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银行业助推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
文 /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课题组
2019年1月2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京发布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银行业在推进扶贫攻坚助力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方面成效显著。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银行家表示将大力发展扶贫金融业务,收益与风险共存。57.7%的银行家表示将大力发展扶贫金融业务,精准助力国家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38.4%的银行家表示根据业务的风险收益情况,选择性推动业务发展。仅3.9%的银行家表示基于对风险因素的考虑,不会过多涉足扶贫金融业务。在扶贫金融的收益方面,综合考虑风险等因素之后,47.6%的银行家认为收益与风险情况相当。24.0%的银行机构认为难以准确核算,这可能是业务类型、资金成本、人工及系统成本、会计记账等方面难以精确划分所造成的。21.5%的银行机构认为收益难以覆盖风险,这可能是由于扶贫贷款的期限长、利率低,且对扶贫贷款和主体的准入条件难以把控导致的风险大于收益。仅6.9%的银行机构认为收益超额覆盖风险。
调查显示,安排专项信贷资金支持是目前对扶贫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同时产品创新能力仍需加强。目前针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采取的措施中,超五成的银行机构已安排专项信贷资金支持(57.9%)和精准对接贫困户并建档立卡(52.9%),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调查,实行一户一档,建立金融服务档案。其次是派驻挂职扶贫干部(42.8%)到贫困地区,进一步强化协同督导作用,推动政策的有效落地;完善贫困群体信用评价体系(33.8%),加强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设;设立村镇银行(33.6%),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等。针对扶贫金融中需要加强的方面,44.9%的银行家认为产品创新能力仍有欠缺,虽然从党中央到各地金融机构都在提倡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确保精准扶贫见效,但是能够落地实施的创新产品却依旧不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扶贫金融工作的成效。其次是尽职免责机制(41.7%),构建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银行员工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再次是贷后监测分析(34.4%),有效的贷后资金用途和流向监测是保护银行资产的有效措施。
调查显示,差异化贫困地区评级授信指标、健全担保金补偿机制和落实尽职免责制度是降低扶贫金融成本的有效措施。64.0%的银行家认为要差异化贫困地区评级授信指标、健全担保金补偿机制和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优化考核体系,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能够激发银行做好金融服务特别是扶贫金融服务的能动性。其次是整合内部数据资源,针对扶贫目标群建立健全专门的信贷数据库(58.0%),加强数据应用能力。再次是加强扶贫金融资金的用途和流向监督,避免错误授信(52.8%),落实贷后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最后是通过系统优化和改造完善电子支付体系,降低交易成本(46.8%),以及在偏远贫困地区加大智能终端的铺设,推广网络化、智能化服务(41.7%)。
调查显示,财政贴息最能有效激发银行开展扶贫工作的积极性。针对开展扶贫金融工作的积极性起到有效推动作用的措施中,六成以上(62.9%)的银行家认为政府财政贴息能够提高银行收益、降低风险损失、补充扶贫金融成本。51.9%的银行家选择了“对支持扶贫项目的差异化、单独考核”,完善指标设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不同银行的功能定位,提出有区别的具体考核指标,设置差异化的指标权重。此外,政府或龙头企业增信(43.7%),以及农业贷款保证保险或小额信贷保险(35.2%),都是在为扶贫项目增加风险补偿机制。30.8%的银行家认为税收优惠能有效降低银行扶贫金融成本、提高业务开展的积极性。
调查显示,明确“绿色”标准,给予银行税收优惠是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实现绿色金融落地的有效保障。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存在不完备、不统一的问题,业务发展先于标准制定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构建统一完备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落地的有效保障。调查结果显示,61.0%的银行家认为应该明确“绿色”标准。同时,60.5%的银行家认为管理当局可通过给予银行税收优惠,以降低涉及绿色业务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成本。此外,超五成(52.5%)的银行家认为管理当局可采取给予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释放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支持专项绿色金融业务。
调查显示,多数银行家认为应从金融产品创新切入污染防治工作,目前主要涉足绿色信贷业务。中国的污染防治金融产品主要为政策大力支持的绿色信贷,但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发展较为缓慢。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39.8%)的银行家认为从金融方面倡导污染防治工作,应优先从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切入,占比最多。其次,三分之一左右(34.9%)的银行家认为应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此外,分别还有13.0%和12.1%的银行家认为运营模式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是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切入点。
调查显示,推行绿色信贷主要依据行业类型给予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债存在绿色认证和评级制度不健全的难点。大多数银行(82.8%)选择严控“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加大对清洁能源项目支持力度。此外,优化绿色信贷审批流程(60.8%)、创新绿色信贷产品(58.7%)、在客户信用评级、资产配置、内部定价等方面考虑环境因素(47.9%)也是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时主要采取的措施。运用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占比最低(26.2%)。
调查显示,银行家对参与碳金融业务看法不一。34.6%的银行家表示将积极参与碳金融业务,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时,34.2%的银行家对于是否参与碳金融业务尚持不确定态度,主要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于碳市场仍然持观望态度,未来中国的碳市场主要还是为了减排服务,不允许过度金融化,预计全国市场放开初期也不会有大量投机行为出现。基于以上原因,另有28.1%的银行家表示将谨慎参与。3.1%的银行家表示不会参与,其中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
简介
本次银行家调查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负责,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点面结合”。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负责组织银行家的问卷调查,巴曙松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选择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代表,普华永道代表和课题组代表组成访谈小组对银行家进行专题访谈。二是“平行展开”。问卷调查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包括港澳台)平行展开,基本覆盖了各类中国银行业机构,全面保证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三是“形式多样”。调查不仅有面向银行家的电子问卷调查,而且还有面对面访谈、电话访问、书面函询。四是“针对性强”。调查紧跟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着重对行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五是“内容详实”。2018年共回收有效问卷2380份,获取了大量真实、准确、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报告》共涵盖十二个部分,包括宏观环境、发展战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金融科技与信息化、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银行家群体、监管评价、发展前瞻、同行评价和专题篇。其中,专题篇分别针对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易银行的中国发展路径、银行业深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资管新规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银行业拥抱金融科技发展浪潮、银行业助推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等六个银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并设两大特别专题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09—2018全梳理”和“《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十周年精华观点回顾”以集中解读十年间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的看法与思考。
征订信息
《报告》2019年2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销售地址:
http://go.cfph.cn/b631.html
《报告》在线征订二维码
延伸阅读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银行业拥抱金融科技发展浪潮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交易银行业务日益成为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银行业深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资管新规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发布,巴曙松教授团队连续十年跟踪(含央视视频)
新书丨巴曙松教授等著《巴塞尔Ⅲ:金融监管的十年重构》正式出版发行
新书丨《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巴曙松教授连续十三年权威发布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发行(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