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具有异常高离子电导率的Li2SiS3型导体,2.4 mS/cm!

Energist 能源学人 2022-06-09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ASSB)有可能成为电动汽车使用的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然而,与液体电解质相比,ASSB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通常较低,这最终限制了其相应的动力学性能。因此,为了释放ASSB的全部潜力,迫切需要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SE。在固体中,大于10–4 S cm–1的离子电导率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较高的值,但ASSB的实际应用需要至少10–3 S cm–1的电导率。


然而,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努力寻找符合要求的材料,但表现出高离子电导率的候选材料的仍然有限。硫代硅酸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化学体系,在先前的研究中,这一类材料,如玻璃态Li2S-SiS2,可在室温下表现出10–4 S cm–1的高锂离子电导率。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这一类材料的晶体结构被设计得更适合锂离子传导,则其应具有比其玻璃态的对应物更高的电导率。这促使对Li-Si-S系统进行深入地探索,从而发现了具有新颖结构的Li1.82SiP0.036S3(在本文中表示为n-Li2SiS3)。


【工作介绍】

本文,作者报道了一种具有四方晶体对称性的锂超离子导体Li2SiS3,它具有由孤立的共享边四面体二聚体组成的新的三维框架结构。该组分在298 K下表现出2.4 mS cm–1的异常高的离子电导率,比其正交晶型的离子电导率高3个数量级。这项工作在室温下研究了该系统的锂离子电导率,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中子衍射测量来研究n-Li2SiS3的结构演变。最后,通过键价位能量(BVSE)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离子传输扩散机制。这种导体的框架主要由资源丰富的硅组成,这一新型固态电解质的进一步优化有大规模应用的希望。


【内容表述】

1. 结构表征

图 1 (a) Li2S–SiS2–P2S5的三元图,总结了本研究中合成的固体电解质。粉红色区域表示固体电解质区域,主要由Li2SiS3型结构组成。(b) Li2SiS3型固体电解质的X射线衍射图。上面的图案(红色标记)代表本研究中合成的材料,而下面的两个图案(蓝色和绿色标记)是来自ICDD数据库的参考光谱。


通过系统搜索准三元Li2S-SiS2-P2S5体系的形成图,获得了新型硫代硅酸锂。通过机械研磨混合获得成分接近Li2SiS3的材料,随后进行热处理。图1a概述了通过XRD测试的具有不同组成和相的样品。在粉红色区域(用红色三角形标记),在合成样品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相,其XRD图案不属于任何报道的化合物。图1b显示了Li2SiS3型材料的代表性XRD图。Li2SiS3型结构的两改性产物,e-Li2SiS3和m-Li2SiS已在别处报道。作为参考,它们的XRD图案也分别在该图的中部和下部显示为绿线和蓝线。与参考图谱相比,Li1.82SiP0.036S3(红线,上图)显示出相似但明显不同的XRD样式。特别是,该材料的最强峰出现在~27.6°,而m-Li2SiS3在该角度附近出现两个峰。在~30.4°观察到材料的第二强峰;e-Li2SiS3表现出接近该角度的两个峰。因此,新获得的结晶相并不是先前报道的e-Li2SiS3或m-Li2SiS3,因此定义为n-Li2SiS3结构的新型晶体。

图 2 (a) n-Li2SiS3在298 K下的飞行时间中子衍射图和相应的Rietveld精修拟合。绿线表示计算的模式;差异剖面以蓝色显示,布拉格反射的计算位置以深绿色(n-Li2SiS3,99.17%)和橙色(Si,0.83%)在图的底部给出。(b,c)沿[010]和[001]方向的n-Li2SiS3的晶体结构图。


XRD图谱的峰值索引显示新相具有四方晶胞,使用中子衍射数据进行轮廓拟合,图2a显示了中子Rietveld细化模式。图2b和2c分别显示了n-Li2SiS3沿[010]和[001]方向的晶体结构。可以看出,新型超离子导体n-Li2SiS3具有由(Si/P)S4四面体和LiS4四面体组成的三维(3D)骨架结构。4f四面体位点被(Si/P)离子占据在4e和8g位点处与相邻的S离子形成(Si/P)S4。此外,晶胞中存在两个锂位点,即4d和8g位点,占有率分别为0.866(8)和0.552(4)。

