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父母

点击蓝色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4-11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父母


文、编:愈嘉kuang


最近,清华大学刘瑜老师的演讲《请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刷爆了朋友圈。其中,“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戳中了很多家长柔软的内心。在她看来:

 

·当下的教育是一场军备竞赛式的恶性竞争,孩子疲于奔命,家长焦虑暴躁。

 

·如此教育,孩子容易变成没有目标、理想的“空心人”。虽习得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到底该做什么。

 

·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快乐成长,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刘瑜老师的观点,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与此相比,相反性意见似乎更为尖锐。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老师,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刘瑜是在鼓吹“快乐教育”,是在鼓励“阶层固化”:

 

·应试教育,是许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出路,这样的孩子必须要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魄。

 

·快乐教育,其实只能快乐那么几年,童年爽了,必然将在中年和老年付出代价。

 

·应试教育,并不会伤害孩子,自尊自信是要靠自己赢来的,而这背后的诀窍就是努力。

 

储殷老师最后向刘瑜老师隔空发问:“我们都如此的努力才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孩子不努力的话,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真正的教育

是让孩子学得辛苦,而不是痛苦

 

关于教育问题的两极化分歧,非但没有消解亲子教育的魅力,反而使之更加迷人。

 

有人说:“在真实的世界演变面前,思想是孱弱、无力、滞后的,要随时用真实的世界去修正精致的思想。”

 

可见,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警惕,把解释现实、理解现实的理论“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一些典型的思考模型,已经堕落为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多时候起到的是扭曲现实与洗脑的作用。

 

“快乐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元对立就是典型。 如果人们只是在这个框架里思考,就会一直在寻找“快乐”与“应试”的合适边界在哪里。

 

但实际上,学习,必然是一件颇为辛苦的事情,真正的快乐教育,实际上是避免让孩子学得“痛苦”,而不是让孩子不“辛苦”。有了这个认识,就不会把二者尖锐对立起来。

 

正所谓,普通的父母改变孩子,优秀的父母改变观念,而顶级父母改变自己。


那么,有没有一对顶级的父母能把二者融合起来呢?有一对父母就做到了,他们就是“清华爸爸”的赵洪云,和他的妻子赵捷。

 

父亲赵洪云在《爸爸与小孩》一书中写道“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这是小孩的童年,也是爸爸的童年,孩子的成长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可见,孩子学这学那,考验的不是孩子的功夫,真正考验的是大人的功夫。


 

 

▎父母的言行合一

是对孩子做出的做好榜样

 

有人说:“孩子们从来不太爱听大人的话,但是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说:“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父母是什么人,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父母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有些父亲对孩子说,要尊重自己妈妈,而他自己却对妻子恶语相向;有些父亲对孩子说,要言行合一,而他自己在工作中却“说一套,做一套。”有些父母对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可他自己每天回到家不是玩手机,就是搓麻将。

 

有人说,再好的学区房也抵不过家里的书房,但其实,最好的学区房,是父亲本人。

 

妈妈赵捷,在《爸爸与小孩》的序言中写道:

 

爸爸赵洪云,曾是北大计算机中心的工程师,有着极强的理工科思维,和对自己严格的要求,他所做的项目从来都不会半途而废,始终抱着“少说多做!把事情做到家!”的信念。“我必须给他做出榜样,因为他管我叫‘爸爸’。”

 

爸爸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了孩子,在孩子最难坚持的学钢琴这件事情上,爸爸赵洪云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从不怨天尤人,而是想方设法解决,没有一句说教,他把孩子学琴的目标分解成小块,这样有了坚持的线索。他说:“有时候,人们以为放弃的是不好的目标,但其实躲避的是对更好实现目标的手段的探寻。”


 

可见,无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是伪问题,父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学习得是否快乐,是否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娇嫩好奇心的保护

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学习最棒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谁告诉他要去做什么,而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向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那种内驱力,这些比别人告诉你要去争第一强大无数倍。 

 

其实,比起能不能拿到第一,父母更应该在乎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他想不想去学习?想不想了解这个世界?能不能从这个过程中收获自我肯定?这个小小自我的萌芽,就是孩子愿意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基石。

 

对此,赵爸爸不仅做到了A,还让孩子获得了BCD。

 

·他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东西和琐碎的时间,培养孩子好奇和探索。

 

孩子好奇的东西很可能是鲜活的、大自然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课本知识,这个恰恰是在育儿早期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形式。而这些从生活中来的鲜活刺激,是最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的,本质上就是在练习孩子整合新信息的能力。

 

赵爸爸和孩子能就“风筝为什么会掉下来?”以及“避雷针到底是干嘛?”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从科学解释一路上升到哲理层面。而这些有趣的问答,不过是赵爸爸工作闲暇,和孩子学习之余,逛公园、饭后散步的时间中完成的。

 


·他从不轻易对孩子做出负面评价。

 

给孩子正向反馈,是很多家长都心知肚明的一条铁律。但是有的时候就是忍不住开口讥讽、批评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长会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言行,等于说强行把孩子的时间线拉到和自己同步的过程上。或者出于思维懒惰,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

 

对赵爸爸来说,如何回应孩子天真,甚至有些愚蠢的行为,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

 

他说,有时候为了回应孩子的“难题”,不得不“迫使自己进入一种‘沉思’甚至‘冥想’的状态。其实,借助与孩子的互动,赵爸爸完成的不仅是引导孩子思考,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在《爸爸与小孩》中,赵爸爸的育儿方法论还有很多。他用18年的时间,完成了与自己孩子的共同成长。相信能给很多还在迷茫中的家长以可行的育儿指南。

 

如今,太多人带着爱和期待进入亲子关系,结果却是焦虑、困惑、伤害和痛苦。当问题发生时,父母总以为是方法不对。其实并不是。亲子关系是需要经营的,但是怎么经营亲密关系,却需要学习。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诚荐赵洪云老师这套《爸爸与小孩》(3册),这不止是一位平凡但优秀的中国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的真实记录,也是值得推荐给想建立一段良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家庭的一份参考答案。更有作者独家签名,为阅读本书增添一份温情。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原创。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父爱的三种境界

雾满拦江:做父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修炼

阶层固化的“遗传病”,隐藏在“标准答案”里

有多少亲子关系,败在了“争第一”上

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缺钱,是缺爱

教育的失败,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如果此文给您启发,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