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缺钱,是缺爱


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

不是缺钱,是缺爱

文:网摘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前段时间,关于幼儿教育的不幸事件频频见诸报道,让闻者痛心、不解。


曾有人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可哪怕是持证上岗的老师,也未必真正懂得如何教孩子,爱孩子。


旧观念中,“打是亲骂是爱”,一言不合就责罚,其实是一种粗暴和懒惰。


而在衣食住行上无微不至,却对孩子的感情敷衍了事,也远远称不上是爱。

更有人觉得幼儿园老师就相当于保姆,要求太高是矫情。


可在上世纪,却有一个女生站出来说:


当幼儿园老师是一件特别需要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比所有人都有细心、耐心和关爱。


她的话令我想起《放牛班的春天》: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后来,这个女生成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她叫卢乐山。



卢乐山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


她的外公严范孙,是南开大学创始人,年轻时考中进士,却偏偏最反对科举,一辈子都主张开明教育。爷爷卢木斋,小时候很穷,全靠自己发愤读书,一路当上李鸿章的幕僚,后半生也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教育。




卢乐山从小就在自家开办的幼儿园读书。在外人看来,她可谓“赢在了起跑线上”,日后绝不愁出人头地。可在卢乐山心里,她印象最深的不是上了什么课,读了什么书,而是外公和爷爷的脾气。


外公没有架子,像个孩子王,“他喜欢跟孩子们玩耍,教我们娃娃游戏,时不时还编个歌谣,弄个九九消寒图,讲故事,一起哈哈大笑。”


可爷爷却不同。作为一家之长,他喜欢“训话”,大家听着都不敢吭声。小时候卢乐山很爱哭,可只要一听到拐杖的“咚咚”声,她就知道是爷爷要来,哭声立马就收了。直到长大后,她一听到爷爷的训导,还是会觉得紧张。


卢乐山与严家表兄弟姐妹们合影


就是从这些小事中,卢乐山切身体会到,和孩子相处恐吓是最要不得的,温和才能让他们少些抵触。她觉得,爷爷正直的品格固然让自己终生受益,可她性格中的温柔耐心,却更多是受到外公的感染。


像有句话说: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要让孩子有好模样,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


长大后,卢乐山顺利考入燕京大学。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她很自然就选择了教育系,并主修学前教育。


有一天,一位外国教授让大家分析自己的性格,看适不适合做教育。卢乐山一分析,却有点不安了。她对老师说:我觉得自己有点胆小,又爱依赖人。是不是不适合当幼儿园老师?


老师却笑了:在孩子面前,大人不可能没有信心,也不会依赖孩子。你有一颗敏感的心,这样反而能更好地体谅孩子的心情。


这番话给了卢乐山很大的信心。大四那年,她正准备到校内的附属幼儿园实习,一件事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天下课,她和朋友挽手走出校门外,旁边忽然冲过来一个脏兮兮的孩子,差点把他们撞倒。原来,燕京大学旁边的成府街上有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整天在外边游荡、打闹,身上很脏,有了鼻涕用袖子抹,有时见了人还说脏话,往人身上吐口水。可家长对这些小孩又不管不顾,小孩闯祸了,就“啪啪”打两个耳光完事。


卢乐山心里很震动。墙内墙外,几乎是两个世界。大学幼儿园里的孩子都是大学教师子弟,他们家庭条件好,懂礼貌,爱清洁,又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对墙外的孩子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帮助的话,穷人家的孩子、甚至他们的父母都会对这样的前途认命。”卢乐山暗自下了决心。



在老师的鼓励下,卢乐山和同学们在成府街上办了一个短期半日制的幼儿园。


一开始来的孩子不多,卢乐山不介意,手把手教他们。谁知没过几天,孩子就回去了好几个,不愿来。


她回家反思了几天,发现是自己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孩子们其实很敏感,意识到自己没办法跟上,立刻就不想学了。”


为了让这些“野”惯了的孩子乐意上学,卢乐山决定换一个法子。除了准备一些小零食,卢乐山还会尝试跟孩子们建立感情,比如每天做家访,帮孩子们洗澡、换上干净衣服,教他们唱歌、折纸、做点心……


慢慢地,街上愿意把小孩送来的家庭越来越多,原来不修边幅的“熊孩子”们,也开始变得干净,懂得向大人说“您好”……卢乐山第一次体会到了幼儿教育的意义:辛苦十分,却乐趣百分。


“没有人生来是坏孩子,每个孩子本来都有自己的喜欢和讨厌,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但如果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关心他、引导他,只告诉他如何不行、如何放弃,他怎么可能觉得自己会变好?”



