阐述。(2020北京大学334论述题) 结合国际舆论环境,根据传媒生产理论和媒介伦理相关理论,分析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传递中国声音,争取更大的话语权。(2020上海大学334材料题) 结合理论案例谈谈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能力。(2019暨南大学334论述题)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试举一例,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18同济大学论述题)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论述我国如何塑造一致的国家形象和扩大对外传播力。(2018华南理工大学334论述题) 举例分析国际传播中如何达到精准效果。(2018中国传媒大学713论述题)

03

新媒体环境下怎么办?


 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如何进行国际传播。(2019吉林大学440论述题)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研究。(2019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硕论述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的对外传播力?(2018复旦大学823论述题) 论述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2018西南财经大学334论述题)


根据出题情况来看,对于“国际传播”这个考点,各高校更倾向于以论述题的形式考察,侧重于问“怎么办”。以下是本次专题的内容大纲,诸位备考时间宝贵,请自行爬楼食用。

 

1
  定义


国际传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民族、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由政治所规定的、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可以将国际传播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所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行为,例如首脑互访、双边会谈、地区间峰会以及其他相关事务。广义的国际传播活动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狭义的国际传播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在大众传播基础上所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例如开设国际广播电台,向其他国家发送广播节目等。

2
  三个关键


01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


我国的国际传播主力军应当更加注重新兴媒体、新兴技术、新兴终端的运用,构建立体化、智能化、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全流程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这一新型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趋势相适应。

第一,适用多终端;第二,善用大数据;第三,立足多场景。第四,追求高智能。此外,国际传播需注重内容与用户场景在跨文化环境下的精准匹配,才能防止“对空讲话”(speak into the air),走向真正的实效。


02以“一国一策”为原则的国际传播方案


覆盖全球的中国国际传播网络已经初步形成,遍布全球主要地区、国家和节点城市。也就对传播能力和传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针对每个对象国,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实施“一国一策” ,制订具有适用性的国际传播方案。

我国的国际传播既要讲求区域协同,又要讲求国别差异;既要讲求长期谋划,又要讲求因时而动;既要讲求立场稳定,又要讲求策略灵活。应当努力做到因国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注重国际传播的分众化和适用性。

03以精准化为特征的国际传播效果


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要一改过往偏于“粗放式” 的局面,而是以“精准化”作为新的目标。所谓精准化,意味着国际传播的效果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因人而异: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种文化,乃至每一个阶层、性别和宗教群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传播接触习惯,要想改变其认知、态度和行为,就必须深刻把握其特征,开展针对性的传播。

因时而异:国际传播面临着时代的变化趋势,观念、行为和习惯乃至传受双方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动,要求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此外,还要求将长期效果、中期效果和短期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辩证思考和综合设计。

因事而异:国际传播中的每一项具体内容都有特殊的传播要求,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取具体的传播设计。

3
  当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在推动“传媒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战略部署和实际操作上过度关注欧美地区的目标市场和受众,忽视了“西方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即过去所说的“第三世界”国家,其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忽视了主动与对我国具有特殊地缘政治意义的一些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其次,国际传播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和规模效应,忽视了对民间和社区资源的利用,未能紧跟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平台的“新闻生产全民化”的发展趋势。中央外宣媒体的海外驻站机构虽然从当地雇用了一定比例的专业采编人员,但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当地受众心目中“官方媒体缺乏公信力”的刻板印象。因此,如何提升我国外宣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亲和力,还需要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作出更为大胆的探索和深层次变革。

4
  创新进路:四全+4D


015W框架下的“四全”理论建构


“全程化”:从片段描摹到全程复刻
“全程化”关切的是传播的传者(Who)和内容(Says What),体现的是新闻从业者试图跨越时空距离,超越媒介表征能力局限,以完备刻画事件真实、全程的愿景诉求。

“全息化”:从各自为战到全息融合
“全息化”关切的是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当下则是指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出现的整体性的、不可逆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趋势。

