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喂”时代,请“守脑如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量子学派 Author 吴海兵



“投喂”时代,请“守脑如玉”文:量子学派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20世纪下半叶,以香农为代表的先贤们,披荆斩棘构建了伟大的“信息时代”。
他们一定想像不到,21世纪的人类,竟躲在互联网上等待信息“投喂”。
先贤通过HTTP连接人类精英,建造出万维网这台超级“硅基大脑”,没想到最后导致碳基人类大脑迅速萎缩。

图灵虽然“猜对了开头”,冯·诺依曼却“猜不到结局”。
自从“投喂时代”来临后,怪事纷至沓来。轻易被诱导,迷信各种乱七八糟的“阴谋论”;轻易被惹怒,动辄代表14亿人要搞得人家“寸草不生”;轻易被套路,轻信各类暴富神话后最终被割韭菜;……
无穷无尽的“信息投喂”,人类还能“守脑如玉”吗?

我们与缸中大脑没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信息投喂”?我们从“缸中大脑”说起。
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如果将一个大脑泡在缸子里,并通过计算机与其交换感官信息,那么这个大脑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

《黑客帝国》完整演示了这个惊悚的思想实验:人类被放在一个盛满液体的器皿中,身体上被插满各种管子,为电脑系统输送生物能量。
而人类大脑,则在接受电脑系统的各种刺激信号。依靠这些信号,每个人生活在一个虚拟幻景中。大部分人类很开心,因为他们过上了永恒的“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部警世书,也是一部预言书。

今天,这已经不是科幻,而是现实。
信息爆炸+手机终端+算法推荐,构成了一个“投喂时代”。
很多人躲在床上,习惯性地享受各类APP推送的“精神食粮”时,我们与缸中大脑有什么区别?

不是每一个大脑,都能够思考
积极思考,远远比积累信息更重要。如果享受太多“投喂”的信息,千亿神经元将失去活络的连接能力。
日复一日后,缺乏训练的大脑只能“输入”信息,没办法甄别、消化信息。
这也是很多人担心“投喂时代”导致人类智力下降的原因。
举个例子:内蒙古朝鲁吐镇的满某。他大部分时间呆在这个科左后旗的小镇上。这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
但生活中也不乏精彩。早晨起床浏览140字短内容,批阅各地幸福奏折;晚上“记录生活记录你”,享受各种搞笑视频;实在无聊刷刷抗日神剧,也能提振个人信心;朋友圈转发各种心灵鸡汤,也能获得社交点赞。
刷着刷着热血就上来了,1月26日他在某短视频APP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标题是“经典话题:不听的后悔一辈子”,他声称现在的冠状病毒,是美国向中国使用的基因武器。
视频拍得虽然粗陋,播放量也达到了1.4万次。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完全是投喂信息的观点复制。
这位小镇青年可能并无恶意,他只是真的相信此类观点。
回到两个月前,相信这种“阴谋论”的人可不止一个两个。那可是乌泱泱的一大片,稍有反对,就被骂得狗血淋头。
情绪观点,铺天盖地;拒绝思考,甘愿围观,看着让人悲哀。若不是欧美疫情如此严重,这种论调还将存在。问题是这种论调只会无故树敌,对自己并无好处。

经调查,科左后旗公安局行政拘留满某十日。

从主动到被动同类内容筑起“信息茧房”
在“投喂时代”,你不是在主动寻找内容,而是在被动获取信息。
这个时候,你已经被信息洪流所裹挟,根本不可能真正去打破自己的信息结构,也已经没有办法获得你要的知识性内容。
一旦是被动获取知识,都是接受信息的“终端”,只要顺从天性,打开投喂服务端的“潘多拉魔盒”,同类内容无穷无尽,为用户织就“信息茧房”。
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欢的,你喜欢的就是你看到的。这两者将强化你的价值观,压缩你的知识面。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将强化你的“自以为是”。
你将此类内容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后,一个个同类的评论,点赞,为你筛选出同温层。
从此,不再有不同观点,不再需要推理与思辨,一个属于你的世界完美成形,它将你严丝密缝地锁在“茧房”之中。


互联网进化论:手机成为人类重要“器官”
面对这样一个“投喂时代”人类还有反转的可能吗?
我们能不能打破信息爆炸形成的牢笼,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能否走出“同温圈”,去接受更多的观点?
可不可以逃离算法控制,主动出击扩大“思想地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切还得从源头说起:2008年是互联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伟大的乔布斯将人类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开源软件运动旗手Raymond发出以下担忧:乔布斯比盖茨更加威胁自由,因为人们害怕微软,却热爱苹果。
很多人没有读懂Raymond的意思,这位《大教堂与集市》的作者一眼洞穿:乔布斯虽然开创了手机互联网时代,同时也将人类圈养进苹果的“黑客帝国”。
从此以后,互联网世界进入2.0时代。

