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群体的一员




你首先是你自己

其次才是群体的一员

文:l先生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夺去注意力,但是,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流中,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可以接受?哪些需要质疑怀疑?

  什么是“好信息”和“坏信息”?

所谓好信息,首先要呈现事实,还能为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所谓坏信息呢,为了传播可以不择手段,夸大事实、造谣、输出片面观点……

好信息的本质是“提供思考养分”,坏信息则是“盲目追求传播”。

好信息会帮助我们完善思维,获得更全面、完整的视角,能够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反之,坏信息是想替代我们思考,让人慢慢放弃自己的思考能力,将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好坏信息,以性质分,不以结果分。

也就是说,一条信息,若能使人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哪怕最终发现它所呈现的事实是错的,也是一条好信息,只不过是一条犯了错的好信息。

反之,一条信息,如果它的逻辑单薄,观点片面,用词偏激,哪怕它呈现的事实恰巧对了,也不能说它是一条好信息。

第二,谣言属于一种坏信息,它同样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编造虚假事实,轻率下判断,挑动情绪。

辨别谣言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再聪明的人,遇到不熟悉的领域,很难去鉴别一条信息是否为谣言。

但是,谣言具备坏信息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分辨坏信息,来分辨谣言了。


生活中,坏信息远比好信息多

独立思考,有时候是建立在好信息之上的。可是生活中的坏信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试想一下:平时阅读到大多数内容,是会使人平静,审慎,理性,还是变得激愤,轻率,冲动?

如果没有刻意筛选过信息源,对许多人来说,应该是后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媒体生态来说,产出“好信息”的深度媒体太少,产出“坏信息”的劣质渠道,太多。

什么叫深度媒体?就是那些有能力调查社会事件,做基本的事实核对,对信息作审核,产出深度内容的媒体。

但是这样的媒体越来越少,自媒体却蓬勃发展。按2019年微信公开课的数据,公众号数量已超过2000万个 —— 这还仅仅是公众号。

深度媒体若出现一条“怀信息”,会损害其信誉和公信力,因此深度媒体会有一套监督和自净机制,可以保障内容的可靠性。

但很多自媒体在发布内容的时候没有名誉负担,遇到“怀信息”,顶多一删了事。过不了几天,人们就会渐渐忘记这件事

而且,对自媒体而言,最首要是抢占注意力。注意力带来流量,流量带来收入。可以说,注意力就是自媒体的命脉。

对自媒体来说,产出并传播“坏信息”,门槛低,收益大,单单依靠“良知”,很难有效制约。

这就导致了“信息过载”。每一天,我们都像在战场上,经受着各种标题党、谣言、情绪化的狂轰滥炸,身心俱疲。


人性,同样是坏信息的土壤

上述仅仅是一方面,另一个原因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斗争欲”。

打开知乎、微博、头条、公众号……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

你的屁股究竟在哪一边?
洗得一手好地
楼主是友军,别误伤了
……

随便一句话,都带着浓重的戾气和火药味。

我把这种话语体系,称作“斗争叙事”。

它隐含着一种什么逻辑呢?

讨论就是一场战争,目的就是为了赢;跟我观点一致的就是朋友,观点不一致的就是敌人,对待敌人就要一炮轰过去,把它彻底踩在脚下,让它不得翻身。

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建构方式显然是荒谬的。

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我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对的,跟我所对立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错的,讨论绝大多数时候并非为了分出胜负,而是为了达到共识,使得双方更加接近全面的真相。

但为什么许多人会沉浸在“斗争叙事”之中呢?这其实跟人群无关,是一个普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原理:人是存在“群体偏见”的。

什么意思呢?我们总会把跟我们在某方面相似的人,归为“同类”;而把除了同类之外的人,归为“异类”。

一旦划分出了同类和异类,随之而来的就是:团结同类,攻伐异类

这就叫做“社会认同理论”。


举个例子:当两个人在争论南方和北方哪里更好时,他们讨论的,真的是南北差异吗?很多时候并不是。

以南方人为例,他所经历的心理活动,很可能是这样的:

  • 对号入座:我是南方人。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同类的群体里面。


  • 排除异己:你是北方人。从而,划分出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对立。


  • 胜过对方:我要证明南方比北方好,并不是因为我真的觉得南方好,而是因为我要证明「我们胜过你们」 —— 从而让我产生「我胜过你」的体验。


你会发现,许许多多“坏信息”,利用的,其实就是这么一点:

你是女性?我告诉你,很多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男人的问题!
你过着996的生活?其实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被老板剥削了!
你跟家里人关系处不好?不要紧,很多人都这样,我们一起来反抗原生家庭……

首先让你对号入座,安慰你,你没有问题(同类),然后告诉你,他们是你的敌人,是他们的问题(异类),于是,你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从而被煽动。

那么,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偏见呢?

