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09-12


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
文:网摘  编:先知书店

“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定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如此断言。很长的时间,他的这个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
 
然而,400年之后,也即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在没有考古发掘,没有文献辅助的情况下,一个小小钟表匠,凭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何以一眼就能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此产生了强烈兴趣,并一步步揭开真相。

◎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
 
在那个受到高压,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甚至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他越狱逃跑,恢复了自由的生活,但是生存环境比监狱更糟糕。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此时,布克才明白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布克认为:“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有这样的经历,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如果是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建筑承载的是自由人的梦想

美国宾夕法尼亚流水别墅

如果只有奴隶,而没有自由的人,那么他们不只造不出金字塔,即使普通而结实的房子,他们也造不出。为什么?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最直接的体现,它承载的是自由人的梦想。

人类古文明的诸多遗迹,大多都是建筑遗迹。建筑的出现,是人类跨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承载着人类关于美好生活最初的梦想。那是一种自由的梦想, 是自由的人才敢想、才愿意去想的东西。

从原始的茅草屋,到辉煌的大教堂,无不都是用一片赤诚之心搭建出来的。因为建筑很实际,如不用心建造,不可能经得住长年的风吹日晒、雨打浊蚀。而奴隶则普遍存在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的心态,这种心态下建造的东西一定是豆腐渣工程,时间会自然且迅速地将它们全部推倒。

◎建筑承载着人类大部分的艺术成就

即使到了人类文明空前发达的21世纪,拥有一所舒适美观、结实可靠的房子,仍然是大多数人最基本的愿望。然而奇怪的是,除了一些相关的建筑从业人员,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了解过自己日日夜夜都要居住的建筑。

什么样的建筑,称得上是一座好建筑?每种建筑都有其各自的目的,如果以体验为核心,又该如何分辨、评判建筑的优劣?装修漂亮、看起来高大上的建筑就一定可靠吗?

为什么要认识建筑?因为它真的很重要。往大了说,它承载着人类文明中太多的内容;往小了说,它也与我们每天的居住体验息息相关。

对欧洲大教堂有过一点了解的读者,想必都知道,那些闻名遐迩的伟大绘画和雕塑,其实大多都是教堂这座建筑的附属品。精美绝伦的壁画是画在墙上和天顶上的,栩栩如生的雕塑是矗立在壁龛或房顶上的。教堂、博物馆等建筑,是人类大部分艺术品的最佳庇护所,承载着人类大部分的艺术成就。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用一部恢弘的小说《圣殿春秋》来描写普通人用心建造伟大建筑的故事

◎一个人的居所,就是他最真实的生活

建筑给人以最真实的体验。宽敞明亮的居所,使人心情也变得明亮;狭窄昏暗的房间,则给人以压抑之感,长期居住其中,甚至会给人造成心理问题。一个人的居所,就是他最真实的生活。

光影与空间之中,穿梭的是我们每一天最真实的人生。认识建筑,实质上是认识一种艺术,也是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市面上关于建筑的专业书籍数不胜数,专门写给普通读者的却并不多见,先知书店经过精挑细选,推荐阅读麦卡特与帕拉斯玛合著的《认识建筑》。这是一本以“居住者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类入门读物。

◎以“体验”为切入点,精讲五千年来七十二座建筑典范


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吉萨金字塔群到“世纪烂尾楼”圣家族教堂,从芬兰小木屋到西非小村落,《认识建筑》一共收录了五千年来横跨六大洲的72座建筑典范,用近400张高清建筑照片,80余幅建筑平面图,全方位向我们展示这些建筑的结构和风采。

虽然我们每个人对建筑的知识储备不同,但我们对一栋建筑的体验总是大同小异的。《认识建筑》一书就以“体验”为切入点,把令人敬而远之的建筑知识,划分为空间、时间、光线等12个和建筑体验密切相关的主题,每个主题的开篇是一篇引言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再用六座建筑典范为例全方位佐证,为我们细致解析各类型的建筑到底好在哪儿。

