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eurosci Bull︱戴辑/蒋毅团队合作揭示猕猴杏仁核对视-听感觉的神经整合奥秘

袁柳 逻辑神经科学
2024-08-26

撰文︱袁  柳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从多种感知渠道(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获得外界的信息。在接收各种感知信息的过程中,来自不同感官的刺激组合也会对感知的过程产生影响。例如原本低强度的视觉刺激在与一个渐强的声音刺激同时出现时,组合刺激能够提升人的感知敏感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视听整合


先前的研究表明,猕猴杏仁核神经元对单维度的视觉、听觉、触觉刺激均有响应,但其在多感官信息整合方面的作用尚不明晰。例如,杏仁核是否参与视听感觉信息的整合?它的反应模式与邻近区域,如海马等是否存在差异?各个脑区如何整合不一致的信息?


2023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戴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团队合作,在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eural Integration of Audiovisual Sensory Inputs in Macaque Amygdala and Adjacent Regions”的文章,揭示了猕猴杏仁核及其周边脑区神经元对视觉和听觉信息进行神经整合的特点,展示了不同脑区不同类别神经元的功能差异,强调了视觉信息在多感觉整合中的主导作用。该研究把参与多感觉整合的脑区从皮层拓展到了杏仁核及其邻近区域,从而为揭示灵长类大脑多感觉整合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拓展阅读:戴辑团队相关研究进展,详“逻辑神经科学”报道(点击阅读):Neurosci Bull 观点文章︱在多任务下灵活分配有限工作记忆资源的机制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以实验猕猴为对象,研究了其杏仁核及其周边脑区神经元对单一模态的视觉、听觉以及双模态的视听结合信息的反应特征。研究人员首先在核磁共振影像的引导下,将32通道的可调式电极阵列植入到猕猴杏仁核脑区附近。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给猕猴呈现八种不同的视听刺激,分别是单一模态刺激:听觉迫近(AL)、听觉远离(AR)、视觉迫近(VL)、视觉远离(VR)、 以及视觉听觉两个模态在迫近和远离上的组合刺激:AL+VL、AL+VR、AR+VL、AR+VR。


在获得记录到的神经元活动spike信号后,研究人员首先将刺激划分为单一模态和双模态刺激,绘制所有神经元跨时域的发放直方图及栅点图,发现神经元对单模和双模刺激呈现多样化的反应模式,表现在多样化的潜伏期、振幅等方面(图1)。为了进一步描述组合刺激与单一刺激的差异,研究人员将不同条件的反应分别相减,发现总体上双模刺激会引发更强反应,并且视觉刺激在其中占据更主导的作用。


1:杏仁核区域典型神经元对听觉(红色)、视觉(橙色)和视听(蓝色)刺激的反应。


根据神经元对视觉、听觉刺激反应模式的不同,研究人员进一步将神经元分为A-type, V-type, AV-type和None-type四类,分别对应只对听觉反应、只对视觉反应、对视-听觉反应,和不反应四种情况。研究人员还对不同神经元所在脑区进行溯源,给出不同脑区所含不同神经元类别的大致比例,并刻画了不同神经元在反应时程上的特点(图2)

图2:根据神经元对视、听刺激不同的反应特点可将神经元归为不同的类型,并溯源其所在脑区。


接着为了进一步可视化地同时比较多个事件中数百个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差异,研究人员引入了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这一指标,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层次聚类法)对所有神经元在时域和模态域采进行分类,发现了5类具备不同整合特点的神经元群体(图3)。随后,研究人员还进一步界定出不同类别神经元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并溯源了其所属脑区。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不同脑区在视听整合中的差异,发现皮质杏仁核(pAmy)在视听整合过程中具有突出地位。最后,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脑区神经元在视听组合刺激中对视听一致(同为迫近或远离)和不一致(一为迫近另一为远离)条件的反应差异,发现不同脑区的反应模式也不尽不同。

图3:调制性神经元对不同条件反应的差异(热图)并根据层次聚类结果(右侧)进行排布。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杏仁核及其邻近区域在整合视听感官输入方面的功能,强调了视觉输入在视听整合中的主导地位,细致划分了功能不同的神经元类别,也充分展示了机器学习这类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在神经电生理数据分析中的优势。该研究的发现把参与多感觉整合的脑区从皮层拓展到了杏仁核及其邻近区域,从而为揭示灵长类大脑多感觉整合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3-01043-8