“全员化”:从传者主导到全员参与
“全员化”关切的是传播的传者(Who)和受众(To Whom),即将宏观至国家、中观至社会、微观至个人的各类主体更全面、深入地纳入新闻传播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参与、共享。

“全效化”:从动机为上到全效兼顾
“全效化”关切的是传播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既是传播的目的,也是衡量传播意义与有效性的关键。

02国家形象建构的“4D模型”


近年来,学界提出了国家形象建构的4D模型,更为细致地划分了受众认知的过程、层次与结构。依照人类行为模型,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建构应分为认知、情感两大环节,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

认知

功能层面(Functional Demension),即对国家能力、竞争力的认知。涵盖经济、政治两方面,包括对经济状况,对企业、产品、服务竞争力,对政治制度能力和有效性,以及对研究和技术表现等方面的认知。

规范层面(Normative Demension),即对国家正当性的认知。涵盖国家观念、规范、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还包括对国家的社会、国际、生态义务及责任的具体判断等。

美学层面(Esthetic Dimension),即对国家美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涵盖对国家文化、传统、风景等方面的审美认知与判断。

情感

情感层面(Sympathetic Dimension),即对国家的总体态度和情感,以及目标国家受众能否感同身受地有效理解与体验相关信息,这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维度。

03“四全+4D”的互动结构


传者、内容层面
秉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在内容设置上充分关注对国家政治、经济竞争力、比较优势的展示和呈现,对于国家观念、规范、价值观议题的阐发、解释,对于文化、传统、风景等美学议题的包装、表达。

其中,也要在具体生产方式上注重全程刻画、全貌复写,如习总书记所要求的用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契合国际受众不断提升的感知需求。

媒介层面
要紧跟时代潮流,勇于调用资源投身全息建设,活用体制机制实施全息融合,优化、巩固文字、图片、视频、电影等旧媒介,试水、探索移动终端、App、社交媒体、播客、VR/AR、AI、算法、传感器、区块链等新媒介,评估、尝试多媒体、数据新闻、短视频、照片墙、动漫等新方法,进一步促成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打造新时代国际传播旗舰平台,使之转型迭代为全程全员、全效媒体的创新中心和有效通道

传者和受众层面
要更加丰富传者的主体构成,利用 UGC 机制主动提升、开掘国际受众的参与度与主体性,赋权其一定程度的表达、生产自由,加强国际间媒体协作,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要借力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主动寻求将更多受众群体纳入国际传播的空间与机会,抢占传播高地,夺取先发优势,特别是那些被西方世界他者化乃至妖魔化的对象和群体,要予以全面客观的反映,推进传者和受众全员化,增强国际传播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效果层面
要处理好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传者与受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强调受众与效果之于国际传播的关键意义。注重强化国际传播的实用功能,提升受众体验,培育平台依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主导,重视、分析他国受众国家意义的社会环境、集体意义的文化认同以及个人意义的心理、好恶、反馈,强化精准传播、分层传播,贯彻一国一策、一区一策,加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消弥对立和误解,促成和谐与理解,最终形成施拉姆所期冀的“协调一致”,终致感人之感、察人之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互鉴、通感与共情。

5
  融媒体时代下的国际传播


01面临挑战


传播渠道的泛化带来媒介接触时间、场景的碎片化。无处不在的媒介接触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交织在一起,随时产生着“在场”影响,持续不断地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媒介融合带来了媒介系统开放性的增加,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国际传播相关信息生产、话题建构和公共决策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国界限制,提高了信息扩散的速度,增加了对舆论走向把握和控制的难度。

技术竞争更加激烈。融媒体时代的媒介系统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和工作平台。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成为全球舆情研判、精准化传播、高效内容生产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技术。因此,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环境也成为融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02方法探索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国际传播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思路指引。