图3 随着温度的升高,n-Li2SiS3(四方,P42212)到e-Li2SiS3(斜方,Cmc21)的结构演变。中间体m-Li2SiS3由n-Li2SiS3和e-Li2SiS3组成。


从n-Li2SiS3到m-Li2SiS3以及最后到e-Li2SiS3沿三个结晶方向的结构演变如图3所示,说明了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的结构变化。在n-Li2SiS3中,两个(Si/P)S4四面体跨过共同边缘连接形成(Si/P)2S6二聚体。n-Li2SiS3骨架由这些二聚体组成这与由无限的角共享SiS4链组成的e-Li2SiS3的骨架不同。推测分离的二聚体在高温下打开形成连接的链。n-Li2SiS3的骨架具有3D锂传导路径(沿c轴的ab平面中的2D+1D)。2D传导通路由LiS4四面体在4d和8g位点形成,它们共享一个共同边并形成2D四面体平面。这些平面通过LiS4四面体的公共角连接并形成沿c轴的传导通路。4d和8g的占用参数位点(被确定为0.866(8)和0.552(4))表示部分占据的位点,显示出锂离子沿传导路径的平均分布,这是超离子导体的特征。


2. 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

图4 n- Li2SiS3的电化学性质。Li2SiS3型导体的(a) Nyquist图和(b) Arrhenius图。(c) Li/n-Li2SiS3/SUS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从-0.5到5 V,扫描速率为1 mV s–1。(d) 分别以n- Li2SiS3、Li-In和LiNbO3包覆的LiCoO2/LGPS作为电解质、负极和正极材料的全固态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充放电速率为0.2 C。


图4a显示了n-Li2SiS3的Nyquist和Arrhenius图n-Li2SiS3相在室温(298 K)下表现出异常高的锂离子电导率,为2.4 × 10–3 S cm–1 ,比报道的e- Li2SiS3离子电导率高3个数量级。在图4a所示的Nyquist图中,在室温下,在高达1 MHz的频率范围内仅检测到一个尖峰,在228 K以下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半圆。对于具有高电导率的硫代磷酸盐,通常会观察到这种趋势,并且可以归因于较小的晶界电阻。因此,n-Li2SiS3的Nyquist图表明,n-Li2SiS3粉末具有柔软且易于成型的性质,因此样品不需要在高温下烧结以减少晶界,这是n-Li2SiS3相在室温下测得的锂离子电导率异常高的原因之一,并且与通常需要在更高温度下(>1173 K)烧结的锂传导氧化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减弱晶界效应。


另一方面,计算出的n-Li2SiS3的锂离子活化能(0.28 eV)明显低于m-Li2SiS3和e-Li2SiS3 (~0.5 eV)的活化能。图4b显示了Li2SiS3型导体的Arrhenius图。尽管存在于晶体中的锂离子的传输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很难确定。然而,晶体结构通常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因为它影响离子传输的微观环境,例如框架的区域、离子传输的路径和传输瓶颈的大小。因此,虽然组成相似,但与m-Li2SiS3和e-Li2SiS3的相应值相比,n-Li2SiS3的新型晶体结构降低了锂离子的传输势垒,此外还增加锂离子的有效跳跃,大大提高锂离子的电导率。


通过使用CV测试来研究这种新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如图4c所示,其中的扫描电位范围为-0.5至5.0 V(Li/Li+),扫描速率1 mV s-1。正极和负极电流在~0 V时观察到,锂的沉积和溶解过程,没有观察到其他明显的副反应电流。如之前的报道所示,尽管硫化物电解质在锂金属存在下热力学不稳定,但可以在锂-金属/SE界面处形成钝化层以减缓降解反应。目前的CV曲线表明n-Li2SiS3可以产生类似的钝化层,从而在动力学上加宽电化学窗口。此外,图4d显示了使用n-Li2SiS3作为SE制造的电池的充放电曲线。该电池的负极由Li-In金属组成,而正极由具有LNO涂层的LCO/LGPS复合材料组成。~120 mAh g-1的高度可逆容量在298 K以及0.2 C的充电/放电倍率下获得,同时显示出良好的库仑效率。该结果印证了n-Li2SiS3的动力学加宽稳定性窗口。