◎多种面孔、多种风格的建筑,平等呈现

建筑有着多种面孔,多种风格,不只是那些大的、尽人皆知的就是好的。两位作者也独具匠心,他们通过此书告诉读者建筑的种类是无限的,只要人的创造力没有被封印,建筑的用途就会一直更新下去。

本书收录的72座建筑就呈现出了26种不同用途,涵盖多种风格,刷新我们对建筑的多样性的认知:

从古罗马的图拉真市场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洛伦佐图书馆,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座孤儿院,从流传千年的多贡人村落到现代建筑典范萨伏伊别墅,没有种类高低没有地域歧视。一样的砖石,纵然有的被修建成了宝殿,有的被平铺成了地砖,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平等的呈现。


◎权威作者的诚意之作

《认识建筑》的两位作者均为职业建筑师,同时又都在欧美知名高校从事建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他们从自身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坚信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建筑。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影像主导一切的时代,一座建筑“看上去如何”往往是我们评价它的唯一重要的依据。
 
本书的两位作者认为这是不对的,他们认为建筑是一种体验,我们去评价和认识它不一定要和它“看上去怎样“有关,而是要看它与它所在的场景、气候和光线是如何结合的;看它的空间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妥善地容纳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看它是如何建造的,结构是怎样的,采用了哪些材料。

在对全书72座建筑的描述中,两位作者试图通过他们巨细靡遗的描述和图片整体及局部的展示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让我们仿佛感受到自己正栖居于这些空间中,感受它们的物质实体,以及最精妙入微的细部。

左:麦卡特,右:帕拉斯玛

◎模拟真实游览,云游建筑之旅

所有深刻的建筑作品,其本身就是一个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自成一体的独立完整的世界。

要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光靠文字描述当然是不够的,作者还为每一座建筑配上了平面图、全景图、局部细节图,并且将文字与图片结合,贴心地为读者规划了每座建筑的游览路线。
 
每座建筑还配有一幅精确的平面图:


在平面图上,有红点标示与实拍图和正文中的小红点一一对应。这样一来,读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深入肌理地触摸这座建筑物,还可以同步看到视觉呈现效果,甚至对目之所及在整座建筑中的相对位置都一目了然。

最后作者把行文足迹用红线串联起来,将散落的亮点连成动线,作为素人游览路线参考。这本书上对建筑的讲解,不是干瘪的资料堆叠,而是力求在二维的纸张上营造起一座座三维空间,如同给读者带上VR眼镜从各个角度细细欣赏。

◎装帧工业感的精美微型建筑

颜值决定了是否愿意把一本书带回家,而阅读的舒适性决定了是否愿意经常翻阅它。《认识建筑》在颜值和阅读体验上都下足了功夫。

为了配得上它有趣的灵魂,装帧设计师赋予了它一个英俊的外表,混凝土色的外壳大概是得到了安藤忠雄的真传,书籍本身就是个经典的现代建筑般的存在。

要想书不易变形纸张硬挺是关键,而本书在选纸时经过层层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兼具挺阔造型和较轻质量的进口纸张,厚实而不厚重,这么一本大部头读起来并不会累,印刷精致,不反光、不留手印。本书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

 
阅读只是一个起点,本书旨在告诉我们如何去认识建筑、体验建筑。

我们一天当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处于一个有形的实体空间里,所以不止在游览某个景点时我们在体验建筑,出行经过火车站、飞机场,甚至在办公室默默搬砖时,我们也在体验建筑,只是我们无法用专业的语汇将我们的体验诉诸口形诸笔端。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建筑的最佳读物。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信仰最直观的表达是艺术,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信仰

艺术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灵魂

艺术与科学总在山脚分手,又在山顶相遇

《圣殿春秋》:娱乐成瘾的时代里,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书

重走:一本跨越时空的“寻路中国”

安·兰德: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伊朗四千年:从文明古国到“火药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