以“创新”引领国际传播工作
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系统性创新和革命性创新,这包括居于核心位置的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操作层面的传播体系创新、策略创新、手段创新、内容创新、运作模式创新等,作为支撑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等多个层面。需要将符合融媒体时代媒介系统运作逻辑和传播规律的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入国际传播的工作思路之中。

以“协调”统筹国际传播工作
在当前的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重点协调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根据国家外交战略需求,协调推进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时期的国际传播,兼顾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 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信息化、媒介融合进程,协调实施传统主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互联网平台的国际传播,以融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思路逐步在当地搭建多样化媒体矩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需求,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以“绿色”引导国际传播工作
融媒体环境与网络信息空间有着很高的重合度。国际传播工作不仅需要注重传统媒体层面的传播与竞争,亦需要主动建构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信息空间环境;面对融媒体空间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做到多平台的主动回应、及时回应、正面回应、全面回应。

以“开放”促进国际传播工作
“一国一策”的传播需要大量优质内容作为支撑,单纯依靠几家国家级媒体的力量难以满足。我们有必要建立开放化的生产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定制的方式,调动包括各类媒介内容生产机构、自媒体、写作机器人在内的多样化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展内容生产。

只有开放的、全新的内容和信息生产方式,才有可能兼顾“碎片化”的需求与“精准化”的传播,真正实现对外传播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开放”也是我们整合多元力量开展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

以“共享”提升国际传播工作
信息技术将共享化基因写入媒体与传播,互联互通、用户赋权、开放互动成为所有传播活动的共同特征。融媒体传播也因此具有了明显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以Facebook、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影响力的迅速增长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有必要顺应和运用这一传播的新特征,通过充分共享,使信息得到更广的传播、产生更大的效应、实现更大的价值。

6
  国际传播中的新媒体建设


01现状与问题


优势:新媒体类型多样化;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效果显著;“软新闻”更适合用新媒体手段传播;文字与图片、视频配合传播效果较好。

劣势:“宣传味太重”,传统媒体思维仍是“枷锁;内容缺乏吸引力是最大的主观障碍;体制机制制约是最大的客观障碍;媒体技术实力极大制约新媒体对外传播。

02策略与建议


国家应鼓励媒体与国内外新技术、新媒体公司合作。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为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催生着新的融合媒体形态。以国家政策助力新技术、新应用带动媒体发展,更易于对外传播媒体的平台搭建。

媒体应通过“外向型”合作进行体制创新。互联网思维、新媒体生态必然要求新媒体平台引入新的传播手段、新的采编方式以及用户至上的内容产品生产模式。

综合使用多种新媒体对外传播方式。对外传播的独特性要求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以适应传播对象的要求。此外,在互动性上,不能仅是单方面的传递,还应该吸纳和呈现国际受众的多层次反馈。

加大新媒体内容海外推广力度。外文网站起到了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门户”作用,有其天然优势。至于海外推广活动,除了线上的互动外,直接与国际受众面对面,直观了解用户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重视对从业人员新媒体采编技能的培养。新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既需要专业的外语传播人才,也需要补充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而与高校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为新媒体对外传播储备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战略人力资源。

讲“中国故事”要立足海外受众市场。传播要有的放矢,以传播效果为中心来展示中国文化,以多维度的传播效果评估标准来反哺对外传播工作。

创新新媒体人才选拔机制。外语能力是基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学习交流实践是必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是新要求。

新媒体对外传播要克服“无效传播”。必须破解当前存在的两种“无效传播”难题:客观上的弱势传播,即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导致的“传而不通”;主观上的无效传播,即保守的对外传播观念和传播形式导致的“通而不受”。

7
  中外实践案例


01变“硬”宣传为“软”处理


2019年两会期间CGTN发布的《Who runs China?》刷屏朋友圈,以一个可视化的视角向观众直观的介绍了人大代表的信息,拉近了二者之间距离,增强人们对人大代表的信任度,借助自媒体传播渠道,在朋友圈扩散,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02小切口故事实现国际传播大效果