单梁(左),蒋毅(中),戴辑(右)
(照片由蒋毅/戴辑团队提供)

作者简介

单梁(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脑认知神经机理研究,擅长结合机器学习等前沿方法进行神经电生理数据处理。

蒋毅(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无意识视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面孔和生物运动的认知加工研究。《心理科学进展》主编。

http://www.psych.cas.cn/team/yjy/index_90511.html?json=http://www.psych.cas.cn/sourcedb_psych_cas/cn/expert/202204/t20220401_6417887.json

戴辑(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PI)、博士生导师,深圳市灵长类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大脑认知神经机理研究及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构建与创新干预方法研究。《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

http://bcbdi.siat.ac.cn/index.php/member2/showMember/nid/25.shtml




欢迎加入逻辑神经科学群:文献学习2扫码添加微信,并备注:逻辑-文献-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
      

往期文章精选【1】综述文章推荐第八期︱Nature期刊神经科学领域最新前沿综述精选(2023年1-2月份)【2】STTT︱川大贾大/张小虎/莫显明/首医李巍团队发现SCGN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危险因素【3】BMC Med 专家点评︱秦献辉研究团队发现:中国成人每多摄入一种膳食不可溶纤维,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降低50%!【4】JNNP︱解放军总医院蔡剑鸣/卢明明/韩聪团队揭示高分辨MRI血管壁成像在动脉粥样硬化与烟雾病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5】Neuron︱胡霁/袁逖飞/许涛发现“麻醉牛奶”有望给抑郁症患者带来福音【6】Adv Sci︱唐本忠/郑磊/师冰洋团队合作开发脑胶质瘤高特异近红外AIE铁死亡剂【7】Na Neurosci︱谜题!40Hz的光刺激能改善阿尔兹海默病吗?【8】Mol Psychiatry︱电子科大Becker团队揭示科素亚调控奖赏加工的计算神经机制【9】STAR Protocols︱温医大方合志/王娅团队发表线粒体分离及线粒体蛋白亚定位方法【10】Science︱基于液滴微流控正向遗传筛查星胶-小胶的相互作用基因科研学习课程精选【1】多模态脑影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及论文写作培训班(4月15-16日,腾讯会议)
【2】线粒体和细胞死亡课题思路介绍及热点方向分析(3月18-19日,腾讯会议)【3】Python生物信息从入门到进阶研讨会(4月7-9日,腾讯会议)【4】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能实操研讨会(4月15-16日,腾讯会议)【5】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研究策略研讨会(延期至2023年4月22-23日,腾讯会议)【6】宏基因组与代谢组/脂质组学R软件数据可视化研讨会(3月25-26日 ,腾讯在线会议)【7】高分SCI文章与标书作图(暨AI软件作图)研讨会(3月25-26日  ,腾讯在线会议)【8】R语言生信数据分析及可视化作图(网络)研讨会(延期至3月31-4月2日,腾讯在线会议)【9】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研讨会(延期至4月15-16日 腾讯在线会议)【10】膜片钳与光遗传及钙成像技术研讨会(4月8-9日 腾讯会议)学术会议预告【1】会议通知︱2023年成瘾与脑科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与脑科学分会第一届学术会议(2023年4月9-10日,深圳)【2】会议预告︱大咖齐聚,共同倡导关爱罕见病群体,助力健康中国!(2023年3月18日,广州,线上线下相结合)【3】会议通知︱2023中国衰老科学大会第一轮通知(2023年4月21-23日,北京)【4】会议通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影像学分会2023学术年会(2023年5月19-21日,广州)【5】学术会议预告︱Novel Insights into Glia Function & Dysfunction(2023年4月24-28日,日本)【6】会议通知︱第六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年会会议通知(2023年4月7-9日,湖南长沙)【7】会议通知更新︱小胶质细胞生理与病理功能专题国际研讨会(2023年3月30-4月1日,深圳)          
编辑︱王思珍
本文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逻辑神经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