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宪法日荐书:宪制视角下的中国


国家宪法日荐书

宪制视角下的中国


文、编:愈嘉

 

全国人大规定,从2014年起,每年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在全国部署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宪法宣传周”活动。


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宪法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宪法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是什么样,国家里的人怎么生活,从底层逻辑上讲,全被宪法决定了。


但人们为什么觉得自己离宪法远呢?因为宪法就像大气层,人人都生活在里面,它塑造了我们生活的形态,但我们的眼睛却看不到它。


宪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根源在于,宪制并非中国本土的产物,因此,对我们而言,从宪制视角看待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在国家宪法日,李强好书伴读诚荐一本以宪制视角看中国的著作,它就是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老师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


1840年以来的中国,一直被中国人反复诉说。因为它是现代中国历史形成的一个特定瞬间,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一般而言,理解1840年以来的历史,有三种范式:

 

◎第一种范式: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


◎第二种范式: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回应西方冲击的历史。


◎第三种范式: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学习西方,融入现代文明的历史。

 

可以说,我们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历史作品,都可以囊括进以上三种范式中。区别主要在于,视角不同、价值尺度不同,以此串联起来的事件、人物,所呈现出的历史面相不同。

 

然而,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人博老师却认为,无论是哪一种范式,都绕不开的“现代化”一词,在主流范式中,主要是器物的现代化,是强国的工具。


然而,现代化的基点,却是国家的性质与结构、权力的来源与归属、人与人之间如何缔结关系等。这些才是历史的真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立宪史及其历次宪制失败的教训。

 

在王人博老师看来,宪制浓缩了当时治国者、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构想——抓住“立宪”这一关键问题,既抓住宏大的全局,又能看到中国近代史中种种生动的细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依次铺展开来。



可见,王人博老师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直抵近代历史中最耐人寻味的核心——立宪以及背后的转型问题。

 

一纸宪法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因为宪法这样的纲领性文件,绝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几页纸,它不但决定了国家是什么性质与形态、权力的来源与归属、更规制了民众拥有哪些基本权利。

 

比如辛亥革命后,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仪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写明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袁世凯经过深思熟虑,在清帝退位诏书中加了一句话——“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以当时帝国溃败,摇摇欲坠的情形,如果没有加这句话,边疆很可能就纷纷自立门户,国家被肢解的只剩下汉地十八省。

 

袁世凯的这句话,将革命党的初衷从“驱逐鞑虏”转到了“五族共和”之上,避免了全国的分裂——不论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前怎么效忠满清皇帝,现在就怎么归附中华民国。

 

又比如,他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但留下的遗憾也同样刻骨铭心。中国再也容不下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但人们仍可以忍受花样翻新的“强人”。中国有了民国的名号,却并无宪制之实。

 

因此在王人博老师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头等大事。它尽管距离我们最遥远,却与我们最相关。宪法,是定义现代国家的格林威治时间。”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推荐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与命运的书友,读一读王人博老师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收藏、阅读本书,至少有三大理由:

 

1.本书以历史的真问题——中国立宪史,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


2.本书以现代化的真问题——解读了49年以来的中国宪法;


3.本书采用一种用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用系统性思考的研究框架,在万千复杂的要素中,一针见血地抓住“牛鼻子”问题,从而透视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赞赏小编。让小编更有动力坚持下去,为各位书友提供醒脑好文,推荐深度好书。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中体西用”的失败

阴面慈禧:内外战争的始作俑者

一个民族要是忘了灾难,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

被简化的“历史三峡”

唐德刚:尚未跨越的“历史三峡”

先生已逝,历史三峡未过:唐德刚逝世十年祭

“无所顾忌”的历史:《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许倬云:“只有中华特别好,外面都蛮夷戎狄”的错误观念是怎么来的?

不读史记百三篇,阅尽书海亦枉然

通往历史隧道深处:大师的流亡岁月

王小波:人、驴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张宏杰: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

百年忧思:文明的陨落与战争的余烬


如果此文给您启发,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