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下)丨政邦报告
对此,政邦智库高级研究员、理事长高明勇在政邦报告“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专栏发布文章《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
政邦君分上、中、下三篇文章,分享《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中的部分内容。
九大风险之七
应急管理是“数据管理”,不是“据数管理”
如何打破“信息孤岛”问题,化管理数据为数据管理?
凤凰网政能亮曾发表文章指出:“有一些单位和部门,打着信息安全的名目,采取种种手段固化部门的管理权力。这些部门讲起‘大数据’来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很能跟得上时代步伐,而在具体的行政运作中,仍坚执于以往的管制思路,不仅对民众搞信息封锁,不愿意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就是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中,也多有保留,各自为政,从而产生事实上的‘信息孤岛’。”
有研究表明,“大数据”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已经切实成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改进公共管理水平乃至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管理和权限设置上,有必要设置“大数据信息官”并赋予其具有改进组织流程的权限,以推进大数据在部门工作中的落实。
大数据,一方面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的“大”,另一方面,关键在于准确运用和深度挖掘大数据的功能,让决策更加科学,而非只是将“数据”作为一种决策的材料。
九大风险之八
应急管理是“未然管理”,不是“燃眉管理”
应急管理虽然从字面上看是针对“急”,实际“功夫在诗外”,需要制度化设计,建立风险预判模型,防患于未然。
一般来说,现在大多将应急管理分为三个环节,事前—监测预警、挖掘风险、预案准备;事中—战时指挥调度、平时关联协同、资源保障;事后—总体评估、培训演练,提供全面保障护航。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事中”处置成为重点,“事后”善后次之,“事前”成为软肋。
以某地最近一则运输事故调查报告为例,在分析“间接原因”时指出:1、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不清,安全自保意识淡薄;2、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不到位,隐患排查不严、不深、不细,入井带班岗位职责履行不力;3、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实效性差,对工人安全教育培训不深不实、流于形式,安全意识未入心入脑,培训实效性差。
三个“间接原因”,都是“事前”管理的范畴,正因为源头上的“失守”,导致一系列的“偶发性因素”发生,从而出现悲剧。
九大风险之九
应急管理是“预期管理”,不是“机械管理”
应急管理,说到底也是一种“预期管理”——这一概念本来主要运用于经济领域,近年来跨越到公共管理领域。
“预期管理”是一种回归应急管理常识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指通过有效引导、科学协调和稳定预期,追求效果的最大化,副作用的最小化。
在流程上说,“预期管理”就是预先熟悉各个关联角色,熟悉各个流程及相关标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相关案例处置经验,充分考虑各种风险性、不可控性因素以及对应策略,细化管理的敏感度与颗粒度,而非机械地按部就班。
换句话说,“预期管理”也是将短期减压转换为长期降压,将“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转换为常态化管理:
在管理原则层面,构建一套透明公开、法治公正、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操作流程层面,增加公众高共情性和媒体高参与感的环节设置;
在舆论引导层面,通过有效的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以及对话精神,协调社会沟通场景,跨越“塔西佗陷阱”。
识别和研判风险,其目的正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所言,“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回看上篇,请点击《高明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上)》,回看中篇,请点击《高明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中)》。
本文为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在第二届中国地方政府治理高层论坛上的学术演讲,并刊发于2021年第1期《青年记者》杂志。