这是个好的开始,可也仅仅是个开始。


很多人觉得,卢乐山是名门之后,正牌大学生,为何要当个微不足道的幼儿园老师?带小孩的事,交给保姆干就行了。 


可卢乐山说:“带小孩”可不像你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当好幼儿园老师。可实际上,有多少人能在孩子捣乱哭闹的时候忍住不打不骂,能在孩子缠着你讲故事时毫不抱怨,能在孩子第n次记不住一个单词时不发脾气?



她知道,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才能胜任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职业。


比如教孩子认字,不能图方便,写个“红”字让他们念“红红红”就算了,要每个字配一个对应的小玩具,像小旗、小玩偶、苹果……算下来每节课的准备工作也不轻松。


你还要随时准备好和孩子一起挥洒他们无穷无尽的精力:玩积木、拨珠子,做角色扮演,作为大人不能嫌幼稚、嫌枯燥,要自己先变成孩子,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


更不用提三不五时发生的打架哭闹事件、不愿吃饭不肯午睡、把零食玩具扔了一地的混乱不堪……


面对这群时而天使时而恶魔的小孩,卢乐山却做到了很多老师家长都做不到的一点:从来不生气。


当孩子们把屋子弄得“一地鸡毛”的时候,她耐心地叫他们把玩具一个个捡起来摆好;她还鼓励孩子们多到户外玩耍:“当你要求他们坐得端端正正时,几乎没人愿意配合;可当放开了让他们跑起来、跳起来,他们的语言、思维反而进步得特别快。”


没有责骂,没有体罚,只有引导和鼓励。有家长特地找到卢乐山说:我家孩子很喜欢去幼儿园,因为“卢先生从来不对我们生气,总是高兴的”!1948年,卢乐山离开的时候,孩子们哭着把她送到门口,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像母亲一样的老师。


她说:所谓“棍棒教育”其实不是教育。有些人以为这也是爱,其实是没爱对。


了解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爱,这样的教育者,才是一位仁者、智者、爱者。




当她回忆自己70多年的教育生涯,她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懂爱。”


我们要做榜样,但不需要正襟危坐,在孩子面前“低下来”,他们会愿意对你倾吐心声。


我们要去陪伴,去保护孩子的敏感,让他们相信自己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


我们要慢下来,不要让自己的脾气变成戾气,伤害了对此懵然不知的孩子。


孩子不需要大人完美无缺、家财万贯,只需要他们懂得如何去爱。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然而,今天的学校与家庭教育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么就是自私自利的“小霸王”,要么就是有行为缺陷的“坏孩子”......


反观真正的教育是: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双输的局面下,所幸,我们还有好的教育启蒙书可以阅读并学习。


为此,先知书店精选了四套给孩子的启蒙书,诚意推荐给各位书友。这四套书不讲空洞的大道理,旨在从现实和经典哲思中激发孩子对于爱和责任、公平与不公平、幸福与痛苦、对与错等问题的独立思考潜能,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完善的人格。


其中三套是法国知名作者碧姬·拉贝、皮埃尔·裴居等多位顶尖学者为孩子打造的思考画册,引导孩子们对世界产生疑问并自己探索答案。还有一套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是她教育孩子和自我学习的“作业记录”,随书附赠三册精美笔记本,可以一边读、一边学、一边记录。识图扫码,一键收藏。(注:《人生三书》精装版,全网极其难寻。先知书店仅剩少量库存)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无知尚可宽容,但无良知不可被宽容

从“最穷大学”,到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王小波:有一种教育,比说教和批评更有力量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钱颖一:教育要训练大脑会思考

周有光: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教育是最好的国防

那些“无用的知识”,不仅侮辱我们智商,还误导生命的流向|鲍鹏山

改变命运的从来都不是知识,而是思考能力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鲍鹏山: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视频)

许倬云: 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