这就要追溯到进化心理学了。在原始时代,人只有结成部落,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只有忠于部落的个体,才能繁衍下来,并传播下他们的基因。那些不这样的个体,都已经灭绝了。

因此,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党同伐异的种子。而坏信息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点燃,煽动,让它生根发芽,冒出火花。

因此,显而易见:好信息要追求理性中立,那么就要压制这颗种子;但坏信息毫无顾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煽动你的情绪,挑动双方的对立,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这就是在传播力上,坏信息远远胜过好信息的原因。


  如何分辨坏信息?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分辨坏信息呢?

前面讲过,坏信息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撩拨党同伐异的种子,煽动情绪,从而抢夺你的注意力、让自身获得传播。那么,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入手,来彻底剖析一下坏信息所可能具备的特征。

平时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观点。比如各种评价、态度、结论、建议、看法……

不是说观点不好,观点是一种对信息的高度浓缩,更便于大脑理解。

但是,一切观点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事实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上面,否则就是站不住脚的。

而由于坏信息追求的是传播自己而非传播事实,因此,它们不会把太多时间精力花在事实核对上面。

所以,坏信息常见的模式,是这么几种:

▍缺乏事实

这种很好理解。它们通常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的评论和批判,大多数行文是:

先讲最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揪住一个点,洋洋洒洒开始自己的批判,间或举一些「我身边」「我朋友」「我二舅姥爷」的例子。

用大白话说就叫做「开局一张图,后面全靠编」。

这种模式,分辨起来也最为简单,你只需要问:

你所引用的事件,是事实的全貌吗?
你所讲的情况,有统计数据吗?
你的判断和分析,是你自己的看法,还是有理论依据?
你所得出的结论,是自己臆测,还是有实际案例、文献资料可以支撑?

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回答,在文章里面,都是「零」。

那基本就可以判定,这样的信息并无太大价值。


▍人云亦云

这种比起第一种好一点,因为它有事实,但它的事实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提供了事实,但没有来源。

比如各种研究表明、据媒体报道、我讲个故事……

严格的做法是什么呢?研究表明,那么是谁做的研究?写出来;媒体报道,什么媒体、何年何月的报道?写出来;讲一个案例,是发生在何地何时的案例,从哪里看到的?写出来。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样才方便读者去溯源和核对。假如读者对你讲的信息不信服,或是产生兴趣,需要进一步了解详情时,才能按图索骥。

但这一类信息并不欢迎读者去核对。因为它们的信息源往往也是道听途说的,自己都没有做过检查。因此,模糊信息来源,既是偷懒,也是一种心虚的表现。

引用多手信息。

什么叫多手信息呢?就是信息从源头发出,经过许多环节的引用和转述,最后,再到你的面前。

这种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看它发出的截图,上面是不是叠加了很多个水印。

为什么要避免多手信息呢?

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非常容易失真。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虚假证据……这些情况,实在太常见了。可以说,信息的流通每多一步,失真的风险就高一个数量级。

一个严谨的作者,是有义务去做事实核对的。因为他需要保证,所呈现给读者的每一个事实,都是确切可靠的。而不是把「事实核对」的义务丢给读者。

如果一篇文章,连文章里引用的信息,都懒得去核对一下,懒得去查找源头、检查是否失真,那它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自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立场先行

这种在三者里面,是最隐晦、最高级的,也是相对来说最难判别的。

它的模式是什么呢?

有事实也有来源,而且看起来逻辑合理、严谨,几乎无懈可击 —— 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往往只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有意无意忽略了反面的证据和观点。

这种模式一般人很难甄别,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这类信息通常有一个特点:

会在开头就开宗明义抛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大量的事实来佐证它,让你一口气读下来觉得「十分顺畅」,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走。

简而言之,就是两个点:

1.读起来非常爽;

2.读完之后,你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文章提供了哪些事实,而是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如果一篇文章读下来,给你这样的感觉,那你就要留意了。它有可能是作者精心调配、设计的结果,就是为了让你完全接受他的逻辑。

而好的文章,你读下去不一定会觉得爽,觉得酣畅淋漓,但是它可以调动你的思考,让你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受制于别人给你灌输的思想。

到这里,我们先总结一下:坏信息的第一个特征,是事实缺位。这里面,从低到高,又可以细分为:缺乏事实、人云亦云、立场先行。


▍ 情绪煽动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点。

单单事实缺位,不至于成为一条坏信息。它如果想要传播自身,就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煽动你的情绪,让你不假思索地行动。

简而言之:

如果读完一篇文章,第一反应是义愤填膺,或者非常激动,那么,在分享转发之前,不妨先退一步,问问自己:我是否陷入它希望我产生的情绪里面了?

当然,不是告诉你:会产生情绪的文章都是坏信息,绝对不是。

这里面的关键点在哪里呢?

