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ell Biosci | 王勇军课题组揭示D型多巴色素异构酶介导损伤脊髓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

李慧,何兵强 逻辑神经科学 2023-03-10


撰文李慧,何兵强

责编︱王思珍

辑︱杨彬伟


D型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D-dopachrome tautomeraseD-DT)的主要功能是催化D型多巴色素形成5,6-二羟基吲哚[1]。正常生理状态下,D-DT表达于机体各个组织中,在肝脏和精巢中的表达最为丰富。令人困惑的是,哺乳动物机体中并不存在D型多巴色素,因而人们对D-DT的生理和病理功能知之甚少[2]。近年来结构生物学研究发现,D-DT是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同源物,因而推测其可能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3, 4]。脊髓损伤后往往引发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继而引起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加剧功能丧失[5]。损伤脊髓的炎症反应由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膜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相互作用,激活炎症反应通路,进而形成级联反应[6]脊髓损伤后D-DT诱导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对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2022814日,南通大学王勇军教授课题组在《细胞与生物科学》Cell & Bio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rives astroglial inflammation via NF-κB signaling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的研究论文,阐述了D-DT作为促炎因子介导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理。李慧何兵强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勇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作者研究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诱导产生D-DT,通过与星形胶质细胞膜表面受体CD74相互作用,激活MAPKs/NF-κB炎症信号通路,促进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加剧了损伤脊髓炎性微环境的形成。采用特异性抑制剂抑制脊髓损伤处D-DT的活性,可以降低核心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等的产生,有助于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该文为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炎症提供了新的线索。



首先,作者通过构建大鼠脊髓撞击伤模型,检测了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0d、1d、4d和7d的D-DT表达变化,发现D-DT在脊髓损伤后表达显著上调。接着,作者采用免疫荧光检测了脊髓损伤前后D-DT在NeuN阳性的神经元、S100β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OX42阳性的小胶质细胞以及MBP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中的共定位情况,结果观察到D-DT在脊髓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诱导表达(图1d-k),明确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是D-DT产生的主要细胞来源。


图1 大鼠脊髓损伤后D-DT在损伤部位星形胶质细胞诱导表达

(图源:Li et al., Cell & Bioscience, 2022)


随后,作者采用D-DT重组蛋白刺激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D-DT能够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通路,且NF-κB是D-DT调控的核心因子(图2b)


图2 NF-κB是D-DT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响应的关键调节分子

(图源:Li et al., Cell & Bioscience, 2022)


为了进一步验证测序结果,作者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研究了D-DT发挥作用的功能受体。结果表明,CD74D-DT介导细胞功能的关键受体,将星形胶质细胞CD74受体干扰后,D-DT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受到显著抑制。继而,作者采用多种MAPKs抑制剂处理星形胶质细胞。结果显示,MAPKs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p65NF-κB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述结果证实,D-DT通过与CD74受体相互作用,激活MAPKs/NF-κB信号通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


最后,作者通过在脊髓损伤处鞘内给药的方式,检测了D-DT选择性抑制剂4-CPPC对损伤脊髓炎症反应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4-CPPC显著降低星形胶质细胞p65NF-κB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图3i-m)。形态学观察发现,4-CPPC能显著控制炎症反应引发的脊髓继发性损伤(图3n,o)。行为学测试表明,抑制损伤脊髓中D-DT的活性,能够有效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图3p)总之,脊髓损伤后抑制D-DT的活性,能够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大鼠运动功能。


图3 D-DT抑制剂有效减弱NF-κB信号并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

(图源:Li et al., Cell & Bioscience,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未来)启发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D型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D-DT)在脊髓损伤后介导炎症反应的新功能,为治疗中枢神经炎症提供了新的靶点。传统认为,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炎症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研究还表明,脊髓损伤信号诱导产生的D-DT,同样能够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影响功能恢复。因此,作者认为,在力图控制中枢神经炎症反应时,应同时将小胶质细胞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炎症细胞来源。此外,由于小胶质细胞同时表达CD74受体,D-DT是否调控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以及其中的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3578-022-00867-7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8721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编号:2020M681689)的资助。


第一作者:李慧(左一)、何兵强(左二);通讯作者:王勇军教授(右一)

(照片提供自: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往期文章精选

【1】PNAS︱李刚课题组绘制婴幼儿大脑皮层表面积发育模式和区域化图谱

【2】Front Mol Neurosci︱陈军课题组揭示脊髓背角的继发性神经损伤与神经炎症介导丘脑出血性卒中后疼痛

【3】Aging Cell︱肖建辉团队报道抗衰老潜在药物:灵芝酸D激活CaM/CaMKII/NRF2信号轴延缓干细胞衰老

【4】Mol Psychiatry︱郑玮/廖方团队合作揭示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中白质病变早期事件

【5】Cell Rep | 邢大军课题组发文揭示猕猴初级视皮层和卷积神经网络整合视空间信息的差异

【6】Neuron|胡扬课题组揭示大量促进视神经再生的基因及其在青光眼小鼠中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7】Cereb Cortex︱张语轩课题组揭示任务调制的语音加工神经生理学证据

【8】Trends Cogn Sci︱邱江团队撰写知识丰富领域创造性问题解决观点文章

【9】Front Aging Neurosci︱余红梅团队基于影像学特征和临床信息构建AD分层多分类诊断框架

【10】J Neurosci︱金明月/广常真治团队揭示大脑发育过程中α-Syn和tau发挥重要的协同性生理功能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

【1】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研讨会(8月27-28日,腾讯在线会议)

【2】培训课程︱R语言临床预测生物医学统计专题培训

【3】宏基因组与代谢组学R语言分析及可视化实操研讨会(8月27日 腾讯会议)

论坛/研讨会预告

【1】论坛预告︱脑·机智能融合——让大脑连接未来,脑科学主题论坛首次登陆!

欢迎加入“逻辑神经科学”【1】人才招聘︱“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文章解读/撰写岗位 ( 网络兼职,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Odh G, Hindemith A, Rosengren AM, Rosengren E, Rorsman H. Isolation of a new tautomerase monitored by the conversion of D-dopachrome to 5,6-dihydroxyindol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3;197(2):619-24.

2. Illescas O, Pacheco-Fernandez T, Laclette JP, Rodriguez T, Rodriguez-Sosa M. Immune modulation by the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family: 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DT) is not (always) a backup system. Cytokine. 2020;133(155121.

3. Merk M, Mitchell RA, Endres S, Bucala R. 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DT or MIF-2): doubling the MIF cytokine family. Cytokine. 2012;59(1):10-7.

4. Merk M, Zierow S, Leng L, Das R, Du X, Schulte W et al. The 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DT) gene product is a cytokine and functional homolog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1;108(34):E577-85.

5. Hellenbrand DJ, Quinn CM, Piper ZJ, Morehouse CN, Fixel JA, Hanna AS. Inflamm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 review of the critical timeline of signaling cues and cellular infiltration. J Neuroinflammation. 2021;18(1):284.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