与去中心化的PC互联网不一样,人类不再将互联网作为进化的工具,而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与互联网1.0时代的互联互通不一样,各类APP开始构建自己的信息孤岛。
手机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很多层面也值得担心。表面上,坐着的PC互联网和躺着的移动端互联网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这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坐着的PC互联网是主动的,认真的,学习的,思考的……
躺着的移动互联网是被动的,懒散的,娱乐的,痴呆的……
从主动到被动,从此攻守易形。可怕的“投喂时代”就这样来临了。
别忘了,主观能动性,可是人类进化的助推器。唯有重拾主动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才是“我”。

搜索引擎,它是大脑的延伸

从主动到被动,貌似一字之差,实则天壤之别。从主动搜索到被动接受,互联网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果一定要对比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我认为最大区别在于“搜索”的应用。
回顾PC互联网时代发展史:它最伟大的应用是什么?是“搜索”。这也是为什么以搜索起家的谷歌公司能够成为互联网巨无霸的原因。
有了搜索之后,全人类有了一个“公共图书馆”,从“人脑”到“众脑”的时代来临。
搜索引擎,它是人类脑力的延伸,也是大脑的外挂。
很多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最好的老师,有些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最需要的论文,从学习到工作,搜索引擎成为人类记忆的拐杖。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后,这个PC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应用逐渐被遗忘。很多人都在那里等着被投喂,主动搜索、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
主动搜索曾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它能充分发挥人类独有的创意,调动想象力。
以人的思考能力为起点,输出自己的智慧。现在反过来了,被动投喂,从而在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搜索时代,你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投喂时代不需要提出问题,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问题。

“搜索”是一个主动、提问的过程

再这样下去,不久将来,公众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最终会期望机器帮他们思考,并做出判断。
借用《三体》里的一句经典名言:失去投喂,失去很多;失去搜索,失去一切。
所以,重拾搜索,让自己成为思考的“源点”,而不是被投喂的“终点”。这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守脑如玉”

搜索引擎能拯救我们的思考力吗?它能让我们拥有寻找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吗?技术本中性,就看谁在用、如何用、用什么,善于提问者,需要利器一柄,刺破信息牢笼。
1895年,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道:
普通人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真相视而不见。假如谣言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谣言。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

在一个“投喂甜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乌合之众的表现更为明显。错误的观念,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不仅蹉跎岁月,还毁灭了无数的美好。
将无数精英的才华和光阴,在不事创造的内耗中消磨殆尽;它将一代又一代人的时间,锁定在生存和繁衍之中,让他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荒芜。
它让多少人,即便只是为了活着,也早已拼尽了全力。然而,人和动物不一样,人还需要尊严,需要意义,需要爱和自由。
每天,都有无数个声音在我们耳边说:投降吧,你我都无能为力;
偶尔,也有人鼓励我们如果死亡不能改变,那就拓展它的宽度和厚度吧
是的,没有人会蒙住眼睛过马路,但太多的人却蒙着双眼过一生。我们要做到“守脑如玉”,先要揭掉那些由错误观念编织的,一直蒙住我们双眼的无边遮布,去拥抱那些能够洞察普遍人性,展示世界恒常道理的好观念。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可以帮助大家筛这些经典书,帮助我们厘清那些深埋入今人观念底层的重要概念,比如自由、权利、制度;理解塑造今日世界的重大事件,比如战争、革命、谈判;反思那些超越时间的终极问题,比如生命、人性、伦理。
无论是刚刚开始想要自我启蒙的觉醒者,还是那些已经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知识精英,在这个书单中都能找到相应层次的读本,并完成思想的梯度进阶和体系自建;这个书单既能满足特定知识领域专业人士常读常新的心理需求,还能满足知识“探险者”跨界学习的思维挑战。 
这些书籍更是我们历时4年之久,从上万种图书中,精选出来的600多本经典好书,目的就是要帮同样追求阅读品质的书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塑造一种观念,学会独立思考,从而掌握能够真正理解时代,与世界相处的一把钥匙。
如果时间终究逃脱不掉被我们浪费的宿命,那就让我们一起,把最美好的时光,“浪费”在阅读最一流的书籍上。让书籍帮助我们,甚至我们的子孙后代,来抵抗一个个错误的观念。最后,诚挚向您推荐先知书店,邀请您识别下图二维码,囤好书,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重申阅读的意义
时间的敌人
国家的礼物:人间的“天堂”
有思想的人,注定孤独
世界读书日——纪念“永远的莎士比亚”
闻名不如见面:被书名差点耽误的三部经典
百年之后,我们仍需睁眼看世界
盗书如盗火,读书无禁区
博尔赫斯:人类的两大幸事,读书与思考
读书很贵,试试无知的代价
坑人无数的四大读书误区
朱光潜谈读书:怎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