3. 离子传导机制

图5 n-Li2SiS3和e-Li2SiS3结构内锂离子迁移的BVSE分析。(a1, b1) n-Li2SiS3 (a1)和e-Li2SiS3 (b1)的晶体结构与锂离子电势图(黄色标记)。(a2, a3, b2, b3) n-Li2SiS3 (a2, a3)和e-Li2SiS3 (b2, b3)的锂离子迁移路径。(a4, b4) n-Li2SiS3(a4)和e-Li2SiS3中迁移路径的能量分布(b4)。(a2-a3)和(b2-b3) 中的每个路径分别对应于 (a4)和(b4)中相同颜色的能量分布。


为了深入了解n-Li2SiS3异常的高电导率和低活化能,使用键合价位能量(BVSE)方法分析了锂离子迁移途径。对于n-Li2SiS3结构(图5a1),ab平面中的[Li2-i1-Li1-i2-Li2]链是最有利的二维迁移路径(在图5a2-a4中标记为红色)。同时,锂离子沿[Li2-i3-Li2]链迁移(图5 a2-a4中以绿色标记),将[Li2-i1-Li1-i2-Li2]链互连形成3D渗透网络,有效迁移势垒为0.228 eV(图5a4)。对于e-Li2SiS3结构(图5b1),沿[001]方向运行的[Li1-i1-i3-Li1]之字形链预计是最有利的一维离子传输途径(在图5b2-b4中以红色标记)。该路径通过[Li1-i1-Li1]链相交(图5 b2-b4中以绿色标记),在bc平面中形成二维迁移路径。只有在[Li1-i2-Li1]链互连后才形成3D渗透网络(在图5 b2-b4中标记为蓝色),沿[100]方向具有显着更高的0.367 eV有效迁移势垒(图5b4)。计算活化能的巨大差异与e-Li2SiS3和n-Li2SiS3的实验差异一致(图4b)。BVSE结果表明,锂离子的部分分裂位置(Li1 in 4d和Li2 in 8g)通过拉平势能使锂离子通过晶格迁移,在提高离子电导率方面起关键作用。n-Li2SiS3中锂离子的分裂位置可能是由SiS4四面体在低温下从无限的角共享链重排为边缘共享的二聚体引起的。与e-Li2SiS3相比,n-Li2SiS3中部分占据的间隙Li1锂离子与附近的Li2离子允许通过边缘共享的LiS4四面体在有利的二维迁移路径中协同扩散。


【结论】

总之,一种新型固体电解质n-Li2SiS3在室温下表现出异常高的离子电导率,为2.4 mS cm-1,比之前报道的e-Li2SiS3高3个数量级。通过精确调整合成条件,重新排列该材料的骨架结构,引入部分占据的间隙锂离子,使势能拉平,从而大大降低了活化能,提高了离子电导率。这种新型固态电解质的发现将激发碱金属离子扩散的广泛基础研究,丰富固态离子学的研究领域。这种固态电解质的框架主要由丰富的硅组成,为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Wenze Huang, Naoki Matsui, Satoshi Hori, Kota Suzuki, Masaaki Hirayama, Masao Yonemura, Takashi Saito, Takashi Kamiyama, Yuki Sasaki, Yongsub Yoon, Saheum Kim, and Ryoji Kanno*, Anomalously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of Li2SiS3-Type Conductors, J. Am. Chem. Soc., 2022.

https://doi.org/10.1021/jacs.1c13178


美国能源部狂撒近200亿发展国内电池产业链:“我什么都要”

2022-02-13

大连理工大学侯军刚教授课题组Angew:光阳极光电氧化

2022-02-13

中南大学锌电池Sci Bull:分级凝胶电解质调控Zn2+配位隧道助力无枝晶锌负极

2022-02-13

孙林博士、金钟教授EnSM综述:面向实用化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2-02-13

测试长达3年,12000次循环,480万公里,Jeff Dahn最新放出的几张PPT炸了媒体圈!

2022-02-12

华中科大孙永明等最新Angew:揭秘快充锌电池化学中负极锌金属的超快电沉积机制

2022-02-12

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接触电阻”怎么准确测量?

2022-02-12

一种通用策略提升O3型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空气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2022-02-12

用于无枝晶、长循环锂金属电池的双功能氟代共溶剂

2022-02-12

“一石三鸟”:可充电Zn-硝酸根电池实现高效电合成氨,硝酸根净化和电能输出

2022-02-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