CGTN推出《十三亿分之一》人物故事系列短视频,以点带面反映中国社会变革,讲述中国发展故事。2019年,该系列短视频中的《功夫传奇》和《家国七十年》两大子系列,在CGTN新媒体各平台获得了全球阅读量3377万,独立用户访问量1636万,总互动量14.5万,视频观看量419万的成绩。

03“怼语态”引爆短视频创新


2019年5月,针对美国FOX商业频道女主播翠西·里根宣扬的对华“经济战”言论,CGTN在推特主账号率先推出由主播刘欣录制的评论短视频《中国不会接受不平等条约》,有理、有据、有节地驳斥对方不实言论,此条短视频全球视频观看量超过3642万,甚至直接引发了“中美女主播电视约辩”。在国内,刘欣与翠西电视辩论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榜榜首,在微博话题累积阅读量达到9.7亿;在海外,路透社、纽约时报、BBC、CNBC等西方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04“接地气”的话语受到年轻人喜爱


连续登上微博热搜的《新闻联播》源于三篇国际锐评,在锐评中,出现了如“令人喷饭”、“搅屎棍”、“羡慕嫉妒恨”、“怨妇心态”、“打得满地找牙”等俗语、口语,令观众对以往“高高在上”的严肃性《新闻联播》有了新的认知,接地气、亲民化的语言迅速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

05多平台联动发声


俄罗斯 2005 年开播的全数字化电视台“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充分运用自有互联网平台 www.rt.com 和 YouTube 等其他开放平台开展国际传播,并专门建立全球视频新闻社 (Ruptly) 向其他媒体和视频网站提供与西方媒体不同视角和声音的独家素材。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今日俄罗斯”在与 BBC、CNN 的舆论对抗过程中,已经成为打破英语媒体西方垄断的重要力量。

06视频转向:追求“全貌复写”

 

CNN 发扬全天候直播的特色,助力受众与世界大事共时、共在;新设栏目 Great Big Story,以短视频讲故事,成为行业爆款。BBC 延续强势的视频制作,各类纪录片更是不衰的内容名片。《纽约时报》后发先至,倾力投资视频内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不仅在 Facebook Live 上获得过亿次的浏览量,得到业界好评,聚焦欧洲难民危机的短纪录片《4.1 英里》更是获得第 89 届奥斯卡奖提名,成为体现全程理念的范例。

【参考资料】:

[1]史安斌, 张耀钟. "四全+4D":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实践的创新进路[J]. 电视研究, 2019, 000(007):12-16.

[2]胡正荣. 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J]. 对外传播, 2017(8):10-11.

[3]史安斌.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J]. 教育传媒研究, 2016, 000(005):20-23.

[4]王润珏, 胡正荣. 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与新格局[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 No.26(02):7-9.

[5]刘滢, 胡洁. 新媒体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从业者调查报告[J]. 国际传播, 2017, 000(002):66-79.

[6] 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 短视频国际传播的内容创新和语态创新| 案例.[EB/OL]. 2020-04-26. https://mp.weixin.qq.com/s/J4W4gz18CUD6ysVexGB_ZQ

[7] 黄升民. 媒介杂志 . 中国媒体走出去,条条大路通罗马?!| 视点.[EB/OL]. 2017-07-10. https://mp.weixin.qq.com/s/UGNSGkLj4MWPvEZ4d8QlUg



/END/

小编 | 雕雕
责编 | 北北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彭兰老师今年发了12篇论文,排在第十名,你猜排第一的是谁?(送劳模教授论文)
2. 2021考研大纲发布!有哪些变动需要注意?
3. 复盘《新闻学概论》全重点!保你背诵无死角!
4. 在以为名校要抛弃新传考生的时候,厦大新传增加了在职硕士!
5. 人工智能去年被考了20多次,这个专题怎么能漏掉!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答题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