好信息把你当成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个体,因此它一定不会拒绝让你思考。

但坏信息把你当成一个传播工具,因此,它会让你陷入充盈的情绪里面,从而丧失思考能力。

大脑可以分为“情绪脑”和“理性脑”。情绪脑是以杏仁核为中心的边缘系统,负责情绪;理性脑是以前额叶为中心的新皮层,负责思考。

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互相抑制。

也就是说:当情绪脑被激活时,理性脑就会暂时被压制;反过来,当理性脑被激活时,我们的情绪水平就会降低,变得没那么冲动。

所以,坏信息的做法就是:通过激活情绪脑,使理性脑被压制,从而短暂丧失理性思考能力,让你成为它们传播的载体。

而好信息呢,它激活的是你的理性脑,从而,哪怕你会产生情绪,也会通过思考的激活,让自己冷静下来,思索这篇文章对吗?我可以相信吗?我应该怎么做?

而这几个问题,恰恰是坏信息最不希望你去想的。

举个例子。

如果坏信息希望你传播它,可能会用激烈的语言下定论,并引导行动: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如果你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请发声!

它会大吼大叫地把信息抛给你,要求立刻,马上,按照它所说的去做。

但好信息就会很克制,因为它知道: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不应该主宰你,你的行为应该由自己所决定。

它会把你当成一个能够平等对话、独立思考的个体,告诉你:现在,信息都摆在这里了,我希望你这样做,但是否要听我的,取决于你。请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简单断言 

大脑有一种偏见,喜欢简单,喜欢流畅,喜欢有力。

原因很简单:简单和流畅可以减少对认知资源的耗用,因而更方便大脑储存;有力的句子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告诉大脑「它很重要」,因而更容易被记住。

这就是谣言的威力所在。

你会发现,任何一则谣言,都是言简意赅的,既简单又重要,你一看就能明白什么意思,无需耗费时间去思考 —— 因而,它才更容易被我们接受,更容易被传播。

这就叫做简单断言。

简单,是指把复杂的问题、事物过度简化,用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来取代复杂的描述和分析。

断言,是指把其他的可能性一刀切,用肯定、绝对的语气,告诉你:不用想了,就是我讲的这样。

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充满着斩钉截铁的结论,不容置疑的语气,那么,请先给它打一个问号,问一问:是谁给你的勇气?


▍ 群体叙事 

最后,简单提一个点,群体叙事。

什么意思呢?

我在前面讲过:坏信息的秘诀,在于让你对号入座,先把自己安放进某个群体里面,再挑动起群体的对立,让你产生群体偏见,从而产生同仇敌忾的冲动。

所以,任何情况下,

一旦有人企图给你归类、贴标签,告诉你:你是谁,你的敌人又是谁;

一旦有人企图用“我们都是……的人”等言辞来跟你拉近距离;

一旦有人让你注意自己的立场,别为对手说话,你没错,都是别人的错;

这时候就得打起警惕了。

无论是两性对立,劳资对立,地域对立,学历对立,甚至是爱国,娱乐,鄙视链……一切对立,背后都离不开「党同伐异」四个字。

别沦为别人的棋子。

因为这些消息是如此狡猾以至于不仔细分辨普通人甚至难以察觉。就是因为符合了某些人的利益,或迎合人性而被当作事实。在无数人口口相传后,竟然变成了“真话”。

很多人宁愿轻信,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只用所谓的事实去评断一件事情的善恶,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烧脑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有官方制造的“宣传”,有媒体促成的“舆论”,还有各种小道“谣言”。要是这些信息,都照着单子全收,恐怕脑子就要不知不觉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那怎么办?

我们应该先要彻底认识它们,然后在产生更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此先知书店诚荐“破除谎言书单“:

《谣言》:这本书是一本把“谣言”介绍得很清楚的书。作者用细腻幽默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谣言从诞生到沉寂的过程,以及在谣言的传播中涉及到的人群角色、深层心理原因以及不同维度的分类法,可谓一部“谣言小百科”。

《宣传》:本书是目前我国此领域研究的最佳代表作。作者是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老师。本书触及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和现实问题。对敏感问题没有任何回避。

《舆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景式论述,自诞生以来,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识破谎言,破除不思考的恶。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
注:本文选自l先生说,感谢原作者付出。因需要经编辑修改,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挡不住的浅薄
谎言即使重复一万遍,也不应该成为真理
世界上相信人数最多的一句谎言
大灾难为何没有带来大觉醒?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剧变:危机时代的火山灰下,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关键时刻,信息管道决定命运
尼采:现代生活勒死了高级的趣味和教养
洗脑与启蒙的九个区别有学历≠有逻辑
关键时刻,信息管道决定命运
和不思考的人争论,智商会被严重拉低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